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国网]预防病从口入 世界卫生日关注食品安全

07.04.2015  16:13

      每年的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World  Health  Day  ),旨在引起世界各国人民对卫生、健康工作的关注,提高人们对卫生领域的素质和认识,强调健康对于劳动创造和幸福生活的重要性。今年世界卫生日主题是“食品安全”,省卫生计生委以此为契机,以“预防病从口入,吃得更安全、更健康”为主题,在全省集中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社会广泛参与的食品安全系列宣传活动,传播食品安全科学理念,传递营养饮食、关注健康正能量。

  4月7日,省卫生计生委会同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省卫生监督局、省健康教育中心就食源性疾病预防、营养与健康、食品安全标准等社会、公众关心话题,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台、省卫生计生委官方微博、12320卫生计生服务热线以及在社区、农贸市场和公园现场等多种渠道进行食品安全宣传,回应公众热点关切,充分利用主流媒体的宣传叠加效应,增强公众食品安全、预防食源性疾病的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营造人人关注食品安全,家家享受健康生活的良好氛围。

  以“世界卫生日”为契机,全省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辖区内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健康教育机构和医疗机构深入社区、乡镇等开展食品安全标准和食源性疾病预防相关知识宣传活动,组织志愿者开展食品安全讲座,在人流密集公共场所组织合理、营养饮食,预防食源性疾病和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并通过各种媒体形式与公众互动,进行食品安全科学理念、食源性疾病防治、食品安全标准等内容的系列宣传,以提高宣传活动的群众性和实效性,使公众能够听懂食品安全标准相关知识,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科学认知食源性疾病和食品安全标准。

  背景资料一:

  确立4月7日世界卫生日的意义

  每年的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World  Health  Day  ),旨在引起世界各国人民对卫生、健康工作的关注,提高人们对卫生领域的素质和认识,强调健康对于劳动创造和幸福生活的重要性。今年世界卫生日主题是  “食品安全”,国家卫计委提出:“预防病从口入,吃得更安全、更健康”的口号。

  1948年,第一届世界卫生大会要求建立“世界卫生日”以纪念世界卫生组织的诞生。自1950年以来,每年于4月7日庆祝世界卫生日。每年为世界卫生日选定一个主题,突出世卫组织关注的重点领域。

  背景材料二

  食品安全的十大事实

  1、有200多种疾病通过食品传播

  为了应对食品安全的新威胁及新出现的病原体和抗微生物耐药性,世界卫生组织确定2015年4月7日的世界卫生日主题为“食品安全”。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不安全的食品与每年约200万人的死亡有关,其中多数是儿童。含有有害细菌、病毒、寄生虫或化学物质的食品可导致从腹泻到癌症等200多种疾病。适当的食物制备可防止大多数食源性疾病发生。

  2、世界范围内食源性疾病在不断增长

  食品中引起疾病的生物体通过当今相互关联的全球食品链远距离广泛传播,致使食源性疾病发生的频率和范围不断升级和扩大。全球城市化快速发展,带来了新的风险,因为城市居民食用非家庭制作的食品较多,包括新鲜食品和鱼、肉类及家禽等,它们在处理或制作上可能不够安全。

  3、食品安全是一项全球关注问题

  食品生产和贸易的全球化,增加了发生涉及污染食品国际事件的可能性。大多数国家通常都进口食物产品和原料。在出口国家加强食品安全系统,可增强本地和跨界卫生安全。

  4、新出现的疾病与食品生产相关联

  过去10年里,影响人类健康的新的传染病大约有75%是因细菌、病毒和源自动物和动物产品的其他病原体所致。其中,人所患的许多疾病都与在食品生产过程中,即在食品市场和屠宰场对受感染的家养和野生动物的处理有关。

  5、最大限度地减少禽流感的风险

  绝大多数人间H5N1禽流感病例,是在直接接触受感染的活禽或死禽后导致感染。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该疾病是因食用适当烹煮过的禽类而传播给人类。为避免禽类导致食源性疾病的危险,应该做到:生肉与其他食品分开,烹调肉类要烧熟煮透(直到肉食所有部分的温度达到70°C,看不到任何粉嫩色为止)。

  6、预防疾病从农场开始

  从农场一级开始预防动物感染,可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例如,把鸡场中的沙门氏杆菌量减少50%(通过改进鸡场管理),结果会使因感染细菌生病的人减少50%。在一些国家,无沙门氏杆菌鸡群的喂养越来越普遍。

  7、化学危害可污染食品

  可导致癌症的丙烯酰胺,是在高温烹煮(通常在120°C以上)某些食品过程中由自然成分形成的,包括煎炸土豆产品、烘焙谷物产品和咖啡。食品业正在努力寻找适当的方法,降低接触此类化学品的风险。煎炸、烧烤或烘焙食品时应避免烹制过度。

  8、食品安全人人有责

  从农场到餐桌,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发生食品污染。在食品供应链中,从农场主、加工商、销售者到消费者,人人都要采取适当措施,保证食品的安全。家居安全对于防止疾病暴发同样至关重要。妇女是食品安全教育的主要目标群体,因为在许多社会中,妇女分工负责家庭膳食。

  9、学校是宣传食品安全的场所

  对儿童进行安全食品操作行为的教育,是今天及未来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关键环节。将食品安全课纳入学校课程,可教给儿童基本生活技能,有助于保证儿童及家人的健康。

  10、食品安全的五大要点

  (1)保持清洁

  拿食品前要洗手,准备食品期间经常还要洗手;便后洗手;清洗和消毒用于准备食品的所有场所和设备;避免虫、鼠及其他动物进入厨房和接近食物。

  为什么一定要保持清洁?多数微生物不会引起疾病,但泥土和水中以及动物和人体身上常常可找到许多危险的微生物。手上、抹布和尤其是切肉板等用具上可携带这些微生物,稍经接触即可污染食物并造成食源性疾病。

