24岁的小李帮朋友贷款 结果你懂的
原标题:24岁的小李帮朋友贷款结果你懂的朋友玩失踪还贷烦恼却打乱他全家生活
小李收到的催促还款短信
24岁的小李去年刚刚从大学毕业,找到了一份还算不错的工作。对小李来说,这本是一个很不错的开始。但他没想到的是,刚刚步入社会,他就被“套路”了,而且,这个“套”几乎毁了他现在的生活:他以自己的名义贷款,为的是帮朋友的忙,结果到了还款期,对方没有按时还款,自己却陷入了被催还款的窘迫境地!
朋友承诺
还清贷款后给他点辛苦钱
小李向沈阳晚报、沈报融媒记者介绍,参加工作后,他在朋友的介绍下认识了赫某。两人平时多有交流,关系也处得非常好。2016年底,赫某联系小李,称自己缺钱,希望小李帮忙贷款。考虑能帮助朋友,小李就答应了。
2017年1月,小李在赫某的带领下,来到了位于三好街的诚大科技大厦,在一个摊位前认识了李某。李某介绍,需要小李用自己的名字在借贷软件上贷款,用贷款购买手机给李某,李某通过“运作”后,用赚来的钱给小李还清贷款。当天,小李和赫某去了附近的三家手机商店,分别用三款手机软件贷款共2万余元,购买了3部苹果手机交给李某。
按照李某的说法,这次贷款的还款共分为三部分:前3个月的钱由李某来还,李某按照每部1000元左右的钱给小李,让小李在3个月之后陆续还款。小李还完1000元后,李某“运作”赚钱了继续还款。贷款还清后,李某还会支付给小李一些钱。但实际情况是,李某将本应给小李的3000多元给了赫某,赫某承诺会按时还钱。几天后,李某和赫某带着小李又贷了一笔款买了1部苹果手机,两次共计贷款28000元左右。
贷款没还
承诺还款的人不见了
贷完款后,小李心里也有一个疑问,为什么赫某自己不去贷款呢?赫某称,自己先前也做过这样的贷款,但贷款人没有还款,他也欠着贷款公司的钱。这使小李心中多了一分警惕,时刻关注自己贷款的还款情况。
3个月过去了,李某并未按照约定还款。小李曾去李某的摊位找过李某,但李某未在摊位。小李第二次去找李某时,李某的摊位已经搬空。小李通过附近商户了解到,李某已经离开了这个摊位,不在这里干了!
小李随即联系赫某,希望通过赫某联系到李某,搞定还贷的事。赫某表示会尽量与李某沟通,但拒绝透露李某的联系方式。几个月过去了,赫某一直在拖着,始终没有解决还贷的事。“后来,他连李某给他的本应该给我还贷的钱都不承认了。”小李告诉记者。
被催还款
他和家人心力交瘁
一直寄希望于赫某能沟通成功,小李也一直没有按期还贷款。小李估算了一下,要想把贷款全部还清,一共需要还3.5万元左右。“我后来听三好街的人说,我贷款的4个手机软件里,三个都是高利贷。”小李介绍。
由于没有按期还款,贷款公司不断催促还款,这也让小李心力交瘁。有一次,他收到贷款公司的短信,称公司已将他告上法庭,他没有理会。可有一款贷款软件似乎盗取了他的手机通讯录,不断给他的家人和同事发信息。就在小李接受采访的当天,他还收到了催促还款的短信。
“我现在都不敢回家。”小李的语气甚为悲伤。父母因为贷款的事特别上火,他怕回家会激怒父母。“他们时常接到贷款公司的电话,吃不好,睡不好,因为这事天天吵架。”
多人“中招”
受害者希望共同维权
寄希望于李某能还贷款,而迟迟没有李某的消息,这让小李进退两难,不知该怎么做好。
小李告诉记者,1月初他在李某那里办理贷款时,也看到了其他人在李某处贷款:“肯定有不少人在李某那里贷款了,受骗的肯定不光我一个。”小李还听说,曾有部分被李某骗过的人到派出所报案,但因为证据不足,警方没有立案。“我手里有一些证据,也希望受害者们能与我联系,我们共同维权。”
本报提醒
谨慎替他人贷款
近期,“校园贷”一词成为了一个热门词汇。一些金融机构针对学生进行违规放贷,并借此获利。一些学生因为所谓的“校园贷”实际的高利贷身负巨债,甚至不堪重负走上了不归路。而这样的情况,不仅出现在校园,也出现在了社会上。
日前,本报曾报道过一名大学生向7名同学以贷款的方式借走80万元后失联的事件。本报提醒,在贷款方面一定要慎重,尤其是他人请求帮忙贷款时更要擦亮眼睛,避免因一时疏忽而带来巨大损失!
沈阳晚报、沈报融媒记者李庆海摄影记者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