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高校助力老工业基地振兴

10.08.2017  19:22

 

 

优化高校布局,实施分类管理,建设校企联盟,致力成果转化——

辽宁:高校助力老工业基地振兴

本报记者 苏令 刘玉 蔡继乐

沈阳工业大学与辽宁莱特莱德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共建蓝金环保技术研究院,校企双方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交流。

(资料图片)

  · 砥砺奋进的五年  神州看教育

  “来自高校的一项新技术,有可能拯救一个行业”,这将是未来几年发生在辽宁的真实故事。

  7月26日,沈阳化工大学教授许光文团队携一项名为“内构件移动床油页岩定向干馏”炼油技术,与辽宁鑫丰投资有限公司共同设立的新公司在辽宁本溪正式成立。

  油页岩是辽宁的特色能源资源,地质总储量达109亿吨。但是,由于目前使用的炼油技术油吸收率低、炼制成本高,从而导致辽宁相关的炼油行业大面积亏损,许多中小企业不得不停产,成为“僵尸”企业。

  许光文团队开发的这项炼油新技术,可以彻底化解油页岩炼制产业面临的炼制成本高的难题,从而拯救一批油页岩炼制“僵尸”企业,复苏和振兴辽宁省油页岩炼制产业,可为辽宁年增加经济效益20亿元。

  “这是辽宁省高等教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助力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缩影。”辽宁省教育厅厅长唐国华说。

  近年来,辽宁通过深化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发挥高等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强基础、拓空间、增动能的作用,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精准助力。

  科技成果转化助力企业服务民生

  在东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一间厂房内,记者看到一段段“U”形银白色管道连在一起,犹如大号的暖气管道。

  “这些管道是用来吸收尾气的,我们原来采用的是塔式吸收尾气,但原料氨耗量大且流失多、系统易漏且环境污染严重。”东药集团脑复康分公司总经理白波告诉记者,沈阳化工大学开发的静态混合氨甲醇吸收工业化生产技术,不仅解决了污染问题,还提高了原材料利用率,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

  东药集团工艺部部长张海宏说,沈阳化工大学通过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解决了东药集团脑复康、氯霉素、磷霉素钠等多个品种实际生产中的技术难题,使企业多个品种的生产装备及工艺水平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提高了企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每年为企业增加产值近5000万元。

  “近些年,学校大力推进‘定向研发、定向转化、定向服务’订单式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改革,实现研发与需求无缝对接,直接服务于县域经济和产业园区。”沈阳化工大学校长李志义说,学校海城硼镁特种资源研究院就是通过这“三个定向”,与海城精华矿产有限公司、海城中冠粉体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在菱镁产业和滑石产业方面进行合作,累计新增利税4.5亿元以上。

  “服务辽宁守土有责,振兴辽宁责无旁贷。”沈阳化工大学党委书记白炜说。

  “我校王可教授研发出国内第一台异型螺杆加工数控铣床,为企业间接创造经济效益12亿元。我们建成东北地方高校中首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2010年入园企业总产值超过20亿元。”沈阳工业大学校长张铁岩自豪地说。

  与沈阳化工大学、沈阳工业大学在工业战线开花结果一样,沈阳农业大学在服务辽宁农业上也结出累累硕果,为解决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肉摊子”问题,让老百姓“吃得好、吃得饱、吃得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

  沈阳农大党委书记迟维意告诉记者,学校育成的优质超级稻品种,每年为辽宁新增直接经济效益1.86亿元以上;李天来院士的设施园艺团队,将我国冬季蔬菜生产向北推移了两个纬度,解决了我国北方寒区主要果菜冬春供应难题;在辽宁省目前395万亩苹果种植中,沈阳农大选育的“寒富”占近140万亩,成为第一主栽苹果品种……

  实际上,这些动辄以亿元计的高校成果转化效益,在辽宁省高校中不在少数。辽宁省教育厅工业高等教育处处长张国林说,近年来,辽宁高校共转化科技成果5540项,其中省内转化4206项,省内转化率达75.9%。近5年来,辽宁高校共培养107.9万名专业技术人才,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500项、攻克关键核心和共性技术百余项、完成重大技改课题2000项,给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加强顶层设计着力综合施策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大面积丰硕的成果,离不开脚踏实地的行动,更离不开创新的发展思路和精准的顶层设计。

