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造血”拔穷根

19.01.2015  14:06

  数九寒天,人间仙境丹东宽甸白石砬子国家级景区一片银装素裹。距离景区不远处的山谷中,数栋大棚里传出机器的轰鸣声划破了冬日的宁静,这声音在大川头镇龙头村村民杨家林听来是那样的美妙。

我们正加班加点忙着做菌棒,今年4月份就可出菇了” 。杨家林停下手里的活儿,向记者介绍说:“我家原先没有产业,只耕种几亩薄地,日子过得紧紧巴巴。”2013年,政府通过扶贫互助社向杨家林提供了1万元扶贫借款,他自己又从亲朋手里借来一些钱,扣了3个大棚种香菇。“我们这里的香菇质量很好,都出口到韩国呢!我种香菇的头一年,就还清了全部外债” 。

过去的龙头村曾经有过种蘑菇的历史,因为缺少技术,不少村民都转行了。“现在我种蘑菇不担心赔钱,各级农业技术人员经常到大棚里指导培训,手把手地传授知识。有了香菇种植产业,家里的生活越来越好了。”杨家林彻底摘掉了戴在头顶上的贫困“帽子”。

杨家林脱贫的事例,只是去年我市扶贫开发的一个剪影。变化得益于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变“整村推进”为“一户一策”,变“依赖扶持”为“主动造血”,抓住“穷因”,对症下药。对农村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将扶贫对象梳理出来,安排党政机关向189个贫困村派驻村工作队。

宽甸满族自治县青山沟镇青山沟村的逄国志,是移民扶贫的受益者之一。他告诉记者,自家原来住在一个山顶上,饱受行路难、吃水难、就医难、上学难、通讯难困扰。自享受国家移民扶贫政策后,逄国志和其他下山户办起了农家乐。一年赚个四五万元不成问题。逄国志说。

市扶贫办工作人员介绍,我市发动龙头企业帮扶,申报通过了5家省级扶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丹东耘垦牧业有限公司除吸收贫困户就业,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外,还设立了耘垦助学金,给在企业工作的家有大学生的职工补助,每人每年2000元,每年需要支付7万元左右。去年,全市21个扶贫龙头企业,通过产业带动农户6.3万户,户均增收2774元。凤城市蓝旗镇新发村利用扶贫互助资金新增小浆果产业500亩,人均增收3500元;蓝旗村村干部带头,组织贫困户新建39栋标准温室发展草莓、小柿子等小浆果。去年8月以来,全市各帮扶单位的驻村工作队进驻贫困村开展调查研究,帮助制定三年帮扶规划,去年共投入资金、物资5602万元,对贫困村基础设施、公共文化、致富产业发展等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

转变扶贫思路的宗旨,是让农村贫困劳动力尽快掌握一技之长。宽甸东部的绿江村、浑江村、青山沟村距离景区较近,适合发展农家乐旅游。对此,市扶贫办在凤城大梨树村和宽甸绿江村开了两次休闲观光农业现场培训会,培训内容和方式完全由贫困户确定。村民吕淑艳等希望接受月嫂培训,扶贫办针对她的要求,请专业人士为农村妇女举办了专场贫困劳动力月嫂培训班。如今,掌握了一技之长的吕淑艳,开启了新的人生之路。她在宽甸县城当月嫂,每月可净挣3000多元。据了解,通过开展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去年我市贫困户人均增收236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