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NGO为黑嘴鸥重建食堂

17.12.2015  11:07
      在辽宁省辽河口黑嘴鸥觅食地,盘锦市黑嘴鸥保护协会的工作人员掀开冻层,看到今年播下的沙蚕苗已由针鼻大长到1.5厘米长,黑嘴鸥保护协会为重建黑嘴鸥“食堂”取得喜人进展。

盘锦之所以成为“中国黑嘴鸥之乡”,是因为那里不仅拥有黑嘴鸥的“宿舍”——繁殖地,而且拥有黑嘴鸥的“食堂”——觅食地,这些不可多得的硬件吸引着黑嘴鸥到盘锦安家落户,繁衍生息。

近年来,由于日本大量从中国收购沙蚕苗用于作海上钓鱼的鱼饵,黑嘴鸥觅食地周边农民滥采乱挖沙蚕,导致黑嘴鸥精品食物沙蚕资源锐减。“食堂”少美食,使得黑嘴鸥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

黑嘴鸥保护协会今年提出恢复黑嘴鸥觅食地的构想,得到了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辽宁代表处和辽宁省环保厅的支持,使这一恢复滨海湿地生态为黑嘴鸥重建“食堂”的环保项目落地并付诸实施。

盘锦市是滨海城市,水产养殖业是盘锦的支柱产业之一,当地早已掌握了对虾、河蟹、海参、海蜇等水产品苗种孵化技术。唯独沙蚕孵化技术没有成功的先例。

恢复黑嘴鸥觅食地生态,首先要有沙蚕苗,黑嘴鸥保护协会组织技术攻关组,查阅为数极少的资料,进行实地生态研究,结合传统水产孵化经验,夜以继日地攻关,不断突破技术难题,终于取得成功,孵化出沙蚕苗3亿尾,播撒到150亩滩涂上,取得了黑嘴鸥“食堂”修复的首战告捷,结束了黑嘴鸥觅食地沙蚕资源枯竭的历史。

盘锦市黑嘴鸥保护协会成立于1991年,有“中国NGO第一家”之称。协会奉行“飞鸟战略”:鸟之头代表发展方向,即以黑嘴鸥为旗舰的物种保护;鸟之身为栖息地(湿地)保护;鸟之两翼,一翼为开展环境教育,另一翼为打造生态文化,鸟之爪为栖息地生态修复。

黑嘴鸥保护协会运用“四步法”,即开展环境教育、借助信息公开、发挥专家智慧、影响政府决策,有效地保护了黑嘴鸥栖息地(湿地)50万余亩,使黑嘴鸥数量由协会成立之前的1200只增加到2015年的11000余只。

协会与企业合作,共同创建了4个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先后有16万名中小生在环境教育基地参加过生态体验、绿色夏令营、观鸟和开展无痕海滩等活动,让他们在“”中感受到自然的魅力。用文化的力量保护生态是黑嘴鸥保护协会“飞鸟战略”的组成部分之一。他们用民间传说、小说、绘画、摄影、书法等18种艺术门类打造黑嘴鸥文化,发挥了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