  “辽宁高校数量众多、学科门类齐全,但这些年在人才培养、科技支撑上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因此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综合施策,在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下足功夫。”唐国华说。

  为解决同质化发展顽疾,精准助力老工业基地振兴,辽宁省以深化改革、优化结构、提升质量为重点,通过搭建引导性政策框架,引导高等学校科学定位,将发展思路从“上层次”转向“重特色”“重内涵”。

  “辽宁省出台了《辽宁省高等学校分类指导意见》,根据对接三次产业类别的不同,将高等学校分为农林医药业、工业、现代服务业、社会事业四大类别,引导高校找准服务方向,聚焦振兴主战场。”张国林告诉记者。

  与此同时,辽宁省根据人才培养主体功能和办学层次水平差异,将高等学校分为研究型、研究应用型、应用型、技术技能型。

  唐国华说,研究型高校主要聚焦原始创新能力和重大科技攻关问题,研究应用型高校主要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做文章,应用型高校和技术技能型高校主要侧重于通过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技能操作与推广服务等抓手,供给振兴急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技能型人才。

  深化高教综合改革,制度建设是保障。今年初,辽宁先后印发了加强校企联盟建设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有关推进高中等学校供给侧改革的实施意见、深入推进校企联盟建设的指导意见,并出台了高等学校绩效管理暂行办法,通过绩效杠杆引导高校加速特色发展步伐,加快融入振兴主战场。

  优化高校布局调整学科结构

  在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公路工程质量检测中心,记者看到由学校承担的沈阳市南北二干线中断隧道第三方施工监控工作模型。这段总长2.4公里的隧道,上穿沈阳地铁一号线怀远门至中街段,下穿沈阳市东西快速干道高架桥,途经沈阳市几个重要历史古迹。

  由于这条隧道施工风险极高,许多本科院校和科研院所都望而却步。最终,辽宁交通高专成功竞标,这显示了该校的办学实力。“学校可以不升格,但不能不升级,我们必须在服务行业发展、特色办学上追求一流。”该校校长张亚军说。

  辽宁交通高专在特色办学上独树一帜,沈阳农大的“农业”特色、沈阳化工大学的“化工”特色、沈阳工大的“工业”特色,也都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为补齐高端引领不足、应用转化薄弱的纺锤型短板,辽宁省深度优化高等学校布局,大力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力促高校走特色发展之路,全面支撑老工业基地振兴。”辽宁省教育厅发展规划处处长高向辉说。

  按照辽宁高校“双一流”建设方案,在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7所工业类高校和2所部属高校全面支撑工业产业振兴,2所农业类高校和4所医药类高校重点对接农业产业和医药产业振兴,7所现代服务业与社会事业类高校主要引领服务产业振兴。

  在一流学科建设中,65个一流学科有37个是装备制造、石化冶金、轻纺建材等工业产业振兴急需的基础学科和主干学科,占全省一流学科比重的57%,8个学科重点支持医药产业振兴发展,5个学科服务农业产业振兴,15个学科对接服务产业振兴。

  与此同时,辽宁省还制定了转型试点高校及专业评价指标体系,统筹推动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力求补齐应用研究短板。

  “优化学校布局,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旨在引导各高校更好地精准助力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唐国华说。

  建设校企联盟深化产教融合

  4月13日,辽宁省交通运输业校企联盟在沈阳正式成立。联盟首批成员单位有105家,由开办交通运输专业的省内高中等学校、相关科研院所和交通运输行业相关企业组成。联盟由辽宁交通高专牵头任理事长单位,这也是唯一一家由高职院校牵头建设的校企联盟。

  交通运输业校企联盟是辽宁省目前组建的42个校企联盟之一。这42个校企联盟吸纳了783所(次)高中等学校、2577家(次)企业参加,实现了校企联盟对辽宁主导产业的全覆盖。

  建设校企联盟,是辽宁直面振兴发展对人才、科技迫切需求的一个尝试,目的是集聚各方力量,推动高等学校增进优质供给,实现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同频共振、无缝对接。

  在校企联盟内,不仅校企可以深度合作,校校间、校企间也可以建立招生就业、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学分互认、资源共享、学校管理等合作制度,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共建二级学院、实训培训、创新创业和创业孵化基地,针对企业需求,开展专业服务订单定向定制式培养,实现供需双侧深度融合。

