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晚报记者探访位于旅顺口区的东北最大残疾人托养康复服务中心——每种装备每个细节处处感受人性化关怀

07.09.2017  16:22

  没有门槛,没有马路牙子,不是平路的地方用规范的坡道来代替,让轮椅人士感受“零高差”的世界;食堂打饭的地方,安装一排低于正常高度的托盘架,让残疾人朋友即使行动不便也能轻松打饭,还有几排饭桌特意没有配备椅子,留出空位等待轮椅人士的到来;每一个卫生间都安装了推拉门,方便肢残人士出入,每个楼层还设有无性别卫生间,让残疾人家属可以放心地陪护......今年5月,作为东北最大的残疾人托养康复服务中心——大连市残疾人托养康复服务中心投入运营,近日,记者来到位于旅顺口区长城街道曹家地村的中心进行探访,体验这里的无障碍设施及托养康复服务。相比气势恢宏的规模、国内外一流的康复设备,无处不在的细节化设计凸显的人性化关怀更让人印象深刻。

  硬件设施:

  全部按照国家无障碍规范化标准设计

  建设大连市残疾人托养康复服务中心,是2011年大连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项目总投资2.7亿元,总占地面积4.2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75万平方米,设有538张床位。该托养康复服务中心以养护、康复、医疗为主,为符合条件并具有一定回归社会能力的智力、肢体残疾人提供周期性集中托养康复护理服务。同时,为全市有康复价值的智力、肢体、听力语言残疾人提供个性化的康复评估、康复训练、职业康复、辅助性就业、社会功能恢复等精准康复服务。

  中心由6栋单体楼组成,全部按照国家无障碍规范化标准设计建设。每栋楼由连廊相互连接,共配有18部电梯,保证残疾人可以自行到各个功能区活动。

  1号楼主要包括康复训练区和医疗区。进入一层大厅后,记者首先看到了一个智能导视系统。视力障碍者不仅可以通过盲文介绍了解中心大概情况,还可以收听语音提示。据介绍,一层将引进一家具备二级医院以上资质的康复医疗机构。目前,已有3家医院进入候选。二层及三层主要是康复区,设有运动疗法训练室、康复评估室、理疗室、推拿室、心理治疗室等,康复设施现在基本采购完毕。

  2、3、4号楼主要是托养、康复居住区。标准是双人间,面积平均30平方米,设独立卫生间,电视、衣柜等一应俱全,针对肢体障碍的有无障碍设施。另外,还有些套间,方便残疾人的家人来陪伴时使用。每层居住区都设有茶水间和盥洗室。盥洗室还有造价很高的净水机,一般在机场里才能看到。大连市残疾人托养康复服务中心主任王荔说,“这个净水器分别出热水、温水和冷水,如果想出热水,为了安全考虑需要先解锁。”中心内还设有咖啡厅、超市、图书馆等等。细节化设计随处可见,记者发现,所有公共活动区内均设有黄色扶栏。心智障碍者入住的房间门上还有个特殊图片标识。4号楼里还设有一处可同时容纳500人就餐的公共餐厅。

  4号楼的部分和5号楼设计为社会功能适应训练区,比如咖啡厅、超市、图书馆等都在这个区域。让残疾人朋友感到惊喜的是,5号楼地下一层设有残疾人无障碍洗浴中心。据了解,洗浴中心在设计之前,在残疾人中开展过调查,不少人活了60多岁还没进过澡堂,一是没有无障碍设施,二是受不了一些健全人的眼光。此外,中心还引进了两台躺入式无障碍洗浴系统,为重度残疾人提供洗浴服务,每台价值16万元,底座像个大浴缸,上方设有带滑轮的活动床,使用起来很便利。

