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两邻理论”助力辽沈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27.09.2021  17:46

走进沈阳市沈河区多福社区,一面印有“幸福在哪里多福告诉你”的巨幅展板特别醒目。随处可见的红色福字、一张张笑脸、一尘不染的路面陈设,还有不同主题的园区景观,一派喜气祥和、幸福洋溢。

在这样一个有着30多年历史的老社区,住户们即便有再好的房子,也不愿意搬家。“社区带给我们太多的幸福,舍不得离开。” 70岁的老住户张文霞拒绝了儿子买的电梯洋房,“多福多福,我们现在每天都特别开心,在咱社区生活的人真幸福!

从早年“窗户都不敢开”的脏乱差大杂院,到变成绿草青青、鸟语花香的幸福家园;从利用率低的自行车棚到为满足居民饮食、医养、娱乐三大刚性需求的养老服务中心;从“有缘千里来相会,无奈对门不相识”的尴尬局面,到“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里关系……以福为主题的百家宴、以服务积分换礼物的爱心小屋,多福社区用活动穿针引线、编织邻里关系网。

“‘两邻’理念的实践,为社区居民找到了和谐幸福生活的源代码。”多福社区党委书记孟晓丹告诉记者。

两邻”理念为重塑邻里关系找到了动力源

2020年5月12日,东北大学文法学院院长、民政部全国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张雷教授,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基层社会治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探索,在《中国社区报》发表了《新时代社区治理“两邻理论”初探》一文,文章指出“两邻理论”是新时代加强和完善我国城乡社区治理的新思想,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社区治理价值追求,强调“两邻理论”的核心是建立“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新型社区关系。该文发表后,在全国迅速引起了广泛反响,被民政部官网及其它众多网站转载,“两邻理论”也因此成为百度百科的一个词条。

两邻”理念关注的焦点是新时代社区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就是要求居民在社区生活中要互动互信互爱互助、共商共建共治共享。“与邻为善”强调在社区范围内的道德教化与文化熏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贯彻于社区邻里之间,内化于情感,从而营造充满温情的邻里氛围;“以邻为伴”则强调在社区居民之间形成密切的互动关系,通过把居民组织起来,激活居民社区参与的内生动力。

沈河区泉园街道的和泰社区有一个剪纸班。2020年疫情期间,剪纸班的阿姨们集思聚能,在没有资金、没有组织的情况下,利用网上免费软件,微信、钉钉等小程序,自发地展开网上剪纸,网络教学,相互安慰,互相激励,让社区的姐妹们团结起来,共抗疫情,创作了近百幅抗疫作品。王丽荣阿姨更是发挥带头作用,利用“”在家中的时间,用一双巧手,将普及疫情防控知识与中国传统剪纸艺术相结合,共剪出12幅防疫宣传剪纸作品,通过微信传播给社区居民。剪纸班的于晓萍、王丽等学员更是第一时间就到社区报名当志愿者,为社区防疫出力,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与邻为善’塑造精神情感,‘以邻为伴’搭建关系网络,一内一外互为表里,从而构建起超越家庭亲缘性而达至社区地缘性的‘公共美德’,形成睦邻爱邻、守望相助的社区治理共同体。” 张雷表示,两邻理论为重塑邻里关系找到了动力源。

两邻”理念为社会工作和社区治理注入了黏合剂

逐一登记发放出入证,测量进出居民体温,分门别类采买并运送物资……2020年初春,风雪之中活跃在社区每个角落的逆行者们任劳任怨,留下许多令人难忘而感动的瞬间。

这群人里有社区工作者,还有社区志愿者,也有普通居民,从不理解到支持,到主动自愿参与,这正是“两邻”理念让社区治理中的多元主体聚合在一起,最终黏合而成守望相助、相亲相爱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邻里之间相互支持、相互关怀,这种“家文化”力量、邻里力量,在疫情防控中起到很好作用。如果说,“两邻”理念让更多人聚在一起,那么防疫攻坚战,也使“两邻理念”的贯彻深入人心。

沈阳市回民社区在新时代“两邻理论”的指导下,形成了以“两邻理念”为基本纲领、以“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团结”为目标的“石榴家园123”社区治理新模式。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回民社区充分发挥社区党建工作平台的积极作用,成立党员志愿者先锋队和共产党员突击队,对全社区的小区值守和信息排查开展监察指导,为小区封闭管理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两邻”理念的价值在于其深厚的人文关怀,其所倡导的社区邻里关系,追求的是社区居民拥有平等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决策权,享有社区发展所带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满足社区居民差异化的个体需求,通过价值引领与实践引导培育集体责任感。