  “今年6月,辽宁省校企联盟信息共享与服务平台正式运行。运行一个多月以来,已有163所学校、2465家企业参与,总数据达150多万条。”辽宁省教育厅科技与信息化处副处长胡明昊告诉记者,平台实现了省、校企联盟、学校三级信息共享与服务。

  在科技供给方面,为引导高校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全方位助力国企改革工作,辽宁省推动19所高校根据协同创新中心模式组建了21个产业技术研究院,覆盖鞍钢、沈鼓、本钢、华晨汽车等多个在辽国有大中型企业。

  “在合作建研究院的问题上,我们一拍即合,这不仅降低了我们的研发成本,也为我们储备了许多人才。”在沈阳工业大学蓝金环保技术研究院,辽宁莱特莱德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副总裁苏仲民高兴地说。该研究院由沈阳工业大学与辽宁莱特莱德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联合创建。

  为探索校校间、校企间的深层次合作机制,截至目前,辽宁已建立76个校企合作二级学院、226个订单定制培养试点专业、2914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聚焦“四个着力” 深化教育改革

唐国华

        · 砥砺奋进的五年  神州看教育·辽宁篇

        党的十八大以来,辽宁教育战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根据省委、省政府的统筹部署,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四个着力”的振兴要求,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全面推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断提升引领振兴、服务振兴、保障振兴的能力水平。

        一、聚焦立德树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牢记使命把方向

        辽宁省教育厅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做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一方面,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并将其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全面落实教育部“十四年抗战”有关要求,深挖“东北抗联”“红医文化”“鲁艺精神”“劳模精神”等红色文化资源,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

        另一方面,制定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创新育人模式,紧紧抓住一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网上网下两个主阵地,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三支骨干队伍,家访、谈心、结对子和典型培树四项重要载体,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

        二、聚焦顶层设计,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围绕振兴做规划

        近年来,围绕辽宁振兴发展的新常态新任务新要求,省教育厅坚持稳中求进,全面修订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进一步明确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总路线图。为有效调整高等教育供给结构,出台推进高中等学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为全面提升学校内涵发展水平,制定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为引导高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制定高等学校分类发展意见;为进一步助力国企改革,出台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意见;为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制定加强校企联盟建设实施方案,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为进一步落实放管服改革,出台深化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实施办法;为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研制高等学校绩效管理办法。

        为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辽宁省教育厅依法开展教育行政权力清理和放权工作,颁布行政权责清单和公共服务项目目录。2013年到2015年间取消24项行政职权、下放或属地化管理16项行政职权;2016年依据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修法进程及简政放权的要求,动态调整27项行政职权。同时,省教育厅建立规范性、政策性文件定期清理制度并发布文件目录清单,以清除不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束缚。

        三、聚焦综合改革,全面优化教育布局,立足振兴调结构

        为进一步优化高等学校类型结构和层次结构,省教育厅根据对接三次产业类别的不同,将高等学校分为农林医药业、工业、现代服务业、社会事业四大类别;根据人才培养主体功能和办学层次水平,将高等学校分为研究型、研究应用型、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四个层次。

        工业类高校主要对接将产业结构“调强”“调高”的战略布局;农林医药业类高校和现代服务业类高校主要对接将产业结构“调优”“调轻”的战略布局。研究型高校重点支撑老工业基地振兴重大战略布局;研究应用型高校主要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做文章,侧重加速将重大科学创新、关键技术突破转变为先进生产力;应用型高校和技术技能型高校主要瞄准全省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力供给振兴急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技能型人才。

        针对辽宁高校高端引领不足、应用转化薄弱的纺锤形短板,省教育厅坚持双向化布局思路。一方面,制定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补齐高端引领不足的短板:确定22所“全国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调整重点建设学科布局,将原28所省属高校的77个一流特色学科整合为20所院校的43个一流建设学科;将两所部属高校22个振兴急需的基础学科和优势学科纳入一流学科建设规划。

        另一方面,省教育厅制定转型试点高校及专业评价指标体系,统筹推动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补齐应用研究薄弱的短板。目前,已有21所本科高校和937个专业开展向应用型转变试点改革,分别占全省高校总数的33%和专业布点总数的40%。同时,省教育厅进一步优化高职院校布局,实施高水平现代化高职院校和高水平特色专业群建设计划(“双高计划”),重点建设10所高水平现代化高职院校和50个高水平特色专业(群)。

