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规划成纲领让中国行稳致远

12.11.2015  12:38

  鄢一龙在《中国社会科学报》撰文认为,“规划森林,让树木自由生长”,中国经济发展奇迹之路就是以一连串的五年计划或规划为基石而铺就的。中国追求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其中虽然经历了波折,但是总的方向没有变,即通过集体智慧、集体奋斗,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实现这一宏伟蓝图。

  “市场的归市场,规划的归规划。”五年规划是和市场机制相互分工的资源配置手段,能够弥补市场机制在宏观层面的盲目性。基于分散信息的市场微观均衡并不能达到宏观协调,规划在宏观层面对于整体性知识加以运用,为国家发展提供了整体方向。制定中长期计划,必须着眼于全局,分析国内外局势中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新特点,以及国内外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制定中长期计划,还必须着眼于长远,不仅要看到当下,预测以后三五年的走势,还必须展望未来一二十年的发展方向。五年规划使得中国决策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更全面。

  适应性能力一直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能力。对于哈耶克等西方学者来说,只有市场经济、公民社会等分散、自发治理才是经济社会适应性的来源,与国家权力集中相伴随的是制度的僵化。五年规划等重大方针的制定与实施,恰恰使得中国的体制具有自觉的适应性。每隔五年制定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对国家发展目标、方针、战略进行总体设计,成为十几亿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有了这把标尺,民众可以在更大程度上了解国家、清楚未来国家的发展态势,政府也可以借此鞭策自己尽量朝着规划指引的方向前进。五年规划的制定、实施、评估、再制定形成了一个自觉的政策学习循环。这种从实践中学习的过程,如同毛泽东同志谈到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中国五年规划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推进中长期计划的过程中,不断从自己和别国的经验教训中汲取养分,不断转换计划的战略方向,不断调整计划的战略定位,不断改变计划的制定方式。

  五年规划是优化公共资源配置的手段,弥补了市场在公共资源配置上的失灵;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通过划定发展的底线来调控发展模式,具有空间管控功能;对于市场分散决策的主体,具有信息引导功能;具有平抑经济波动的功能;作为“超级政策”具有政策整合功能。此外,五年规划的延续性也抑制了政治周期带来的波动。政府换届都是在五年规划的中期完成,因此新上任的领导人在前三年必须先完成上一届政府制定的规划,这促进了政策的延续,使得政府换人换届但不变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