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老司机研制“喝”空气的发动机(图)

14.01.2015  12:39

   不烧油不用电,汽车轮子也能转——老司机研制“喝”空气的发动机

  汽车发动机不烧油也不用电,这事恐怕没有人会相信。然而,这件让人有些不可思议的事儿,却是一位以开车为谋生手段的司机师傅研究的“课题”。虽说目前还处在“初级”阶段,但是这项发明已经震动了这位司机的朋友圈。

   爱钻研的“汽车兵”

  这个发动机的发明者叫于长春,现在是一名客车司机。1981年,于长春参军入伍成为一名汽车兵。在部队服役,车辆出故障需要维修时,他总是站在维修师傅旁边看,时不时还向师傅提出自己的见解。由于勤奋好学,不长时间他便掌握了简单的汽车维修方法。

  1996年转业回到地方后,于长春始终未离开摸了15年的方向盘,先后当过货车和客车司机。随后的几年内,他陆续开始尝试小“发明”。先后自行研制汽车用除霜剂、防冻液以及洗涤剂。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他还开办了一家生产除霜剂的企业,但最终因多种原因导致企业破产。

  2003年,于长春就职于沈阳一家货运公司,经常外出跑运输。“那时候闹油荒,加油特别困难。”于长春说,很多加油站每次只允许一辆货车加一百块钱的柴油,而集装箱货车耗油量达每百公里三四十升油,加完油后货车跑不了多远还得再寻找下一个加油站。他心想,要是有种不用油的发动机就好了。也就是从那时起,于长春动了念想——要发明一种不用油的发动机。

   不“烧油”的发动机

  1月10日,记者来到东港市椅圈镇尹家坨子村于长春岳母的家。一辆黑色皮卡车停放在院子里,车辆底盘后部被砖头架起,一个后轮呈悬空状。皮卡车看上去很特别,后斗上装有两个铁质储气罐,发动机和储气罐之间用三条管子连接着。打开前机盖后,记者并没有看到电瓶和传统发动机,取而代之的是空气压缩机和一个自制的发动机。

  “这个是‘能量转换器’,我自己发明的一种不用烧油的发动机。”于长春指着一个银白色的“铁疙瘩”自豪地说。“不用电吗?”记者问道。“这个发动机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用电也不用油。”随后,他扳动发动机上的开关,机器开始“嗡嗡”作响。紧接着,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悬空的车后轮伴随着发动机声音开始转动。“储气罐内空气的压力不够,所以动力不是太足,轮子转得不够快。”于长春说。

  于长春介绍,发动机工作后,带动空气压缩机将空气吸入,通过管子将空气输送至车后部的储气罐。同时,储气罐内的气体顺着另一根管子返回发动机,以此形成循环。而发动机连接车辆的传动轴等装置,能保证车轮不停地转动。

   一颗不服输的心

  “开始的时候,我不支持他做发动机。因为这事儿,我俩没少吵嘴。”于长春的妻子郭淑琴说,她觉得研究以空气为动力的发动机不是一个司机应该干的事。而且,于长春的工资是家里主要生活来源,他把一半以上的工资用来研究发动机,家里的生活势必会受影响。

  即使妻子不同意,于长春也始终没放弃。除去交给家里的生活费,他把省下的零用钱偷偷攒了起来,还曾向儿子借过工资。每攒够几千元,就继续把钱投到“事业”里。“我是初中文化,家里也没有什么钱,在研究发动机时确实遇到不少困难。”于长春坦言。

  2011年,于长春开始研究制造发动机。他先是去旧书摊购买了机械加工、工程图纸绘制、电焊工艺等方面的书籍自学。没钱买工具,他就向朋友借。遇到模具加工等方面不会的问题,于长春便跑到朋友的工厂找老工人请教,再通过不断实践进行摸索。

  “研究的过程中失败过很多次,我还曾经想要放弃。”于长春说,因为能力有限,加工完的一部分机械部件不能使用,只能当废品卖掉。研究离不开用物理公式进行计算,他便向一位身为某高中物理老师的朋友女儿请教。为了保证储气罐在试验中的安全,于长春多次向在锅炉生产企业工作的朋友请教压力方面的知识。

  “攒钱、学习、试验、失败,再学习再试验,有时晚上做梦全是发动机的事儿。”于长春说,有时候早上起来突然来了灵感,他就立刻开工干活。夏天时,从下午4点下班回到家一直能干到天黑,晚上打手电研究发动机也是常有的事。

  2014年8月,发动机研制出来了,于长春准备把所有部件装到一辆皮卡车上试验。“那天全家人都吓坏了,生怕我把储气罐弄爆炸了。”于长春说,其实他心里很清楚储气罐的安全性,因为在试验之前他已经请锅炉生产方面的技术人员测试过,只要不超过一定压力,储气罐是安全的。

  “看到车轮能转的时候,我激动得差点流泪。”于长春说,发动机研制出来值得庆祝,更重要的是在研制过程中他还学会了很多技能。于长春表示,目前发动机还处在“初级”阶段,下一步他还将继续改进,以解决发动机动力不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