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心脏病 原来是牙病惹祸

03.04.2015  15:00

您知道吗,牙齿是陪伴我们一生的伙伴,可是往往人们忽视了它的健康性。拥有一口健康的牙齿,不仅可以享受美味,同时它还是身体的“健康信号”,牙齿出现问题会引发一系列疾病。因此,从胎儿期到成年再到老年,我们要将护牙进行到底。

本报独家专访沈阳市口腔医院权威专家,根据不同年龄制定出一套“一辈子受用的护牙攻略”。

病例:治好牙周病 捡回一条命

前几天,沈阳市民老王突发心脏病,到医院检查时发现心电图异常,内科医生对他进行了全身检查也没能查出引起心脏病的原因。得知老王最近常常牙疼之后,医生建议他到口腔科检查。

医生发现他的牙齿周围有较多的牙菌斑,不排除是因为牙周病引发的心脏病。经过一周的洁牙及全身抗炎治疗之后,老王的心电图基本恢复正常。

病虽然治好了,可他弄不明白,为什么牙齿得病会引起心脏病呢?

牙周粘膜病科副主任医师洛伟昕解释,牙周病即牙齿与牙龈的感染是诱发心脏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很多人平时不注意牙齿清洁,或者刷牙方法不当,使食物残渣沉积在牙齿的表面和间隙里,时间一久,细菌滋生,就形成了牙菌斑。

牙菌斑上细菌产生的大量内毒素一旦进入血液循环,就会对血管内皮造成严重损伤,进而影响器官组织的血液供应。

老王胸部不适就是心脏缺血的表现,如果任由病情发展,很有可能发展为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严重病变。

脑梗、糖尿病、抑郁症 都可能跟牙病有关

其实,牙周病对血管内皮的损伤不光可以引发心脏病,如果是脑部或颈部的血管受损,还有可能引发脑缺血、脑梗塞等脑血管病。

牙病尤其是与糖尿病有密切联系,是糖尿病的第六大并发症。“临床上经常见到40多岁的中年人,牙周红肿、出血、牙根暴露、牙齿松动,甚至脱落,我都会建议他检测一下血糖,结果才知道自己是糖尿病患者。”牙周粘膜病科副主任医师赵长斌表示。

澳大利亚迪肯大学一项新研究发现,牙齿健康状况与抑郁症存在关联。调查显示,牙齿越差,心情越不好,两者呈正比关系。其关联因素是炎症。研究人员发现,61%的受调查者有抑郁症状,他们同时表示,在过去的1年里牙齿有疼痛不适感,其中又有超过57.4%的人自认牙齿健康状况不好。

0~100岁护牙攻略

孕期:别忽视口腔检查

妊娠期准妈妈的口腔护理也可能影响孩子的牙齿。妊娠初期是胚胎器官发育与形成的关键时期,脑神经与心脏血管系统,头脸五官,口腔牙齿,四肢等器官都在这个阶段成形,最易受外来影响。

孕妇若在此期间经历牙齿疼痛及看牙的焦虑与压力,可能对胎儿及孕妇都有不良的影响。

牙体牙髓病科主任粱保刚表示,这个时期若牙齿出现紧急状况,建议只做暂时性的症状治疗,拔牙或任何侵入性治疗最好延至产后再进行。

幼儿期:预防窝沟龋

研究表明,在我国儿童中,后牙窝沟龋占龋病的80﹪-90﹪。窝沟封闭是一种预防儿童窝沟龋的有效方法,只要窝沟封闭剂完整地保留在牙齿表面,就能有效地保护牙齿。

封闭的最佳时机是牙冠完全萌出,龋齿尚未发生的时候,一般乳磨牙在3-5岁,第一恒磨牙在6-8岁。

青少年:牙不齐需矫正

什么样的畸形需要矫正?例如:牙齿不齐, “虎牙”,“地包天”,“兜齿”等。此外,唇腭裂、睡眠时憋气、打呼噜等都需要矫正,但有些畸形会随着生长发育自动调节。

正畸科刘继辉主任表示,不同的错牙合畸形有不同的矫治最佳时机,因此要根据错牙合畸形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一般而言,单纯牙齿畸形及轻度面部骨骼畸形,矫治在换完乳牙后开始,男孩一般在12-14岁,女孩为11-13岁,这时身体正处于青春快速发育期,错牙合畸形的程度和复杂性已基本表现出来,有利于医生的诊断和矫治设计。

中青年:牙周炎最常见

数据显示,我国70%的成年人患有牙周炎等口腔疾病。

牙周病是一个慢性过程,早期不会出现明显症状,偶尔会有牙龈出血,这是牙龈发炎的首要表现。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明显症状,例如牙龈出血、肿胀、化脓、疼痛,还可伴发牙龈退缩、逆行性牙髓炎等一系列症状。

牙周粘膜病科副主任医师赵长斌表示,掌握有效的口腔卫生控制措施,学会正确的刷牙方法,正确使用牙线、牙间隙刷,与医生的治疗同等重要。

老年:镶牙要看时机

老年人的口腔组织呈退行性变化,如出现问题不及时治疗,会影响咀嚼功能,造成胃肠负荷增加,影响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那么,什么时候镶牙最合适呢?修复科副主任医师谭弘表示,一般情况下,拔完牙后,拔牙局部骨组织2-3个月愈合改建基本稳定,此时就可镶牙。通俗地说,就是要等拔牙后留下的伤口愈合了,长平了,镶的牙才稳定,牢固。

辟谣

关于智齿的三个传说是真的吗?

传说一:拔智齿会瘦脸

“这个想法是很多女性拔牙的动力之一,但事实上,拔智齿并不会让脸变瘦。”颌面外科主治医师王郸表示。

人脸覆盖在面部的骨骼和肌肉上,颧骨、上颌骨和下颌骨,就像帐篷的支架一样,把脸皮撑起来,决定了脸的大致形状。

而脸部的肌肉和牙齿对于脸部形态只起到一定的细节修饰作用,对脸部的支撑作用可以忽略不计。

传说二:拔智齿影响智力

智齿大多在20岁左右开始萌出,不同的人也有差异,有的人四五十岁才长智齿,有的人终生不长智齿。

智齿除了在冠周炎发作时会因疼痛而影响日常生活外,跟人的智商没有任何关系。

有些患者感觉拔了智齿后短期内记忆力变差,很可能是被“智齿”的名称误导了,也可能是心理因素或者比较强烈的疼痛和噪音刺激造成暂时的不适。

传说三:智齿没用可拔掉

现代人的食物越来越精细,下颌骨已经明显回缩,由于颌骨的变化,可供牙齿萌出的空间大大缩小,使得智齿往往因为空间不足而发生异位萌出、阻生。

如果智齿能正常萌出,并且建立了咬合关系,或者至少不会带来疼痛和感染的风险,就不用拔除。

记者 李莹 梁闯

截至上月沈阳市营商办解决企业诉求200件
  本报讯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董丽娜报道截止到Syd.Com.Cn
小区消防通道画上停车位 警方取缔
  沈阳市和平区集贤街38号刚刚引进新物业,Sy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