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全国“爱耳日” 让声音听起来更美妙

03.03.2015  12:43
      记者采访中发现,耳机仿佛“”在部分人的耳朵上了。公交车上、火车上、马路上、咖啡厅里,都有许多人戴着耳机,把自己与外界隔绝。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脑袋上却长着一双“年老”的耳朵,看似自己很安静的世界,其实耳朵已经发出抗议。

  长时间戴耳机损伤内耳

  据研究调查显示,目前有轻微噪声性听力损伤的人数正逐年上升。何谓噪声性听力损伤?简言之,即为耳朵在过长的时间内承受了过大的声音,进而听力下降的一种病症。听力下降本来只是老年人的专利,之所以现在成了年轻人的家常便饭,随身听与耳机恐怕难逃干系。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耳鼻喉二科主任王志强说,一般来讲,如果长时间听超过85分贝的声音,就会对耳朵有一定的损伤,而且时间越长,损伤越重。相对而言,同样的响度,窄带声音(例如音乐)比宽带声音(例如电视没信号时的白噪声)对耳朵的影响更明显。时断时续的声音(例如鼓点等打击乐)比连续的声音影响更大。至于不同类型的耳机对耳朵的损伤有轻有重这个说法并不准确,还是跟时间长短、音量大小有关。这种损伤是慢性累积的过程,如果经常长时间戴耳机,会对耳朵造成很大的损伤。

  戴耳机时应掌握两个“60

  经常戴耳机听音乐的人应掌握一个“60-60原则”,这也是国际上比较公认的保护听力的方法:听音乐时,音量不要超过最大音量的60%,连续听的时间不要超过60分钟,在这样的情况下用耳是比较健康的。

  此外,要尽量在安静环境下听音乐,尽量避免在一些喧嚣的场所。一旦外界环境变得嘈杂,耳机的输出效果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而在安静环境下,几种耳机的输出音效相差无几。购买耳机时有讲究,不妨挑一些能阻绝外在噪音的耳机,耳机音量调到刚刚听清楚即可,耳机别只戴一支听,也尽量别听太长时间的动感音乐。

  老年人选择助听器有讲究

  听力水平:针对老年人的听力情况可以选择耳背式、耳内式、耳道式、盒式、植入式等不同类型的助听器,但普通的助听器只适用于传导性耳聋或轻到中度的感音神经性耳聋,如果是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就需要选择植入式的骨导式助听器或人工耳蜗植入了。

  经济水平:如果经济条件足够,可以佩戴配置高一些的助听器。

  质量:正规厂家生产的助听器里面安装了声音处理系统,助听器不是扬声器。例如一位老人的听力水平是60分贝,那么20分贝、40分贝的声音就需要通过不同的倍数放大,但如果是100分贝的声音就不需要再放大了。质量不好的助听器不能对声音信号进行削峰等再处理,只是一味的放大,反而会使老人的耳朵更加受损。

  骨导式、植入式助听器:助听器因为麦克和扬声器离得很近,需要扩大增益时有时会出现蜂鸣声,让人感觉就像耳鸣一样,有的人如果适应不了,就可以选择骨导式或植入式助听器,但植入式助听器需要进行手术放置。

新生儿听力筛查忽视不得

  据大连市妇幼保健院(妇产医院)新筛及产前诊断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韩璐介绍,自2004年开始我市逐步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  2011年6月起大连市政府对于在本市分娩的新生儿全部实施免费听力筛查,现在全市听力筛查率已达98%以上。

  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可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听力障碍,使大部分患儿能够“聋而不哑”,甚至“不聋不哑”。值得重视的是,儿童对声音有反应并不能代表其听力完全正常。韩璐说,单耳听力障碍、轻中度的听力障碍、高频听力损失而低频听力还存在的患儿,对部分声音是会有反应的,临床发现,很多听力初筛不通过的患儿家长,对初筛结果并不在意,不及时带患儿复筛,复筛不通过的患儿也不积极进一步诊断,而贻误病情。对于听力损失的患儿,干预越早,效果越好。韩璐说,对于具有听力损失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即使通过听力筛查,仍应当在3年内每年至少随访一次,在随访过程中怀疑有听力损失时,应当及时到听力障碍诊治机构进行诊断性检查和治疗。对于已通过听力筛查的正常出生新生儿,如果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听觉迟缓的表现,也需及时到听力障碍诊治机构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