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各时期年画首度曝光
昨日展出中的清光绪时期的年画秦琼卖马。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主任记者 王志东 摄
年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那时叫门神画,直到清光绪年间才正式称为年画。如今沈阳的90后见过年画的都不多了,因为在沈阳大约1992年后年画就基本消亡了。昨日,沈阳收藏家詹洪阁展出了近百幅从清代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年画。
展出中最早的年画是来自清光绪年间,内容反映的是秦琼卖马;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的美人图;五十年代的庆丰收、慰问解放军等;八九十年代的年画基本被胖娃娃和老寿星占据。年画下面的售价显示1元左右。
一幅是1989年的:胖娃娃拖着两条大鲤鱼,下面题图“福星高照富裕路”;另一幅是1991年的:画面是两个胖娃娃和财神爷。一个胖娃娃托着金元宝,一个拿着大葫芦,分别骑着两条大鲤鱼。
对年画有深入研究的84岁的辽沈著名画家李春介绍,年画有千年历史。宋徽宗扩建画院,时逢传统绘画和雕版印刷术交融发展,木版彩色套印年画走向成熟和普及。木版印刷纸张不好,跟窗户纸差不多,价钱很便宜,一般百姓是可以买到的。年画内容上多是关羽、赵云、秦叔宝等武将和钟馗、东方朔等神仙,反映人们向善、忠诚、护佑的一些朴素的愿望。
这些内容直到清光绪,年画达到兴盛时仍然没有改变。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年画与西洋绘画结合起来了,大美人图在上海流行起来,但不是人人买得起的,都是资本家在用。是胶版印刷,镶嵌铜边,非常精致,一袋子面才能买两张年画。
说到沈阳年画历史,李春说,清代之前都差不多,但上世纪三十年代到解放前沈阳乃至东北都没有年画,沈阳14年抗战,上海那种年画根本进不来。过年一般人家会以白纸糊墙,让家里亮堂些,最多写个福字啥的。
解放后,延安的一批画家画了大量年画也带到沈阳,是胶版印刷的,一张年画印刷20万张,很便宜,家家能买得起。内容为慰问解放军、支援前线,平型关大捷等。
当时20出头的李春是辽宁美术出版社的画家,他回忆说,1950年后,成立了年画创作编辑室,有10多人,每人每年创作一两张年画。因为他要深入生活,才能创作。
他记得1952年为了创作反映工人生活的年画,他来到大连金州纺织厂,和工人门生活在一起达半年之久。最后画出了年画《晚会之前》,内容是反映一名女工在宿舍打扮,参加周末单位组织的跳舞晚会。
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沈阳的年画多以胖娃娃、财神、寿星的内容出现。反映人们心里最纯朴的要求,希望过上好日子。九十年代后年画开始逐步告别沈阳市场。中国近现代史料学会副会长王建学认为,那是因为沈阳人的生活发生了巨变,人们住进了新楼,不再是以前黑矮的平房,需要用年画遮丑,家里都粉刷了白墙,再挂年画就不伦不类了。
李春说,年画曾经在中国民间美术史上傲居龙头。它贴近大众生活,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景,曾是春节必不可缺的重要元素。但随着种种因素的影响,以年画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压力。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主任记者王志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