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天堂始末

05.05.2016  11:06
      人对环境的经营,始终是相融与改造交替进行。人类有关改造自然的尝试,又尤以“城市”为代表。从城市开始,人走出自然。城市就像是人为自己创造的天堂,凝聚了太多的梦想与渴望。

城市的故事》是一本有趣的书。作者约翰·里德是一位非常出色的人类学家,他的研究领域包括非洲大陆的变迁与人类生活状态(《非洲:一个大陆的传记》)、古人类的诞生与演进(《大地上的人及消失的线索:寻找最早的人类》),当然也少不了本书的主题“城市学”。深厚的人类学功底,使得约翰·里德在讨论城市时,可以时时紧扣人类本身。任何城市,到底都是人的城市,代表的始终是人的向往与局限。

本书的前半部以时间为线索,介绍了“城市”作为概念的发展简史。在作者看来,确定市镇和城市的关键,是农夫不住在那里。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座城市,是公元前6000年在安纳托利亚高原崛起的加泰土丘。这一早期人类聚居点之所以脱颖而出,成为城市的开端,是因为有足够的证据可以证明,其中的居民已经可以脱离土地生存。

不难看出,城市的形成,代表的是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重大进步。人不必时时依赖于土地才能生存,从土地上获取的生产生活资料可以通过存储、转运、再加工,实现远离土地的可能。更进一步说,城市意味着人有能力选择、改造自己居住的地方,而不是只能居住在“水草丰美之地”。从这个层面来看,城市拓展了人类对空间的利用能力。通过城市规划,人可以让自己的居住变得更加惬意,从而拥有更多的空间。这也被博尔赫斯看做是人类亘古的夙愿。这是一种进步,却也带来了有关枯涸的阴影,那就是今天困扰人们但也并非无法化解的“城市问题”。

当然,城市发展史,总体而言仍是一段激动人心的历程。从最初的加泰土丘到世界之都古罗马城的兴衰,从克利夫兰的兴起到斯德哥尔摩的理想城市规划,从马德里的定都再到战后柏林的重建,人类围绕城市的努力与成就,同时也是人类力量、智慧与品格一次次彰显与确认。人们绞尽脑汁,解决着自立于自然之后,所要面临的种种困难。比如居民安置、市集扩张、流行病防治、交通纾解、城防工事、下水道工程等。至于因之产生的“城市问题”,麻烦的根源并非城市本身,而是人类在规划、使用过程中因为知识的局限、目光的短浅或者贪婪的心态等原因造成的。

在作品后半段,作者开始结合具体案例,探寻城市的发展之路。他列举了最早的宛如模板的城市规划,也提到了时至今日超大型城市与卫星城交相呼应的设计,提出“宜居”和“更大、更快”的城市规模与节奏不再是鱼与熊掌般的对立。多样化的选择让人类生活状态有了更多可能性。可选择本身,始终是件过犹不及的事——“城市太多了”逼迫人们产生了“逆城市化”的盘算。但是,逆城市化同样面临着限度的抉择与考验——绝对的自然绿色,也隐藏着令人不安的危机。

更根本的在于,如果说城市是理想的产物,那么它面临的现实,显然是在这样一座“天堂”中,人要以何为生。当城市只是人的聚居地时,人只需要解决自己的生活来源问题,可城市真正成为一个精密而复杂的系统时,如何获取维持城市运转的能量,显然是人们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事实证明,城市的“发明”,是为了人们可以远离自然,但时至今日,越发深入的城市化进程,却让人们更加离不开自然。这看似紧扣了“改造与相融”交织的主题,却也不免令人悲观——地球所蕴含的能量毕竟有限,倘若最终一切枯竭,到那时城市该以何为继呢?

对于这个问题,作者的观点是乐观的。他押宝人类的创造力,这是他透过城市与人类有趣又历尽波折的发展经验后得到的结论。他指出,“石器时代的结束不是因为世界没有了石头,而是因为某人发现了如何制造青铜”。危机频现,正是创造的前奏。就像古罗马水利工程的改造、米兰城公共卫生系统的修缮、日本人对太阳能的创造性使用,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相信,这在过去几千年间反复上演的戏码,还会继续支撑人类不断向前。事实上,会阻碍人的只有人自己。不要让任何先行的立场或观点,稀释自己的勇气。因为光荣的故事始终在那里,即便尘封,也不会被瓦解。

从这一重意义来看,《城市的故事》所记录的,是人类围绕建造“人造天堂”的“光荣纪事”,这故事的始末充满波折,也难免会有不堪,但整体标记的,始终是人的卓越与高贵。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风格,每一种风格的凝成,都隐含着不计其数的尝试与向往。只要向往仍在,未来的城市,必然将无限趋近于天堂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