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全面振兴要精准发力

27.10.2015  12:16

  □张占斌

  核心提示

  近年来,东北地区经济增速出现较大放缓迹象,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东北经济的逐步回落,从根本上讲,是长期积累的体制性矛盾和短期的结构性问题所致。经济新常态下,有利于东北经济转型升级的各种积极因素在加速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正在积聚,经济发展前景依然光明。可以预期,在“十三五”时期,东北地区只要保持和增强战略定力,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决策部署,牢牢把握新一轮发展机遇,对薄弱环节精准发力,就能够走出经济低谷,打造

  中国新的经济增长带。

  总体形势:经济出现短期总量与结构性困难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发展板块,在国民经济体系中曾占有举足轻重地位。近年来,四大区域板块中东北经济板块出现增速放缓迹象,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从经济增量看,经济增速明显放缓。2010-2014年,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速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阶梯式放缓态势。从2015年上半年的数据来看,东北三省的平均经济增速仅为4.6%,其中辽宁、吉林、黑龙江的经济总量分别为1.3万亿元、5730亿元和5430亿元,增速分别为2.6%、6.1%和5.1%,位列全国后五位,远低于重庆、贵州等地区的增速水平。

  从需求结构看,“三驾马车”明显波动。目前,东北三省的消费、投资、出口出现比较明显的波动,呈现出“摇摆式”下降的特征。东北地区消费增长速度曲线的拐点出现在2008年,在此之前,增速呈现出上升趋势,而在此之后,消费呈现出逐年下降的态势。2014年,东北三省平均消费增长率不到8%,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2010-2014年,东北地区的投资增长速度下降16.2个百分点,投资下行压力日趋增大。而从出口需求角度看,形势同样不容乐观,2014年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的出口总额分别为1139亿美元、389亿美元和263亿美元,同比增速分别为-0.5%、2.1%和0.1%。

  从供给结构看,二产过快下滑,存在人口净流出。我们主要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分析东部地区的供给结构情况。 2013年,东北三省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1.7:49.7:38.7,而全国同期为10:44.4:46.1,第二产业依然处于“一业独大”的格局。2014年,辽宁第二产业增加值14384.6亿元,增长仅为5.2%;吉林第二产业增加值7287.26亿元,增长6.6%;黑龙江第二产业增加值5591.8亿元,增长仅为2.8%。作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以辽宁省为例,若从2010年开始算起,2010-2014年,GDP增速下降了8.4个百分点,而同期的第一、二、三产业增长速度则分别下降了3.6、11.3和5.3个百分点。可以看出,第二产业过快下滑是其经济下行的重要原因。而从人口要素的供给看,东北地区的劳动力流出数量越来越大,人口增长率持续下降。这无疑对东北地区的潜在经济增长率下滑造成了重要影响。

  发展趋势:许多积极因素和机遇正在积聚中

  从总体上看,由于东北地区长期积累的体制性矛盾,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体制还没有真正确立起来,使得要素配置效率难以提高。同时,在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传统产业衰退过快,而新兴产业的发育还不足以弥补传统产业衰退所留下的缺口,这种“快打慢”现象也是导致东北经济放缓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我们也要看到东北地区“”中蕴藏的“”,要善于从难中看机、缓中求变、化危为机。

  工业化的机遇。现代化是每个国家追求的目标,而完成工业化则是实现现代化的基本前提条件,东北老工业基地尚未完成工业化发展的历史任务。虽然近两年东北地区的能源、钢铁等重化工业发展低迷,但更多地表现出来的是结构问题。从发展趋势看,东北老工业基地还蕴藏着巨大的活力,装备制造业在世界上也有很强的竞争力。在今后相对较长的一个时期内,东北经济仍将处在以工业经济为主导的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工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在东北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竞争力提升方面的作用仍将是第一位的。当前,国家正在推进实施 “中国制造2025”,东北要坚决抓住这个机遇,加速提升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竞争力。