        四、聚焦社会需求,深化创新创业教育,面向振兴抓就业

        进一步促进供需精准对接,省教育厅围绕振兴需求,以校企联盟建设为抓手,集聚各方力量,全面深化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近年来,共组建42个校企联盟,吸纳783所(次)高中等学校、2577家(次)企业参加,实现了校企联盟对辽宁主导产业的全覆盖。

        为进一步加快产教融合步伐,省教育厅投入4.1亿元专项经费,建立29个实训培训基地、92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76个校企合作二级学院、226个订单定制培养试点专业、2914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4个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545个省级大学生校内外实践教育基地,推动高校将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

        为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省教育厅制定深化普通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并将其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五、聚焦民生热点,坚持底部攻坚,融入振兴强保障

        针对普惠性学前教育不足的短板,省教育厅制定《辽宁省学前教育条例》,投入1.7亿元专项资金,实施农村普惠性幼儿园提质晋级工程。截至2016年,全省96%的乡镇举办了公办中心幼儿园,全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3.4%,普惠性学前教育覆盖率达到65%。

        针对义务教育城乡、区域和校际间存在的发展落差,省教育厅不断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2016年投入专项资金10.8亿元,完成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51.43%的规划任务。2016年,全省91个县区通过了省级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验收评估,70个县区通过国家认定。

        为进一步推进教育公平,保障弱势群体受教育权,省教育厅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政策,为24.2万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提供教育保障;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为2.1万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提供教育保障;投入近2亿元专项经费,改善特教学校办学条件,并率先对特殊教育学生实施15年免费教育。

        为进一步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三个推进”有关要求,省教育厅引导高校强化有组织科研,在深耕基础研究的同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全方位助力国企改革工作。

        为进一步集聚优势资源,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省教育厅积极扩大对外交流,不断加大留学工作力度,先后选派千余名高校领导、学科带头人赴世界一流大学访学培训,同时加强来华留学工作。

        为全面支撑辽宁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省教育厅根据全省脱贫产业总体布局,将高校的学科专业优势与贫困地区的资源和区位优势相结合,推动高校与全省贫困地区和潜力产业精准对接。(辽宁省教育厅厅长  唐国华)

 

教授现场教学

沈阳农大教授李天来现场教学。资料图片

 

神州看教育·辽宁篇·数说变化

  15

  从2012年起,全省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按普通学校同年级生均公用经费6至8倍拨付。从2015年秋季新学期起,对特殊教育学生实施15年免费教育,同时还有生活费补助。

93.  4%

  投入1.7亿元专项资金,实施农村普惠性幼儿园提质晋级工程。截至2016年,全省96%的乡镇举办了公办中心幼儿园,全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3.4%,普惠性学前教育覆盖率达到65%。

  91

  2016年,全省91个县区通过省级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验收评估,70个县区通过国家认定。

24.  2

  保障24.2万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随迁地免试就近入学。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为2.1万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提供教育保障。

  2797 万人次

  辽宁省学生资助形成了普惠性资助、助困性资助、奖励性资助和补偿性资助有机结合的“多元混合”资助模式。“十二五”期间,全省累计资助各级各类学生2797万人次,累计核拨发放各项资助金120亿元。

  5540

  近三年,围绕辽宁三次产业、行业企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实际需求,全省高校共转化科技成果5540项,其中在省内转化4206项,转化率75.9%。

 

沈阳:随迁子女同享优质教育资源

  本报讯(记者  刘玉)地处沈阳市皇姑区最北端的万方小学,学生大部分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3年前,为让这所学校的孩子们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区政府将万方小学并入全区最好的珠江五校实验教育集团,并投入大量资金对原校舍进行高标准改造,还搬迁了学校周边的厂房,留下的近8000平方米场地划拨给学校,同时派国家级骨干教师李丹阳担任学校校长。

  近年来,沈阳市委、市政府为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不断加大投入,强化管理,构建了随迁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保障体系,使更多随迁子女享受与城市学生同等待遇,接受优质教育。

