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企业家学者把脉《中国制造2025》沈阳版

13.12.2015  07:23

多位企业家学者把脉《中国制造2025》沈阳版

《沈阳市“中国制造2025”实施方案》依据聚焦企业家、沈阳特色、目标远大和有较强的操作性四大原则进行编制

  与其说是城市未来发展规划的一场征求意见会议,不如说是关于沈阳高水平发展的一场思想盛宴。12月12日,《沈阳市“中国制造2025”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专家咨询论证会举行。

  东软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刘积仁、新松机器人公司总裁曲道奎、中科院自动化所所长于海滨、沈阳机床董事长关锡友、沈阳鼓风机集团董事长苏永强、北方重工集团董事长耿洪臣、东北制药董事长魏海军、东北大学副校长汪晋宽等享誉国内外的企业家及学者,与来自全市各方面代表110余人,一起为沈阳版“中国制造2025”方案把脉。

  会议开始就掀起了一个高潮:参与《中国制造2025》前期调研与编写工作,此次编制了《沈阳市“中国制造2025”实施方案》的赛迪研究院规划所副所长张洪国介绍了编制情况及主要思想。他立足沈阳现实、站在国家战略高度,提出《实施方案》是按照聚焦企业家、带有鲜明沈阳特色、目标远大和有较强的操作性四大原则进行编制的,分析了沈阳存在的“五强五弱”,指出形成沈阳新优势,必然要有独特的竞争力,实行差异化发展,对传统业态、流程及价值链等要重构,同时要依托信息技术与制造的融合,抓住创新和智能制造两个核心。《实施方案》制订了沈阳版的“中国制造2025”路线图,提出沈阳培育企业集团要平台化运作,用优势作文章,实现培育关键技术和高附加值的突破等内容。

  张洪国的演讲,为大家展现了一幅美丽的沈阳未来发展画卷,引来了与会者强烈共鸣。苏永强首先发言,他认为,要强化工业互联网的作用,工业基础需要智能化系统化升级。此外,《实施方案》还需要增加服务转型内容。他认为产学研一体化,眼光要更远,要把全国相关重点大专院校都纳入合作体系之中,形成沈阳在全国甚至世界装备制造业方面新优势。于海滨提出,《实施方案》要有震撼力,要把沈阳在实现“中国制造2025”之后能对中国的制造业企业产生什么影响说清楚。

  关锡友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第一要做到产融结合,要借助金融的力量;第二是产信结合直指高端装备、智能装备;第三是再制造;第四要有跨界联盟,通过跨界进军新领域。

  刘积仁一针见血地指出,沈阳拥有很多竞争能力、技术储备方面相当不错,但是过去几年一直没有按照设定的规划走出来,应反思原因。

  同时,应明晰政府规划和企业的关系,他建议:《实施方案》里面公共平台要以企业为主导、政府支持。一个城市还要给中小企业提供空间,帮助中小企业成长,培育未来发展的新产业。

  曲道奎说,从发展来讲,一定要从平台角度思考,要有多元化、跨行、全球化的公共平台。再就是要走集群化道路,抓龙头企业,龙头加上龙头将产生质变。规划要传统和未来同时兼顾。

  耿洪臣指出,《实施方案》应调整思路,让规划有落脚点,要把握好技术制高点和效益落脚点。同时,在引进来和走出去增加内容,开放应该多体现在走出去,还要兼并重组。汪晋宽指出,《实施方案》要明确回答两个问题:一是沈阳市到底处于什么水平?二是实现目标不能一刀切,不同产业要具体分析。魏海军提出,怎样用政策的导向激发企业创造的积极性很重要。

  咨询论证会上一个个建议和观点不断抛出,会议高潮迭出,掌声不断。激情迸发思想火花,智慧点燃发展光芒,直到会议结束,人们仍意犹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