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月入2000给孩子买7000元手机 为啥
日前,一条信息在微信的朋友圈引起热议,一个一天只赚80块钱的爸爸给自己的女儿买了个iPhone6 PLUS ,7000多元,爸爸从头到尾没笑过。该微信配合了父女俩在店里的图片,特别是父亲的表情,观者心酸。月入2000给孩子买奢侈品,这并不是个别事件。
初中生高档手机论“打”数
“不是家庭条件好的孩子有高档手机,家庭条件非常一般的孩子也一样。”大连一位初三班主任说。虽然学校禁止学生在校使用手机,但iPhone的系列产品刚面市,很多孩子就都在用了,“高档手机数论‘打’数,我用的手机比他们的低档多了”。这位班主任说,有一些家庭的经济条件好一些,家长会主动给孩子买奢侈品,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喜欢追逐时尚,他们会把相关信息传递给同学。“别人有,自己没有,在攀比心理的作用下,有的学生就成了被动消费者。”而这些学生的被动消费方式就是要求家长为其购买奢侈品。“其中所用的手段就不难猜测,这时候的家长就显得可怜可悲。”
调查发现,中学生花费在玩的、吃的、喝的上的费用比书籍要多,此外,许多学生把大部分的钱花在衣服、鞋子上,喜好名牌衣服、名牌鞋子,对于经济收入较好的家庭还可以承受,但对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则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内疚心理让孩子“得逞”
那位家长为何非得给孩子买高档手机?一位初二男生回答在被问及微信里的那位家长为何非得给女儿买高档手机时,这位男生称说,肯定是女儿要挟家长了。“我们班级就有同学经常用离家出走这样的话威胁家长,满足自己的要求,而且还很好用。”
无论家庭条件是否允许,越来越多的家长面对孩子的过分要求而不会说“不”了。一位70年代出生的家长说,自己这代人小时候物质比较匮乏,不忍心让孩子再吃苦,现在条件好了,孩子多花点钱也没什么。孩子吃好的,穿好的,比如说名牌,也是很正常的事。但他也认为,现在的孩子没有金钱观念、注重自我感受也是一个问题,不知道挣钱的艰难,不知道体谅父母,成了孩子们的通病。
对家庭收入一般的家长来说,不能对孩子说“不”还来自于外在压力,特别是当孩子和别人攀比时,有的家长的内疚心理让孩子“得逞”。
无论贫富都要注重言传身教
长期从事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大连理工大学教授柳中权认为,有些家庭有优越的物质环境,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子女在教育方面的智力投资,但是,由于大多数富人家庭偏重于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而忽视了培养孩子积极向上、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不言而喻,父母的“宠爱有加”,只能导致“马病肥死”的后果。
他列举李嘉诚教育孩子的例子,次子李泽楷在美国留学时的零用钱,都是课余兼职做杂工挣来的。每逢星期日,他都到高尔夫球场去做球童,背着大皮袋跑来跑去,通过自己的劳动,领取一份收入。
李泽楷打工所得,除了日常零花外,还资助生活困难的同学。
柳中权说,平民教育也好,贵族教育也罢,对孩子的教育还是一个方法的问题,教育上的花费多少不是本质,父母的言传身教才是重点。
网友评论不指责,不评论,只反思……
网友“RivaBee莉娃”:今天有多少做子女的,既要美国式的自由,又要中国式的宠爱,这一代人的索取太过随意和天经地义。人生可以追求,但切莫攀比;你虚荣可以,但一定要靠自己。最让我瞧不起的人,就是只会剥削父母的人。
网友“钱主任又回来了”:不得不承认以前也曾这么不懂事,所以我今天的努力,是为了当我的父母孩子需要什么的时候,我不会再囊中羞涩。
网友“佳琛腾飞”:不指责,不评论,只反思……
网友“楠楠他嫂子”:大概是从小就溺爱惯了,所以大了以后才会想要什么,就必须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