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举办“教育服务东北振兴有效模式和路径研究”线上专家座谈会

14.10.2022  22:36

2022年10月7日,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举办“教育服务东北振兴有效模式和路径研究”线上专家座谈会。与会专家围绕“近年来东北高等教育服务当地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典型经验和存在问题”“国外及国内东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典型模式,以及可供我国东北借鉴的经验启示”“优化高等教育服务东北振兴模式的总体构想及具体政策建议”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东北大学东北振兴研究中心主任刘海军主持会议,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哈巍,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刘秉镰(南开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秘书长张贵代为发言),宁波诺丁汉大学原党委书记华长慧,辽宁省委改革办一级巡视员李方喜,辽宁省教育厅规划处处长孙杨,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姜华参加会议并发言。现将专家主要观点整理如下,以供参考。

哈巍认为,基于“三螺旋”理论,理想的政产学研体系有关方不仅要扮演好各自本职角色,还要进行跨界融合和交叉。如,政府不仅要制定规则,还要扮演好公共风险投资者的角色。大学不仅要培养人才,还要积极转化科研成果等。企业也不仅要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还要通过内部研发扮演研究者的角色。

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烟台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历程,体现了“三螺旋”理论的特色,形成了一系列典型案例。一是烟台大学和绿叶制药在2000年各出资50%组建烟台大学药学院。企业的技术人员实行“双聘制”,他们既是绿叶制药的科研人员,又是烟台大学的教授。二是荣昌制药以股权激励引进人才,使海归房健民博士成为公司的大股东。三是滨州医学院的药学院成立了有医药企业、研究院及科技园等多元主体参加的理事会,实现了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协同服务,也实现了人员上的“双聘”,实现了产教融合。

张贵认为,新格局下,发挥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五路大军之一的高端智库功能,尤其是在当前东北振兴过程中,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方面。如其从环境营造、软实力以及东北形象的重塑等方面有所突破,也许就是一条新的路径。南开大学实践和经验主要如下。

三个路径:一是以智库作为平台,和中国工程院成立中国人工智能研究院,对校内科研人员进行整合;二是围绕国家五大区域战略,南开大学挑大旗,发起由6家国内做区域方面的比较有影响力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成立了国家区域高校智库联盟;三是追踪国家重大关注和京津冀重大发展战略形成前沿标志性的一些课题成果。

五个要点:发挥智库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的功能,重点在教师、学科、资源、平台和运作机制等五个方面做足文章。

六大优势:一是学术的背景基础上咨政;二是引才聚才兼职“教授”教研平台;三是区域重点企业高端人才落户“托管”载体;四是第三方“蓝皮书”等社情舆情导向“声音”;五是智库牵线校企合作的“红娘”;六是开展高端智库合作的桥梁和纽带。

华长慧认为,构建服务型区域高等教育体系赋能区域振兴,这种理念和系统实践,已为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印证,东北地区高校构建这样一个体系是服务东北振兴的一条重要路径。

第一,构建三大体系。一是服务型人才培养体系,二是服务型知识贡献体系,三是服务型学习服务体系。

第二,聚焦三个层面。一是实行区域高等教育转型,二是要创新校企融合模式,三是切实改革政府管理行为。

第三,破解三个问题。一是要如何建立政府、高校、产业/企业三位一体分工明确的新兴战略性产业科研攻关机制,二是如何建立立足本国与世界一流高校的交流合作机制来为地方经济服务,三是如何构建适合服务型区域高等教育体系实际的评价激励机制。

第四,典型经验与探索思考。深圳的区域整体提升做法:政府确定一个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据此确定有一定基础的企业参与,企业联合高校突破难题;深圳还以高校为巢、产业为基础、政府作为杠杆,引入数十位中国两院院士,与十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建立联系,服务地方前沿产业。

一些城市的点上突破带动案例:烟台以医药带动了烟台整体经济,合肥以科大讯飞拉动了一个区域的经济,杭州以互联网拉动了杭州一个区域的经济,宁德时代以电池拉动了宁德地区的整个产业经济。

针对构建适合服务型区域高等教育体系的评价激励机制,一要跳出升本升硕升博作为高校唯一追求的传统怪圈,二要跳出论文作为教师唯一考核标准的传统怪圈,三要跳出还是以传授知识作为唯一教育目标的传统怪圈。

李方喜认为,第一,紧贴东北振兴战略新定位,明确高等教育服务振兴新方式。东北高等教育既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又要服务“五大安全”。在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大棋局中,探索服务方式和路径。

紧紧围绕“双一流”建设,在发挥优势学科、特色专业作用上实现新提升。充分依托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发挥传统优势学科的影响力,建设重点支撑辽宁振兴发展的一流特色学科。特别要依托理工科高校和专业的底蕴,充分发挥与东北振兴紧密相联的专业优势,重点发展理工学科。
坚持创新人才、创新生态、创新平台“三位一体”,以机制创新吸引、培育更多高层次人才。抢抓《国家“十四五”期间人才发展规划》出台新机遇,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创新任务,支持构建产学研创新联合体,促进东北地区人才集聚、回流。
第四,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科研体制机制、教育质量评价等关键环节改革新突破。完善党委和政府的教育工作机制,推进高校分类管理,完善分配与激励制度,赋予其更大的办学自主权,实施以绩效为核心的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引导高校突出学科特色、质量和贡献,强化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

姜华认为,要以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推动辽宁省区域创新中心建设。辽宁省研究生教育从总体规模看在全国排在前列。辽宁提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研究生教育是其重要支撑,但所发挥的作用还不足。

一是研究生在校生规模从2017年的10.8万到2021年增加到了15.7万,增速与全国的一样。但这种增量与辽宁省的产业并不完全匹配。二是研究生教育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一种高位弱协调区。这种协调性影响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相对于不足,而且研究生外流非常严重。三是新兴和交叉学科对未来产业的引领存在不足。对新一轮科技改革和产业变革的响应不足,多数为一个门类里面做交叉,跨门类交叉较少,这表明创新支撑相对较弱。四是研究生教育规模对创新发展的驱动力结构性供给不足。辽宁省研究生教育规模增量总体上为传统学科的基础上同质性相加,对传统学科教育资源有很强的依赖性。

姜华建议,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和引导。二是成立专门工作组,制定工作方案。三是补齐产业导师短板。四是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强化研究生教育的创新和引领作用。五是注重跨门类交叉融合,为区域科技发展提供未来的领军人才。六是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优势学科对科技创新建设支撑。

(中国日报辽宁记者站)

 

【责任编辑:许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