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军万马竞创业 百舸争流谋创新

25.11.2015  15:23

  辽宁省委督查室沈阳市委督查室联合调查组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实施的重大战略举措。面对前所未有的创新创业浪潮,沈阳市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工作部署上来,形成了千军万马创事业、百舸争流谋创新的生动局面。近日,省委督查室、市委督查室组成联合调研组,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沈阳市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的调查报告,得到了省委副书记、沈阳市委书记曾维同志的批示肯定。

  近一时期,沈阳市认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创新创业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春座谈会上“四个着力”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明确创新创业的战略定位,积极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努力实现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今年前9个月,全市创业带动就业18701人,同比增长7.7%;新增创业人数11916人,同比增长24.37%;新增工商注册企业21491户,同比增长7.57%,创新创业已经成为沈阳振兴发展的主旋律。

  一、准确把握创新创业战略定位

  深化思想认识,明确创新创业在新一轮振兴发展中的战略选择。沈阳市紧密结合实际,组建领导机构,制订工作方案,组织动员全社会创新创业,有效摆脱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切实增强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和人文环境,唤醒和激发全民创新创业热情;积极打造以创新创业为主要引领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促进国有企业顶天立地、中小微企业遍地开花、民营经济活力竞相迸发。

  确定主攻方向,以政府自我革命为创新创业腾出空间释放能量。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沈北新区成立东北三省首家区级行政审批服务局,消除了部门间行政效能损耗;铁西区率先在全省开展投资领域简政放权改革试点,主动承接34项省市级审批管理权限。在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中,沈阳在全省率先实行企业登记“三证合一”,推动工商登记注册便利化。进一步明确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出台“权责清单”和“权力运行流程图”,继续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沈阳目前累计取消和下放行政职权778项,得到中央编办高度认可。

  强化顶层设计,科学制定出台推动创新创业的专项规划。制定《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的通知》、《沈阳市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实施细则》等系列配套文件。以获批“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为契机,出台75条政策,其中一些突破大、含金量高的条目,备受社会瞩目。抓住建设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历史机遇,努力使沈阳成为东北乃至全国创新改革的排头兵和示范者。

  二、大力营造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举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先进典型报告会,邀请“中国工业淘堡网”创办人、沈阳格微软件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桂平、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理学院大三学生马庆澍等9位“民间高手”,分别讲述创业创新历程。沈阳市13个区县(市)也参照市里的做法,分别举行“双创”报告会,用典型感染和启发创业者,奏响“创业成就梦想、创新开创未来”的时代最强音。

  努力营造创新创业浓厚氛围。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聚焦“双创”主题,营造“双创”氛围。《沈阳日报》在头版刊发“沈阳开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时代”、“为创业创新者点赞”等多篇评论文章。《沈阳晚报》推出“双创”特别策划“创客‘锋人院’”,《地铁第一时间报》和1905文化创意园共同主办“明星沙龙”,沈阳生活广播播出《创业者说》新闻专题,沈阳新闻频道推出《创业创新在今朝》专栏。

  大力宣传展示创新创业阶段性成果。举办“百名留英博士创业中国行”,邀请101名在牛津、剑桥等知名高校留学的中国博士生来沈阳考察创业环境,进行项目对接,已达成各类合作意向102个。启动首届中国·沈阳创客大赛,发起“创”文化高峰论坛暨全国副省级城市党报评论理论宣传研讨会,筹备“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沈阳分会场活动,进一步宣传展示创新创业丰硕成果。

  三、精心培育创新创业多元主体

  深入实施“盛京人才”战略。紧扣沈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从创新引才机制、加强人才培育、进行创业激励、完善服务保障等方面,释放一系列重大政策利好,对引进顶尖人才和团队的重大项目,最高可提供1亿元项目资助,鼓励知识产权按比折算技术股份,加大人才创业的融资扶持,创新高层次人才的分配机制。有部分国内“千人计划”专家及院士评价,目前沈阳在人才引进和鼓励创新创业方面的政策具有很强吸引力,其优惠程度已位居于国内副省级城市之首位。

  有效激发高校科研人员和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针对高校科研人员,对经同意离岗的可在3年内保留人事关系,建立健全科研人员双向流动机制。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所获收益用于奖励科研负责人、骨干技术人员等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的比例不低于50%;针对在校大学生,提供场地、政策、技术、信息、指导等服务,提升创新创业能力;针对高校毕业生,在全省率先打破政策户籍壁垒,破解制约流动人员享受就业创业政策的最大障碍,规定劳动者在沈阳创业都可享受相关政策扶持。

