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东北制造竞争力是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内容

15.12.2015  12:21

  □周民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实体经济,尤其是提升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简称《建议》)指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东北制造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是中国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提升东北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于建设制造强国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正确认识东北制造业的“”与“

  近两年来,东北经济遭遇到比较明显的下行压力,其中制造业较快下行对各省经济造成较大拖累。如何认识东北制造业,应重点把握以下方面。

  第一,正确认识东北制造业问题形成的原因,不能简单诿过于东北自身。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东北地区的困难与问题时强调:“目前东北地区发展遇到新的困难和挑战,这其中有全国‘三期叠加’等共性方面的原因,也有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体制机制等个性方面的原因。”这一认识极其深刻,点到东北现象的本质。全国“三期叠加”等共性问题,普遍存在于各地,甚至有些因素如“泡沫经济后遗症”自上而下生成,不单单东北需要面对,全国其他地区同样需要面对,只不过各地产业发展基础不同、产业结构不同、产业面对的市场对象不同,制造业受“三期叠加”影响程度不同,东北地区显然受影响更大。毋庸置疑的是,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体制机制等个性问题多年来解决不够,也在新常态下更加凸显。既然东北制造业下行的成因来自于双重因素甚至多重因素,把东北制造业增速下滑简单地归结为东北拖后腿甚至东北干部不作为,就难免失之于片面甚至牵强。

  第二,正确认识东北制造业的现状,不能以偏概全。东北制造业整体发展形势不好,全国其他地区制造业在过剩背景下的形势也不尽如人意。但也要看到,在整体制造业发展不景气的情况下,有一些区域性产业,比如辽宁的机器人产业异军突起,发展势头很好,即便是在各个过剩的市场,都有十分走俏的产品,在整体经济下行的环境下,依然有欣欣向荣的新兴产业。制造业整体不景气的局面值得重视,但个别行业能够逆势走强的经验更值得总结。如果东北有一批与辽宁机器人类似的新兴产业群体提前布局和谋划,在新陈代谢中能够迅速扩张,对于东北制造业创建新优势和缓解制造业面临的全局困境将起到积极作用。

  第三,正确认识东北制造业发展的前景,需要把握机遇积极进取。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求制造业企业充分尊重市场规律,也充分尊重经济社会变化规律。应该看到,制造业发展不景气,源于市场供过于求。但危机存在,机遇也同样存在。越是经济环境不好,越需要企业临危不惧,危中寻机,要看到技术创新成果源源增加的机遇、市场热点轮动变化的机遇、新兴产业扩张机遇、“一带一路”建设机遇、资源与要素价格下跌机遇、中央政策支持的机遇、互联网扩大应用的机遇等,所有这些机遇可以扩大企业产品的市场范围,增进企业的利润或者减少企业的成本,这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如果东北的制造业企业能够善用和把握这些机遇,并加强内部管理,那么在同等条件下就可以持续发展和壮大。

  充分认识提升东北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性

  制造业是一个产业门类较多、技术含量较高、产业链条较长的行业,也是一个与国计民生相关、具有广泛大众需求的持久性行业。迄今为止的技术创新,大部分发生在制造业领域,大约70%左右的技术创新发生在制造业领域。一波又一波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制造业领域的技术创新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全球技术创新的成果,就是为制造业的商业化扩张提供技术支撑。制造业产品作为可贸易品,在全球其他国家的市场扩大销售,是一个国家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标志。保持并不断提升制造业的竞争优势,是一个国家参与全球分工与合作、促进经济繁荣的必由之路。

  从国际趋势看,各国竞争的制高点集中在制造业领域。西方发达国家凭借高水平的技术创新能力,持续加强制造业领域的技术创新,并通过再工业化吸引跨国公司回流,实现优势技术与密集资本的结合,并在制造业与信息产业的融合发展中创造制造业领域的新竞争优势;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正在加快工业化进程,以工业化规模和水平的提升推动经济发展,并在推动工业化中增加科技教育投入,为工业化的持续推进集聚要素优势。中国是世界制造业规模最大的国家,但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双重竞争。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制造业技术创新及技术创新成果商业化应用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与发展中国家相比,我们的低成本竞争优势正在逐步丧失。从中国自身发展的正确道路看,我们一方面需要利用已经形成的庞大制造业基础和日渐扩大的技术创新能力,深化制造业与技术创新领域的紧密结合,贯彻《中国制造2025》精神,瞄准世界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前沿领域,促进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提升中国制造的技术含量、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另一方面,党中央一直强调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经济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要让政府官员、企业家和社会大众普遍认识到,搞好实体经济才是王道和正道。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制止制造业成本的不合理攀升,尽可能地保持中国制造业的成本竞争优势。