  (2)生熟分开

  生的肉、禽和海产食品要与其他食物分开;处理生的食物要有专用的设备和用具,例如刀具和切肉板;使用器皿储存食物以避免生熟食物互相接触。

  为什么一定要生熟分开?生的食物,尤其是肉、禽和海产食品及其汁水,可含有危险的微生物,在准备和储存食物时可能会污染其他食物。

  (3)做熟

  食物要彻底做熟,尤其是肉、禽、蛋和海产食品;汤、煲等食物要煮开以确保达到70℃;肉类和禽类的汁水要变清,而不能是淡红色的;最好使用温度计;熟食再次加热要彻底。

  为什么一定要做熟?适当烹调可杀死几乎所有危险的微生物。研究表明,烹调食物达到70℃的温度可有助于确保安全食用。需要特别注意的食物包括肉馅、烤肉、大块的肉和整只禽类。

  4、保持食物的安全温度

  熟食在室温下不得存放2小时以上;所有熟食和易腐烂的食物应及时冷藏(最好在5℃以下);熟食在食用前应保持温度(60℃以上);即使在冰箱中也不能过久储存食物;冷冻食物不要在室温下化冻。

  为什么一定要保持食物的安全温度?如果以室温储存食品,微生物可迅速繁殖。当温度保持在5℃以下或60℃以上,可使微生物生长速度减慢或停止。有些危险的微生物在5℃以下仍能生长。

  5、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

  使用安全的水或进行处理以保安全;挑选新鲜和有益健康的食物;选择经过安全加工的食品,例如经过低热消毒的牛奶;水果和蔬菜要洗干净,尤其如果要生食;不吃超过保存期的食物。

  为什么一定要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原材料,包括水和冰,可被危险的微生物和化学品污染。受损和霉变的食物中可形成有毒化学物质。谨慎地选择原材料并采取简单的措施如清洗去皮,可减少危险。

背景资料三:

  食源性疾病预防

  人们总觉得“人吃五谷杂粮,难免会生病”,都是见怪不怪的事。但是,食源性疾病的杀伤力不是其他食品安全问题所能比的。如果保障食品安全是一场战役的话,那么食源性疾病就是这场战役中经常被我们忽视的头号敌人。

  1、什么是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通俗的说就是吃出的病。按致病因素分类,包括化学性的(农药、亚硝酸盐、真菌毒素等)、生物性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有毒动植物的(霉变甘蔗、河豚鱼)及毒蘑菇等。而多数的食源性疾病是由于吃了被致病微生物污染的食物所致。

  2、为什么它是食品安全的头号敌人?

  食源性疾病对人群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食源性疾病时刻威胁人人群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每年发生食源性疾病数十亿人,发达国家每年约有三分之一的人次感染食源性疾病。如美国估计每年约有4800万例食源性疾病患者,其中12.8万人入院治疗,3000人死亡。

  在我国,威胁食品安全的最大问题同样是致病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常见的有沙门氏菌食物中毒、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大肠杆菌食物中毒。常见的微生物食物中毒症状有呕吐、腹痛、腹泻等。

  3、主动监测、加强预防——政府在行动

  对于这个头号敌人,我国建立了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系统和国家食源性疾病分子溯源网络。通过这些系统和网络,我们能够了解我国食源性疾病的发病趋势,评估发生在不同地区的食源性疾病是否由同一种食品引起的,准确快速地对食品中的致病因素进行追踪溯源。

  我省监测结果显示副溶血性弧菌和诺如病毒感染是食源性腹泻病人可能的重要污染因素。水产品、蔬菜水果类、肉与肉制品是主要的可疑暴露食品。夏秋是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高发季节,家庭就餐是主要的发病场所,其次是餐饮饭店和学校等集体食堂。建议广大消费者注意食品操作环境和饮食环境的卫生,生熟分开处理,尽量避免生吃食品,充分加热的食物能有效杀死多数致病菌。建议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加强对餐饮服务行业和集体食堂的监督抽检,尽量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保障广大消费者吃的安全健康。

  背景材料四:

  食源性疾病监测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是《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赋予卫生计生部门和其他食品安全相关部门的法定工作,是通过系统和持续地收集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有害因素的监测数据及相关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和及时通报的活动。

  我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始于2010年,2011年开始步入正轨。五年来,全省不断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建设,系统收集、分析和评价食品污染物数据,监测任务逐年加大,监测质量逐步提高,现已初步形成集样品采集、实验室检验、结果上报、数据分析汇总、通报会商于一体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体系。五年中,我省开展了食源性疾病监测、食品污染物及食品中有害因素监测、食源性致病菌监测、放射性物质监测、应急监测和省自定专项监测等项目。监测覆盖我省98%县级行政区域,监测环节包括种养殖收购环节、生产加工环节、流通环节、餐饮服务环节等,基本覆盖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其中,食源性疾病监测是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

  省卫生计生委依法承担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通过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布设的哨点医院,开展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的采集、汇总分析和检测以及对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监测和归因分析,了解重要食源性疾病的发病及流行趋势,及时发现食源性疾病聚集性病例和暴发线索,掌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高危食品和危险因素,提高食源性疾病暴发和食品安全隐患的早期识别、预警与防控能力,以利及时采取相应的风险管控和监管措施。

  目前全省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由2011年的覆盖6个市的10家医院扩增至2015年的230家医院,实现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县级行政区100%覆盖,在全省建成了更密集,更宽域的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确保全省无食源性疾病监测死角,进一步提高了食源性疾病暴发和食品安全隐患的早期识别、预警与防控能力,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依据,为强化食源性疾病管理工作,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