  6号楼是行政办公区。出了中心大楼,就来到了室外区域,面积有8000平方米。眼前的小桥流水、亭台楼榭、塑胶广场和“开心农场”,让人直呼:这简直就是个颜值极高的公园!来这里,对残疾人朋友来说就像疗养。这里设有户外康复训练和无障碍设施体验区、农疗区等等,作为残疾人果树和蔬菜种植等社会适应性和劳动技能训练基地。无障碍设施体验区里,两辆报废的公交车被改造成训练车,轮椅人士可通过轮椅升降机顺利到达车内。为了让残疾人体验真实的外界生活场景,体验区里还设有交通信号灯等等。室外区域的设计也同样充满了人性化关怀,每个长椅上的一端都会被垫高0.5米左右,方便脊椎损伤者就座,而且就连放置拐杖的地方都想到了。

  康复训练:

  实现生活独立,最后回归社会

  运营至今,中心已经开展了三项康复训练项目,包括脊椎损伤者“生活重建营”、“阳光家园”心智障碍者辅助性就业示范基地,以及“心灵港湾”残疾人心理康复培训。

  “阳光家园”位于4号楼的三层,记者看到,12位20岁左右的心智障碍者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手工艺品。他们周一到周五在这里工作与生活,周末乘班车回家。就在几个月前,这些心智障碍者连直线都不会画,现在已经可以给环保布袋上的图案上色,独到的眼光让他们上色大胆,完成的图画别有韵味。项目负责人赵燕萍说,“等产品达到标准、检验合格,我们会推向市场,让他们有一定的收入,提升他们的人生价值,让他们获得更多幸福感。目前,我们开发的已成型的产品有环保布袋、手链等,希望需要定制礼品的企业能联系我们,多给他们支持和鼓励。”赵燕萍说。

  在位于4号楼四层的脊椎损伤者“生活重建营”,记者看到了项目负责人吴喆和几位坐轮椅的残疾人朋友在进行体能训练。因熟练掌握技巧,从轮椅位移到床上,吴喆仅需不到一分钟的时间。他说,后天因病因意外致残的朋友在医学康复后如何回归社会,这块是个空白,因此成立了“生活重建营”。训练周期为35天,通过训练、康复课程等实现伤员自我接纳、生活独立,最后回归社会。中心还有一处温暖残疾人朋友心灵的地方,叫做“心灵港湾”,在这里,将会不定期开展残疾人心理康复培训,帮助残疾人学会释放和减压,使其心理得以改变,从而以健康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面对人生。

  记者体验:用手语买了两杯咖啡

  凡来过中心的人,都会记住4号楼里一面特殊的墙,那是“墙上咖啡”四个大字和无数张爱心捐赠卡片扮靓的一面墙,它让每位来到这里休憩小坐的人,在品味咖啡香浓的同时,也感受到一种心灵的净化和升华。“墙上咖啡”最早起始于意大利,人们买咖啡时会买两杯,一杯自己享用,另一杯捐赠墙上,留给有需要的人享用。中心自今年5月正式启用以来,“墙上咖啡”也随着人们的爱心活跃起来,前来参观、体验的人们到此捐赠一杯,让爱与咖啡一起飘香。中心“上岛咖啡”辅助性就业基地就设在这里,先后培训出4位聋人咖啡师,其中,王峰留下工作,他一直面带笑容地为大家服务。基地经理尹波说,几个月来,无数人捐赠了咖啡,但最难忘的要数心智障碍者亲友的捐赠。

  中心启用的同时,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基地超市和咖啡店也开业了。当天,有很多心智障碍者家长和亲友过来帮忙,心智障碍者安莹的父亲和姑姑也在其中,他们看到“墙上咖啡”的介绍,主动把咖啡上墙,在他们的带动下,不少障碍者亲友也把一份心意贴在墙上。他们说,“政府为残疾人建设这么好的一个托养康复中心,我们也要献上一份爱心!”听说了“墙上咖啡”的故事后,记者也忍不住想品尝一下,决定用手语买咖啡。

  现学现卖后,记者用手语表示:“我想买两杯咖啡,一杯自己喝,一杯上墙。”头一次学习使用手语,就能比划出个句子,并且能让王峰明白了意思,让记者感到很满足。喝完咖啡,记者将一张写有“一份心意”的捐赠卡片贴在了墙上,那种心情难以形容,这不是一种简单的捐赠,更不能视为是一种施舍,应该说是送给他人的一份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