  城镇化的机遇。从宏观上讲,城镇化既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也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东北三省作为老工业基地,其城镇化水平一直较高,很早就越过了50%的临界点,但城镇化的推进速度却相对较慢,对经济拉动的潜力并没有充分释放出来。统计数据表明,2014年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的城镇化率分别为66.45%、56.9%和54.2%。按照衡量城镇化发展阶段的 “纳瑟姆曲线”来看,东北地区的城镇化发展目前仍然处于第二个阶段,还有巨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空间可以挖掘。随着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东北地区也必将获得新一轮的巨大“城镇化红利”。

  信息化的机遇。当前,以“互联网+”为主导的信息化浪潮正在深刻地改变中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近年来,在信息技术催化融合下,传统行业加快转型升级,新兴产业不断涌现,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这些新的变化蕴藏着无穷的经济发展动能。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制造基地,在信息化的推动下,将迎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相结合的新机遇,这也将推动东北地区的生产制造模式变革和产业组织创新,使智能制造成为一种新型的生产方式,从而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力量。

  对外开放的机遇。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明确将东北三省定位为“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一带一路”作为我国新时期区域发展与对外开放的重要行动纲领,将为东北地区带来前所未有的“开放红利”。在国家“一带一路”的部署下,东北三省立足自身的比较优势,以优势换资源、换资本、换市场,加快“走出去”步伐,带动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黑龙江和内蒙古沿边开放带等重点区域开放水平的提升,使其成为拉动东北经济走出低谷的重要引擎。

  振兴方略:打造中国新的经济增长带

  “十三五”时期,振兴东北经济、打造中国新的经济增长带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政策措施,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升级东北工业结构,提升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在关键节点上精准发力,打造产业经济带和增长极。

  贯彻落实各项中央政策,千方百计稳增长。东北三省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并结合“十三五”规划,提前开工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工程,破解发展瓶颈制约。中央政府要在高端制造业投资布局等方面,给予东北地区更多的项目支持,在财税、信贷、土地等方面给予东北地区更多的政策倾斜。要以推动装备制造业为重点,抓住高铁、核电、特高压等重大项目建设为契机,推动东北装备走向世界。值得重点指出的是,需要大力推进东北地区的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这既是解决东北铁路入关“卡脖子”问题,也是以投资稳定东北经济增长的重要着力点。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市场活力。东北地区应当进一步做好行政审批改革工作,积极破除政府“对审批很迷恋、对监管很迷茫”的弊端,加大对投融资项目的审批体制改革工作。鼓励东北三省开展投资领域简政放权改革试点,对属于省一级审批的投资项目,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前置审批事项。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进入的行业和领域,要在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等领域推出一批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的重大项目,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等领域,积极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机制等模式。

  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紧紧围绕推进结构调整,聚焦“加减乘除”,推进东北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在稳增长与调结构平衡中实现升级发展,挖掘传统产业升级潜力、释放新兴产业发展活力,平衡工业与服务业发展。加强科技研发投入,将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进一步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对东北地区具有发展条件和比较优势的领域,国家应当优先布局安排。深入实施创新发展战略,把推动发展的着力点更多放在创新上,发挥创新驱动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调整结构的“乘数效应”。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从整体上看,东北地区的市场化程度还有待提高,资本流动不活跃,上市公司较少。发展好实体经济是未来几年国内经济发展的重头戏,这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革发展是一致的。充分利用各类资本市场,大力推进国有资产资本化、证券化。结合东北地区国有资本总量和分布情况,组建区域性或跨区域性国有资本公司和运营公司,加快经营不善国有企业的重组和退出,推动国有企业不断提高效益和效率。同时,要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大力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

  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我国对外开放已经从招商引资为主,转向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从被动适应转向主动参与和影响国际竞争。东北地区要准确把握这一新特点,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一方面,积极引进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好、服务业态新的企业和项目,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另一方面,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全面贯彻“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加强东北振兴与俄远东开发战略衔接,启动中俄远东开发合作机制,务实推进对韩、蒙、日、朝合作,支持更多企业“走出去”。

  (作者系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