  东北制造业是整个中国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东北人民多年积累的宝贵财富,也是未来维持东北竞争力的根基所在。东北制造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就业、税收,并把发展成果外溢扩展到服务业、农业等领域,有力地支持了各个行业的发展。在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过程中,也需要加快提升东北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使东北制造业发挥应有作用。振兴东北离不开振兴制造业,要充分领会“把东北制造业搞上去”的真正意义与价值。

  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提升东北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振兴东北制造业,需要各级政府创造有利于制造业发展的良好环境,还需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扩大制造业的对外开放,充分利用中央政策,不断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

  深化企业体制改革。要使企业更加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东北地区国有企业规模较大、比重较大、影响力较大,应该积极谨慎地推动国有企业改革,适度扩大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比重,培养更有竞争性的企业管理团队,使企业的决策能够适应市场变化需要。要利用目前供过于求的市场环境,倒逼制造业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促进制造业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研究力量结合,建立起技术创新成果商业化的良性循环机制。

  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要使政府政策决策更加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政府政策资源的配置和市场资源的配置都有益于支持具有市场活力的制造业企业,要注重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解决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制造业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多种多样,资金、营销、技术、管理等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到企业的经营效益。应该分门别类地发现企业面临的问题,并尽可能通过政策手段解决一些企业面临的暂时困难。但是,对于产品老旧、创新乏力、缺乏市场竞争力而且在较长时期看不到市场竞争前景的企业,应该果断地加以淘汰,以便把资源和市场让渡给更具有竞争力的企业。

  扩大对外开放。东北制造业要具有全球竞争力,就要从全球竞争的角度,在更大范围组织和配置资源。从全球范围组织技术创新资源,加大对东北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支持,使制造业产品的技术竞争力具有全球意义。要加大政府商务部门与制造业企业的合作,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东北地区过剩明显的制造业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释放产能。要加大力度保护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与核心竞争力,同时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深化与制造业跨国公司的合作,在竞争与合作中提升本土企业在全球竞争中的地位。

  加大结构调整力度。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重视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使有效资源向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倾斜。 《建议》明确指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将在国家新型制造体系的建设中得到重视。东北制造业应通过结构调整与这些产业寻找结合点。重视区域结构调整,推动有竞争力的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壮大,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

  争取政府政策支持。中央已经明确,要在“十三五”期间加大国家政策支持力度,推动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应用好用活国家政策,使其有效服务于提升东北制造业竞争力。东北与京津冀毗邻,应尽可能把东北振兴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好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外溢效应。东北制造业也应重视发展军民融合型产业。鉴于党中央重视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着力壮大军民融合型产业,东北地区重化工业类制造业比重较大,与军工行业结合的天然空间较大,应抓住政策变化的机遇,加强与国防工业部门的合作,争取更多的制造业企业进入军工领域,扩大东北制造业的覆盖范围。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行动至上干工作

  □王晓河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需要持续发力,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需要全力以赴,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已经吹响,新形势下更需要披荆斩棘的勇气、勇往直前的毅力、雷厉风行的作风。习近平总书记曾特别强调:“我不主张多提口号,提倡行动至上。 ”当前,最需要各级领导干部拿出有说服力的行动,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行动至上须责任当头。行动至上的动力来自于责任。缺乏责任意识,就缺乏行动意识;不敢担责任,就不敢迈步行动。要把夙兴夜寐、激情工作作为常态,工作越多、越忙、越重,越要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以率先垂范赢得一呼百应。要把马上就办、办就办好作为工作追求,面对工作不讲条件,遇到困难不找借口,完成任务不打折扣,高效率、快节奏、高标准做好。

  行动至上要既看准又干对。要有正确的思路和计划,体现作风和意志,反映能力和水平。各项工作犹如接力赛,需要人人准确及时,一步失算,累及全局。只有对症下药,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深入各个环节跟踪解决,才能奏效。如果看不准,用心不到位,也可能好事办砸,引起群众反感。看准干对,是有序、有压、有备的工作安排,是激情燃烧又头脑冷静的科学态度,是一种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惟其如此,行动至上才能收实效、见实绩。

  行动至上要锐意进取。行动力是一种激励,要始终坚持不懈追求,不断进取。面对新问题,要“敢为天下先”;面对难题,要敢于“钉钉子”;面对复杂问题,要去伪存真,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牛鼻子”解决问题。

  行动至上,一部分是行动,一部分是动力。心中的天线不失灵,脚下的地气不失联,行动至上就有高效能,就有好作风。对此,我们要坚信不疑、坚定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