每个人都不是社区建设的‘局外人’,而是社区大家庭的一分子。”李国青表示,“两邻理念的实践,让社区工作不再只是社区工作者唱独角戏,而是增加了社区多元主体之间的黏性,形成强大的身份认同。

通过“两邻”理念的实践,可以发掘广泛的、包容的、可调和的公共利益,营造真实、多样化的民主参与内容。在和谐的邻里关系之下,广泛的社区公共事务从行政化的决策议程进入民主参与范畴,营造“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集体氛围,每个人都将社区建设的责任感植根于内心,互助互爱的邻里关系也提升了沟通合作的效率与成果,社区居民从集体活动与集体决策中提升了存在感与获得感。

在沈河区泉园街道方家栏社区的方家栏小区,曾经破旧的墙体被一幅幅倡导“两邻文化”的多彩墙绘所代替。“爱老慈幼”“诚信知理”“守望相助”“和睦友爱”等家风家训被生动地喷绘在60幅墙画上,构成了长达200米、以“爱在邻里”为主题的两邻文化墙。

这一亮丽的风景线一度成为小区改造时的“问题户”:“满是破损和广告的墙面怎么处理?” “都涂成一个颜色,太单调了”,“没有生活气息”,“体现不出我们小区的特点啊”……居民们纷纷提出自己的意见。

画什么、由谁画、怎么画?最终,社区居民委员会和居民代表在民主协商议事会上,就墙体粉刷一事展开讨论,决定将墙体粉刷为宣传“两邻文化”的特色文化墙。绘画现场一派热闹景象,小朋友们绘出童年成长轨迹,老人们描摹出人生多彩历程,老英模们描绘出新时代壮丽诗篇……小区居民共同勾勒着邻里和睦友爱的多彩画卷。

文法学院副教授满小欧表示,把围墙打造成“两邻文化”的宣传阵地,将社区宣传思想工作巧妙融入百姓生活,既营造了积极向上的邻里氛围,又进一步提升了邻里文化、丰富了“两邻文化”内涵,极大地增强了居民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使每个人都真正地把小区当作自己的家。

两邻”理念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探索了新路径

在社区治理领域,理论创新、制度建设的最终落地,需要社会工作以其独特的专业优势来推进。在新时代背景下,社区工作被赋予了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两邻”理念实现了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自洽,且具有深厚的本土文化根基。用“两邻”理念指导社会工作创新,对于塑造社区和谐文化,促进社区良性发展,满足居民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提供了有效的实践路径。

基于长期以来在学术研究中与沈阳市沈河区的深入合作,张雷教授积极推动“两邻理论”首先在其发祥地沈河区落地生根。在张雷教授的建议下,沈河区积极践行“两邻理论”,先后出台了《中共沈河区委 沈河区人民政府关于深入践行“两邻”理念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沈河区关于强化党建引领推进“践行‘两邻’理念、同网共治”工作的实施方案》《关于在践行“两邻”理念中深入推进街道社区大党(工)委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在践行“两邻”理念中深入推进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的实施意见》《沈阳市沈河区党群服务中心(沈阳市沈河区“两邻”实践中心)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等文件,在全区范围内深入践行“两邻”理念,有力推动了沈河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张雷教授作为沈阳市政协委员,在政协会议上提案建议在沈阳全市范围内深入践行“两邻”理念,深入推进全市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受到了相关主要领导的重视。2021年5月17日,中共沈阳市委办公室、沈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联合下发了《沈阳市深入践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理念 推进城乡社区治理现代化专项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开始在全市范围内深入践行“两邻”理念,进一步推进沈阳市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文法学院李国青老师在参与相关文件起草论证工作中,提出了“四互”“四共”“四和”的建议和理论阐释,被《方案》所采纳。

为贯彻落实《沈阳市深入践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理念推进城乡社区治理现代化专项行动方案》的工作部署,沈阳市委宣传部在全市选取了6个标杆社区、13个模范社区,以文化包装和方案策划为重点手段推动“两邻”理念在社区落地开花,着力发挥社区文化对落实“两邻”理念的引领作用。8月31日,沈阳市召开了基层社区践行“两邻”理念专项行动方案点评会,对和平区和平新村社区、沈河区溪林社区等6个社区“两邻”文化建设方案进行点评和指导。

今年的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这一天,张雷教授收到了来自沈阳市民政局的函件,感谢他对推动全市深入践行“两邻”理念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所作的贡献。“‘两邻理论’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指导思想,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下一步要向省里提供资政建议,建议在辽宁全省范围内,通过深入践行“两邻”理念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持续创新。”张雷教授表示。

(中国日报辽宁记者站)

【责任编辑:蔡东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