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木工”变身“护林人”

20.10.2015  09:41

伐木工”变身“护林人

——资源型企业吉林森工集团转型发展纪实

                  今年4月1日起,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了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这意味着当地几大国有森工集团由“砍林”人变成了“看林”人。对森林工业企业来说,不砍树了,怎么生存呢?
      “在新形势下,要想经营好森林,让林区人民生活更好,一是靠国家支持,也就是靠国家的天然保护林工程进行输血,二是实现转型发展,发展壮大非林非木产业,最后用非林收入反哺林业,进行自身造血。”吉林森工集团董事长柏广新坚定地说。
      吉林森工集团对其所属企业分成两类,并给以明确定位:所辖的8户林业局,是生态功能性企业,主要提供生态产品;其他的企业是市场竞争性企业,要在市场中搏击,一刻也不能懈怠。要延长产业链条,从“粗加工”、“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型,从单一利用木材资源向综合开发林区多种资源转型。
      走出长白山  林板一体化  利用外地资源实现精深加工
      “中央决定停伐以后,我们走出去,利用外地资源,人造板产能不仅没有减,而且增长了接近5倍。”柏广新欣喜地说。如今吉林森工人造板产业在国内主要区域完成了战略设点,年产能达230万立方米。
      “我们早已经意识到全面停伐是早晚的事,必须未雨绸缪。前几年我们就提前谋划,并购了一批外埠人造板企业,并在原来并购基础上扩大投资,实现人造板产业全国布局,下辖6家人造板企业,分布位于河北、湖北、四川、湖南等地,同时推行林板一体化战略,继续在湖南、广东等南方林业发达地区建设速生丰产林基地,保证原料供应。”柏广新说。
      夏日的洞庭湖,烟波浩淼,湖岸滩涂上,一片片杨树浸泡在水中,枝叶繁茂。益阳林场不过5个管理人员、39个护林员,却管护着接近2万亩、七八十万株树。这种“湘090”杨树,是湖南省林科院多年的科研成果,非常适宜洞庭湖区,在汛期水中浸泡二三个月,不但不影响其生长,反因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几率大幅下降,生长迅速。
      “我们集团在洞庭湖区的速生丰产林地面积有63万亩,活立木蓄积580万立方米,主要分布在益阳、长沙、常德、岳阳等地。”吉林森工集团湖南益阳森华林业公司总经理位俊波说,“这边的树木每年有10个月的生长期,培育五到七年便可成材,进入轮伐期。而东北严寒,相似的树种大约15年方可砍伐利用。
      这些杨树的栽植区域为滩涂、垸外湖洲、垸内堤等处,原来多生长着芦苇和野草。随着造纸业的萎缩,洞庭湖周围的芦苇逐渐被淘汰。苇农们改植杨树,不仅增加了收入,而且寄生在芦苇上的钉螺减少,起到防治血吸虫病的功效。
      位于随州的湖北人造板有限公司,年产25万立方米中高密度纤维板,带动了随州市范围内的林业培育、运输及木制品加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通过这个生意,我一年最低可以搞5万块钱。”随州市曾都区合店镇荞麦河村农民汪天保从村民那里收购树木枝丫再运到厂里售卖,他说,过去小的枝桠材没人要,堆放在一起即是浪费还易引发火灾。这个人造板企业投产以后就把枝桠材利用起来了,农民房前屋后的树最起码能卖到几千块钱。
      公司副经理王同利说,“南方老百姓种的树木多是经济林,到年限必须采伐。我们工厂一年需要原料45万吨,这个原料需求在东北是不可想象的。”王同利过去在吉林森工集团红石林业局的一家人造板企业工作,“那时是国产线,这里是全套进口的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线,产品附加值也高。
      “虽然今年宏观经济严峻,上半年还实现了1000万左右的利润。”湖北人造板有限公司经理陈圣族说,森工集团接手之前,这个企业盈利能力最好的时候一年不过赚五六百万元。如今不仅企业经济效益提升了,员工的通勤车、食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五险一金这些方面过去没有的东西都逐步完善起来了。
      “随着吉林森工集团对整个资源的掌控,如果达到了500万亩地经济林,那我们还要建若干的工厂。”吉林森工集团人造板公司董事长田予洲说,“在南方发展速生丰产林,对企业来说,保证了原料的供应,对国家来说,有利于能源和木材安全。我们要继续以林养厂的发展思路,做大做强林板一体化。