  深化以群团组织为代表的全社会创新创业主题实践活动。沈阳市群团组织发扬创新创业传统,形成了品牌效应和自身特色。市总工会发挥牵头抓总作用,联合相关部门携手开展“万众就业创业”专项行动,建立完善相关数据库,搭建就业创业信息工作平台;团市委实施“青年创业助航计划”,发挥沈阳市青年创业促进会作用,已受理创业项目1340份,开展创业项目评审138次;市妇联打造就业创业“盛京四姐”品牌(商姐商海创业、巧姐手工编织、网姐网上培训、农姐智慧富农),实名制培训妇女22538人次,安置妇女11633人次,扶持创业女带头人599人。

  四、丰富完善创新创业融资模式

  全方位多角度提升创业补贴力度。出台《关于沈阳市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及《沈阳市创业孵化基地管理办法》,加大创业孵化基地补贴力度,为初创小微企业提供基本生产经营场地、创业指导服务及政策扶持的创业孵化基地。凡以个体、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创业从事各类自主创业项目(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且已办理《就业创业证》的城乡劳动者,以及当年吸纳就业人数达到原有职工总数15%及以上的小微企业,均可享受创业担保贷款扶持政策。

  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强化政策导向。促进小微企业创业创新,成功申报并获批入选国家首批15个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支持青年与大学生创业,针对创业项目专门列支500万元启动资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开行)项目合作方专门设立300万元的风险补偿金,以此撬动国家开发银行3.2亿的贷款储备金。设立5000万元创业就业发展基金扶持大学生和青年创业,建成“青创空间”20个,全力打造沈阳创客文化,进一步完善青年创业服务和指导体系建设。设立100亿振兴发展基金,以直接、间接股权投资方式支持重点产业发展。

  鼓励银行、保险、金融业支持创业融资。将小额担保贷款额度提升到上限10万元,对于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可按照人均不超过10万元、总额最高不超过100万元的标准给予小额担保贷款支持;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最高贷款额度为200万元。支持公司制小微企业开展股权质押登记、动产抵押登记,并开展利用质押和抵押登记进行融资的宣传工作。对符合股权质押登记和动产抵押登记条件的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予以即时办理。探索引入保险机制,开展政、银、保、企四方参与、风险共担合作经营模式。

  提高税收优惠减免行政收费。对登记失业人员、残疾人、复转军人以及普通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按规定免收管理类、登记类、证照类等相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完善普惠性税收措施,落实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机构赋予其科技企业孵化器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国家提高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的税收优惠政策。

  五、打造创新创业公共服务体系

  加强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和管理。对孵化基地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政策、统一服务,规范企业数量、经营场地面积、扶持政策、企业孵化周期、从业人员安置数量等方面的目标要求。沈阳国际软件园加大创新创业力度,成为东北地区首屈一指的孵化基地。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5个、省级公共服务示范平台39个、市级公共服务示范平台42个。30所高校中有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孵化基地或有固定创新创业活动场地的高校已达10所,累计使用面积近8万平方米。

  构建各具特色的创新创业载体。组建沈阳市创业扶持示范基地,搭建“创业梦工场”。在沈河区核心区地段打造占地2000平方米的创业平台,加快创业成果转化。以沈河和铁西为突破口,创建省级创业型县区。在成立沈阳首家以3D制造为主导的创客空间、东北首家“众创空间”梧桐谷咖啡创业平台等一系列特色创业平台的基础上,每个区县(市)选择一条合适的街路或区域,建立“创业大街”、“创业园区”,并为落户“创业大街”、“创业园区”的企业开辟绿色通道,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的准入服务。

  完善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大数据开放工作。加强完善基础数据工作,成立了大数据局,支持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建设项目。成立了全国首家政府主导的沈阳大数据运营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000万元,旨在协助政府构建城市级数据产业基础,把割据存储在不同政府部门的数据在同一平台上开放,促进数据创新应用,把沈阳建设成为一座以大数据为引领的创新创业之城。

  搭建平台形成产业与人才良性互动发展的新格局。聚焦建设国家装备制造业创新引领基地,加快制造业由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变。全力推进中德装备园建设,打造中国制造2025的示范基地、融合德国工业4.0的重要平台、推动结构调整和加快改革创新的示范区。围绕推进波音完成中心项目落户沈阳,大力加强承接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东北大学设立国内985高校首个机器人科学与工程学院,为沈阳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全力支持机器人产业做大做强,使之成为沈阳装备制造业的支柱产业,把沈阳建设成为世界级机器人产业基地。

  目前,沈阳市已成功试验国内首套十万空分装置压缩机组、国内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28层螺旋CT,新松机器人IC生产线自动物料搬运系统等项目通过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验收,“i5”T、M系列智能机床、R0110重型燃气轮机、特高压交、直流输电设备等重大装备迈入世界先进行列。眼下,沈阳正拿出“闯关东”精神,积聚科技创新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