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回避矛盾的政策百姓才欢迎
一年多前,笔者深入基层采访,在新宾满族自治县上夹河镇南嘉禾村的卫生所里,遇到了身着白大褂的69岁村医何福来。
何福来的身上浓缩着一部乡村医生的变更史。他早年当过赤脚医生,后来自己单干,搞起了个人诊所,之后,随着政策调整,他又与另一名村医共同在南嘉禾村的卫生所里为村民诊病,直至现在。在此期间,何福来学会了接生,附近乡镇的产妇广为受益,当地婴幼儿的出生死亡率大幅下降。
不过,因为没有明晰的退休政策,年近古稀的何福来仍然坚守在岗位上。用他的话说,“怕自己回家了,上面又有了政策,自己享受不到”。尽管采访时隔一年,但何福来在谈到退休政策时眼中流露出的那种极度渴望,至今仍令笔者难以忘怀。
何福来并不是孤例。在我省,像何福来这样年龄偏大但仍坚持岗位的乡村医生占了一定比例。他们本该颐养天年,尽享天伦,但因为没有明确的退休政策,这些人不愿回家、不敢回家。
笔者相信,乡村医生退休政策之所以多年悬而未决,中间一定涉及多种利益纠葛,操作难度一定很大。对此,决策层肯定会慎之又慎,在多方权衡、万无一失的情况下,才能拿出一个稳妥的具体解决方案。
何福来们终于等到了好消息。日前我省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实施方案》中,专门提到要“完善乡村医生养老政策”,有针对性地具体设计,出台详尽的操作办法。在这个方案里,相关负责单位的名单也一并附着其后。
这是一个敢于面对矛盾并愿意俯身解决矛盾的文件。这样一个思路,除了体现在“完善村医养老”这个层面外,在培养村医、留住村医等矛盾较为突出、处理较为棘手的问题上也有彰显。
比如,针对乡村医生难留问题,文件开创性地提到要启动“专科层次的农村订单培养”这一新模式。具体言之,即从农村定向招收学生,让这些农村孩子学成之后回归家乡,为父老乡亲服务。显然,这样一个思路要比招收城里孩子然后想法设法让他们留在农村更具操作性。因为一般情况下,农村学生与城里学生之间,前者能够长久扎根农村的可能性更大。
我们应该为这样一份文件点个赞。它不回避矛盾、不空洞表述,是文件起草者在深入调研、理性分析后,针对具体问题提出的具体破解之道。显然,那些饱受群众诟病的“用文件落实文件”里所说的文件与其相比,绝不能同日而语。
其实,评价的不同,折射出了文件起草者工作态度的不同。当深入基层、热切回应群众关切成为常态,那些言之有物、行之有效的文件才会源源不断地出炉,于人于己有利;而工作中若习惯了漠视诉求、闭门造车,不论是对群众还是对我们的伟大事业,都将带来不同程度的损伤,终会贻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