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成为县域经济发展重要支撑

15.02.2015  13:23

一、产业集群发展情况

2014年,沈阳市县域工业产业集群在明晰主导产业和功能定位的基础上,紧扣重点项目和关键环节,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壮大集群规模,增加经济总量,将产业集群区建成县域经济发展的带动区,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县域经济的发展。

1.经济总量稳步增长。2014年,县域20个产业集群完成销售收入4635.7亿元,增长5.6%;上缴税金61.2亿元;入驻企业2240户;从业人员33.1万人。沈北农产品等3个集群销售收入达500亿元以上,超百亿集群14个。一市三县11个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收入1650.5亿元,增长6.8%,新上项目180个,完成基础建设投入14.4亿元,入驻企业719个,利税23.5亿元,带动就业13.7万人。

2.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传统优势产业激发崭新活力,法库陶瓷产业集群通过技术改造、换代升级,逐步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提升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打造“东北瓷都”,成为沈阳市县域产业集群的领头羊。新兴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浑南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获评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沈北手机(光电信息)等6个产业集群入选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3.承载能力逐步提升。一是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县域重点集群园区基本达到“七通一平”标准,物流、金融、餐饮、购物等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完善。二是服务平台建设有所突破。2014年新增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4个,在建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16个,完成投资3.4亿元。新民医药产业集群投资6000万元,建立中海中药标准化提取药物质量控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东新中医药产学研创新转化基地平台,服务集群企业40余家;辽中泵阀产业集群争取专项资金1400多万元,扶持世润重工机械加工检验检测平台、恒屹阀门公共研发平台及海泰泵业水泵检验检测平台建设。

二、存在问题

1.转型升级的任务十分艰巨。传统行业特别是重工业占比偏大,且生产活动多处于产业链前端、价值链低端,产业链条较短,企业的产业规模、产业档次、核心技术、经营管理以及品牌战略等方面还处于较低发展阶段,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较低,经济下行的形势下,转型升级的压力较大。

2.发展要素的欠缺不容忽视。一是土地储备明显不足。受征地价格上涨、工业用地指标限制和国土报批程序复杂等因素影响,项目等地开工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招商引资和园区的项目建设。二是融资难及人才缺乏问题依然没有彻底解决。由于用于质押的土地资源有限,且融资渠道单一,企业面临融资扩产困难的问题。同时,对专业人才、高级人才缺乏吸引也导致企业技术创新不足,竞争力和成长性弱。

3.集群关联的理念亟待加强。“地理集中,产业分散”  企业聚集效应尚未完全显现,产业关联度低,单体间有机联结偏少,配套与协同能力较弱。集群存在企业、产品类同,缺乏层次感,产业核心竞争力不突出的现象。骨干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三、2015年的工作安排     

2015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县域工业发展要紧紧抓住国家新一轮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重大战略机遇,密切把握国家振兴东北的政策导向,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产业化、城镇化、生态化的标准,将优化产业布局与加快城市化进程相结合,将加快园区建设与促进产业集聚相结合,加快产业发展与城镇化的融合。

一是“做大做强”一批。重点发展沈北农产品、沈北手机(光电)、东陵(浑南)软件及电子信息等集群。突出建设世界级的先进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加快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做大做强规模,提升档次,发挥龙头骨干企业辐射带动作用。

二是“调整提升”一批。重点是围绕新民包印、辽中铸锻造、苏家屯金属新材料等集群。以打造区域支柱产业为重点,提高产业集聚度,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完善公共服务功能,提升企业技术水平,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

三是“规划发展”一批。重点发展康平高新复合材料、沈阳民用航空等集群。以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民用航空及高新产业为重点,坚持高标准、高起点规划。打造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功能、企业引进同步发展的新型产业集群。

四是“加快培育”一批。充分利用“国家集中力量扶持东北地区做大做强智能机器人、燃气轮机、高端海洋工程装备、集成电路装备、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石墨新材料、光电子、卫星及应用、生物制药等”产业发展的政策。大力推进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集群。