  早在2004年,沈阳市就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实行免收借读费政策。2007年秋季学期开始后,又免除所有随迁子女杂费和课本费。仅此一项,沈阳市财政每年投入2000万元以上。市区两级财政还对生活特殊困难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实行“两免一补”政策。据了解,目前,沈阳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人数已占到市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在校生总数的12.8%,分布在全市507所中小学。

  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沈阳市始终坚持“以公办学校接收为主,就近免试入学”的原则。各学校每年在学生集中入学前认真普查,保证服务半径内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及时入学。

  在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有学上”问题的同时,沈阳市还在“上好学”上下足功夫,保证随迁子女在教育、教学等一切学校活动中与本地学生一视同仁: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注册学籍,与城里孩子一同阳光分班,混合编班,参加各级统一考试,接受学业及思想成长评价,参加期末评优等等。

  沈阳市还把这项惠民工程向非义务教育阶段延伸。从2012年开始,沈阳市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本地儿童享有完全相同的幼儿园入学条件,享受相同的权利。随迁子女在就学所在地参加中考,与城市学生享受同等待遇。中考时与当地孩子一样,按有学籍的应届生享受省重点高中的指标到校待遇。在高考报名中,非辽宁省户籍在辽具有合法稳定职业和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只要在沈阳市高中阶段有三年学籍,并有完整学习经历,均可报名参加高考,享受沈阳市考生的一切正常待遇。

 

铁岭:660所连锁幼儿园惠泽农村娃

  本报讯(记者  刘玉)近日,记者从铁岭市教育局获悉,经过5年探索实践,铁岭市已经形成了办园形式多样、结构布局合理、管理体制完善、师资队伍优化的学前教育体系。截至目前,全市连锁幼儿园已经有660所,连锁率达到75%。真正实现了让农村孩子能入园、全入园、入好园的目标。

  5年前,在铁岭市农村乡镇,有所公办幼儿园已属不易,对于收费低、质量高的幼儿园,农村幼儿家长想都不敢想。铁岭地处辽宁省北部,经济长期欠发达,总人口305万,其中三分之二在农村。长期以来,县以下幼儿园一直存在着管理分散、标准不一、教育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大部分农村幼儿园规模偏小、基础条件差、位置偏远、布局分散,甚至还存在不符合办园条件的黑园。

  为促进学前教育整体均衡发展,铁岭市教育局自2011年起开始实施以政府投入为基础、以省级示范园为龙头、以集团化管理为模式的普惠制学前教育改革,启动连锁幼儿园试点建设工程。

  铁岭市为此专门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和连锁幼儿园建设扶持经费,“十二五”期间累计投入3.9亿元,根据每个农村幼儿园的实际需要,将专项经费以电子钢琴、幼儿推拉床、电视、幼儿桌椅、大型玩教具等实物形式下拨,改善农村幼儿园办园条件,缩小城乡差距。

  目前,铁岭市及其他8个县区的优质幼儿园在乡镇都设有连锁幼儿园。连锁幼儿园“统一名称、统一标识、统一标准、统一验收、统一培训”,由集团总部负责统筹连锁幼儿园的综合管理、业务指导、师资培训、教育科研、特色发展等。铁岭市还将连锁幼儿园建设纳入各级教育部门和政府的教育考核之中,以此保证政府对幼儿园的经常性督导和检查。为提升农村幼儿教师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铁岭市通过调配、转岗、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了一支以公办教师为主体、聘任教师为补充的幼儿教师队伍。在各县(市)区成立幼教集团后,集团还聘请专业教师对加盟幼儿园的园长、教师等进行全员免费培训。

  (相关图片表 略)

辽宁银行业向实体经济“输血”2360亿元
  由辽宁银监局、辽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共同主办,沈阳市人民政府
沈阳建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引进高层次人才
  沈阳晚报、沈报融媒讯(记者王月)8月3日,Syd.Com.Cn
推进高校科学发展 合力助推沈阳振兴
  沈阳高校领导干部暑期理论研讨班(简称研讨班)于Syd.Com.Cn
进一步提升服务城市贡献力 全力打造人才资源重要基地
  本报讯(沈阳日报、沈报融媒记者封葑、郭宏颖)7Syd.Com.Cn
市领导出席2017年沈阳高校领导干部暑期理论研讨班
  本报讯(沈阳日报、沈报融媒记者郭宏颖、封葑)7Sy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