      吉林森工集团还投资建设了全国最大的单体地板生产基地——金桥地板工业园,年产能达到1000万平方米,是中国最大的三层实木复合地板出口企业,并将地板铺进了人民大会堂;在北京通州工业开发区投资建设门业公司,“我们的霍尔茨木门具有欧洲特点的梯形边结构,拥有极佳的密封、隔音、环保、保温、防尘性能。”总经理赵崇联说,公司年产能20万樘复合门,产品安装进人民大会堂和故宫。
      延长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以人造板、地板、家具为主导产品的林木精深加工产业使吉林森工集团摆脱了初加工、粗加工的“糙哥”形象。
      着眼点由木到林到森,利用森林附加价值,发展非林非木产业
      茫茫林海,绿色无边。记者来到长白山下抚松县境内一个叫泉阳的小镇,找到了“泉阳泉”。这里已是矿泉水企业的水源地,为防止被污染,泉眼已被封闭起来。但并非所有的泉水都顺着管道流入矿泉水厂,仍有不少泉水溢出,溪流淙淙,在树林中穿行,汇向下面的河流。记者在离泉眼最近处舀了一杯溪水品尝,只觉清冽爽口,解渴提神。随行的人说,这个泉距离长白山天池36公里,日涌量12万吨,常年保持水温8度,为国际流行的低钠、低矿化度、偏硅酸型纯天然矿泉水。
      “这么好的水,不作为饮用水太可惜了。”2001年,当地林业局依托这个泉办起矿泉水厂,再后来成为吉林森工集团所属的饮品企业,矿泉水品牌即为“泉阳泉”。十多年来,“泉阳泉”矿泉水销量年均增长25.63%,2014年销售量为30万吨,成为吉林省乃至东北矿泉水第一品牌。
      在吉林森工集团林区地盘上,还分布着众多质量堪比“泉阳泉”的矿泉水源,随着森林停伐,开发长白山区矿泉水成为森工人的必然选择。柏广新说,发展矿泉水项目,一靠泉阳泉公司自身产能扩充,二靠有条件的林业局都上马矿泉水项目,集中力量做大产能,同时要搞功能水和软饮料,丰富产品种类,力争五年内实现矿泉水销售量一千万吨,这样既做大了转型产业,又可以使一批因停伐而转产分流的员工有新的工作岗位。
      林下经济有“钱途”,不用砍树也致富。依托独特的资源,林区打造了人参、五味子、食用菌、林蛙、山野菜、坚果、森林旅游等产业,使林下经济成为林业职工致富的新渠道。
      以矿泉水、中药材及各种林特产品加工为主的长白山森林保健食品,“天生丽质”,不能“养在深闺人不识”,要从大山深处走向全国。吉林森工集团为此在北京设立了北京森工食品公司,负责泉阳泉高端产品及长白山森林系列产品在全国的营销工作。总经理石晓霞说:“我们具有整合吉林森工集团林区内长白山林下特产的独特优势,立足北京,面向全国,我们有责任把长白山的宝贵特产让更多的人享用。
      在红石森林公园,讲解员吴艳滨专业而生动地讲述杨靖宇抗联密营的种种故事,让游客认为他是科班出身。事实上,吴艳滨原来是红石林业局的采伐工人,是停伐让他变成了森林公园的一名讲解员。吉林森工集团辖区位于吉林省长白山旅游圈腹部,素有“长白林海”的美誉,他们积极开发森林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温泉度假旅游等新产品、新业态。
      吉林森工旅游集团总经理方立军说,我们把森林旅游业作为一个大产业培育发展,打造了“一个林业局一个国家森林公园”的产业发展布局。截至目前,吉林森工集团旗下已形成多条旅游线路,其特色的“国际狩猎、珍稀植物观赏、大森林生态观光、大森林休闲度假、冰雪雾凇、温泉养生”等旅游产品深受游客的青睐。2014年度,接待游客40多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3000多人次,收入1.5亿多元。
      吉林森工集团还借助林业棚户区改造契机,整合建筑地产产业,组建开发建设集团,根据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结合林区的生态环境优势,将重点发展养老地产业。并先后组建投资公司、担保公司、小贷公司和基金公司等多个金融企业,大集团功能日益完善。
      目前,木材销售收入仅占集团全部收入的11%。非林收入占总收入的60%,利用吉林森工国有林区以外的木材原料占原料总数的60%。吉林森工集团从根本上打破了“独木支撑”的经营格局,走出了一条数业并举、多元发展的转型之路。
      “自身造血功能强了,‘非林哺林’渐成新常态。”柏广新说。2013年和2014年,吉林森工集团两次从非林产业利润中累计提取3300万元分配给各下属林业局作为生态建设基金,专项用于森林资源培育、管护和环境绿化建设。通过科学经营森林,2014年吉林森工经营区森林覆盖率达90.9%,比上年增长0.1个百分点。(记者  刘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