一、产业集群发展情况

2014年,沈阳市县域工业产业集群在明晰主导产业和功能定位的基础上,紧扣重点项目和关键环节,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壮大集群规模,增加经济总量,将产业集群区建成县域经济发展的带动区,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县域经济的发展。

1.经济总量稳步增长。2014年,县域20个产业集群完成销售收入4635.7亿元,增长5.6%;上缴税金61.2亿元;入驻企业2240户;从业人员33.1万人。沈北农产品等3个集群销售收入达500亿元以上,超百亿集群14个。一市三县11个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收入1650.5亿元,增长6.8%,新上项目180个,完成基础建设投入14.4亿元,入驻企业719个,利税23.5亿元,带动就业13.7万人。

2.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传统优势产业激发崭新活力,法库陶瓷产业集群通过技术改造、换代升级,逐步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提升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打造“东北瓷都”,成为沈阳市县域产业集群的领头羊。新兴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浑南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获评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沈北手机(光电信息)等6个产业集群入选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3.承载能力逐步提升。一是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县域重点集群园区基本达到“七通一平”标准,物流、金融、餐饮、购物等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完善。二是服务平台建设有所突破。2014年新增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4个,在建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16个,完成投资3.4亿元。新民医药产业集群投资6000万元,建立中海中药标准化提取药物质量控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东新中医药产学研创新转化基地平台,服务集群企业40余家;辽中泵阀产业集群争取专项资金1400多万元,扶持世润重工机械加工检验检测平台、恒屹阀门公共研发平台及海泰泵业水泵检验检测平台建设。

二、存在问题

1.转型升级的任务十分艰巨。传统行业特别是重工业占比偏大,且生产活动多处于产业链前端、价值链低端,产业链条较短,企业的产业规模、产业档次、核心技术、经营管理以及品牌战略等方面还处于较低发展阶段,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较低,经济下行的形势下,转型升级的压力较大。

2.发展要素的欠缺不容忽视。一是土地储备明显不足。受征地价格上涨、工业用地指标限制和国土报批程序复杂等因素影响,项目等地开工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招商引资和园区的项目建设。二是融资难及人才缺乏问题依然没有彻底解决。由于用于质押的土地资源有限,且融资渠道单一,企业面临融资扩产困难的问题。同时,对专业人才、高级人才缺乏吸引也导致企业技术创新不足,竞争力和成长性弱。

3.集群关联的理念亟待加强。“地理集中,产业分散”  企业聚集效应尚未完全显现,产业关联度低,单体间有机联结偏少,配套与协同能力较弱。集群存在企业、产品类同,缺乏层次感,产业核心竞争力不突出的现象。骨干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三、2015年的工作安排     

2015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县域工业发展要紧紧抓住国家新一轮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重大战略机遇,密切把握国家振兴东北的政策导向,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产业化、城镇化、生态化的标准,将优化产业布局与加快城市化进程相结合,将加快园区建设与促进产业集聚相结合,加快产业发展与城镇化的融合。

一是“做大做强”一批。重点发展沈北农产品、沈北手机(光电)、东陵(浑南)软件及电子信息等集群。突出建设世界级的先进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加快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做大做强规模,提升档次,发挥龙头骨干企业辐射带动作用。

二是“调整提升”一批。重点是围绕新民包印、辽中铸锻造、苏家屯金属新材料等集群。以打造区域支柱产业为重点,提高产业集聚度,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完善公共服务功能,提升企业技术水平,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

三是“规划发展”一批。重点发展康平高新复合材料、沈阳民用航空等集群。以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民用航空及高新产业为重点,坚持高标准、高起点规划。打造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功能、企业引进同步发展的新型产业集群。

四是“加快培育”一批。充分利用“国家集中力量扶持东北地区做大做强智能机器人、燃气轮机、高端海洋工程装备、集成电路装备、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石墨新材料、光电子、卫星及应用、生物制药等”产业发展的政策。大力推进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