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余欣荣:推进产业扶贫应该围绕目标抓住6个重点

20.10.2016  13:34

  10月16日下午,农业部在北京会议中心举办2016年产业扶贫论坛,围绕“创新产业精准扶贫政策与模式”主题,深入研讨产业扶贫思路、重点和政策措施,交流各地产业扶贫好经验、好做法、好模式,分析当前产业扶贫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凝聚各方共识,为推进产业精准扶贫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有关专家学者代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代表、村干部代表等出席论坛并演讲。论坛上,农业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余欣荣发表了题为“强化研究,凝聚合力,深入推进产业金融扶贫”的演讲。

  余欣荣指出,推进产业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该围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目标,把握好以下六个重点:

   一是要选准产业。 选准扶贫产业,要选择适合当地发展的特色,向特色要生产能力、要竞争。余欣荣认为,这个特色就是比较优势,而且这个比较优势不是主观的,而是客观的,不是一个时点的,而是可持续的。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突出市场,要抓住市场的需求,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的改革,在做优、做精、做特上下工夫,突出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趋势,因地制宜发展农产品加工,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延长产业链价值链。总之,要不断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是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加大对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支持力度,帮助贫困地区引进适合当地的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增值能力和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能力。引导和鼓励返乡农民工、中高等学校毕业生、退役士兵等农村人才在贫困地区创业兴业,带领贫困户发展产业,促进贫困地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三是要完善利益联接机制。 把共享理念贯穿到产业发展链条中,创新产业带贫机制,创新贫困户、村集体、企业多方受益机制,让贫困户贫困村分享产业发展红利。总结推广直接帮扶、订单帮扶、股份合作、托管等产业精准扶贫模式,引导贫困户之间、贫困户与普通农户、贫困户与新型经营主体加强联合合作,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余欣荣特别要强调,产业扶贫是经济活动,经济活动就有风险,尤其是农业产业的经济活动,其不确定性、可变性比其他产业更加明显。因此,利益调节不光在于行政的力量,更要依法办事。企业也好,地方政府也好,都要用法律来规范整个产业扶贫包括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这对防范不必要风险十分重要。

   四是打造优势品牌。 针对目前许多贫困地区农产品“有产品没价格、有产品无品牌”、产业附加值低的困境,余欣荣指出,要发挥政府服务推动作用,调动企业主体能动性,做优做强区域公共品牌,做好品牌培育、推介、引导和监督,扩大品牌影响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使贫困农民从产业发展中获得更多收益。这是贫困地区或者说后发展地区赶超先进地区、实现弯道超车非常重要的一点。余欣荣说,从这些年发展的历程看,由于不重视品牌,我们付出了不少代价。品牌是一种文化,品牌是一种信任,最后归根到底,无论是就企业而言,还是地方政府而言,这个地方的品牌就是所有优势集中的体现,是重点标志。内容是可以变的,但是品牌是不会变的。

  余欣荣与大家分享了日本越光米的事例。他说,一讲到越光,就知道是日本的。一讲到日本,就知道他的水稻科技含量。越光米是从50年代开发起来的,但现在它的标准已经不是50年代的了,它被不断开发出新的标准,无论米质还是形象的标准都非常高。越光米的淀粉含量不一定会比我国的稻米多很多,但一个重要的差异就在于越光米不回生。有了很强的市场认同。余欣荣认为,我国一些地方历史上曾经也有很好的品牌,但是换了一届领导或者换了企业的领导,品牌就扔掉了,甚至被别人收购了。因此,在扶贫开发过程中,品牌意识的培养显得特别重要。

   五是要加强科技服务。 进一步支持贫困地区加强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加强贫困户技能培训,建立农技服务精准到户机制,确保技术服务直接到户到人。围绕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引导支持企业在贫困地区建立劳务培训基地,开展订单、定向培训。余欣荣认为,产业归根到底要靠龙头企业的作用,如何培育、如何引进、如何共同打造是各贫困地区需要很好去下工夫的事情。

   六是要强化金融支持。 利用好扶贫小额贷款、扶贫再贷款等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符合贫困地区特点的金融产品,引导社会资本通过众筹等方式参与产业扶贫。积极发展特色产品保险,探索价格保险试点,鼓励保险机构和贫困地区开展特色产品保险和扶贫小额贷款保证保险,有条件地方给予一定保费补贴。余欣荣指出,外来的企业要到贫困地区去发展,不是你请他来他就能来的,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你能不能够在出现这样那样的风险前后,有防风险、对抗风险的手段,这就是保险制度的建立。余欣荣认为,一些地方已经有了很好的探索。在这方面,地方政府可以大有作为,相互借鉴;在国家层面,要在保险、金融、风投等方面进一步加强。

  延伸阅读:

  孟亚平:今年开发银行已发放产业扶贫贷款133亿元

  论坛上,国家开发银行扶贫部副总裁孟亚平介绍了国家开发银行支持产业扶贫的情况,并分享了自己对金融支持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孟亚平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去年中央扶贫工作会议召开后,开发银行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和部署,将支持脱贫攻坚作为全行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健全机制、完善制度、创新模式等方面入手,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明确了“易地扶贫搬迁到省、基础设施到县、产业发展到村到户、教育资助到人”的工作思路和今后五年发放扶贫贷款不低于1.5万亿的任务目标。截至目前,全行已累计发放扶贫贷款1.82万亿元,其中本年发放1835亿元。据介绍,今年以来,开发银行已向145个贫困县发放产业扶贫贷款133亿元,惠及3.6万建档立卡贫困户。

  何浩:2015年农业保险提供风险保障达1.9万亿元

  论坛上,保监会财产险监管部主任何浩介绍了保险业助推脱贫攻坚以及保险业推进农业产业发展的有关情况。

  何浩介绍,在保监会和行业共同努力下,目前保险业助推扶贫的工作稳步前进,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第一,对农业的产业扶贫。主要是农业保险。2015年整个农业保险提供的风险保障达到1.9万亿元,今年1-9月份保监会提供的风险保障是1.36万元,2015年支付赔款达到了260亿人民币,今年1-8月份支付赔款已经200亿人民币,受惠的农户今年以来已经达到了2290万户次,很多都是贫困的农户。除此之外,保监会还开发备案了地方特色的农险产品792个,扶贫专项的保险产品48个,有力地支持了贫困地区特色产品的发展。

  第二,发展大病保险。目前大病保险已经覆盖了全国9.2亿户次的城乡居民,累计超过了700万人直接受益,大病患者的医疗费用的实际报销水平普遍提高了10-15%的百分点,整体报销比例达到了70%。

  第三,开展民生保险,来兜住贫困群体的生活、生产风险底线。保险业针对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积极研究开发各种保障适度、保费低廉的小额保险,满足主要劳动力意外伤害、疾病、医疗等保险的保障需求。

  第四,创新融资方式,积极推动产业脱贫。

  第五,开展组合保险。将扶贫保险落实到保障贫困户生产、生活扶贫,比如河南兰考的脱贫路上零风险的保险项目,宁夏等地的“脱贫宝贝”等产品,以及四川凉州的“惠农保”项目等等。

  白皮书:2016年起每年完成千万人口脱贫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7日发表《中国的减贫行动与人权进步》白皮书。白皮书指出,中国政府承诺,在2015年已经完成1442万人脱贫的基础上,从2016年起每年都要完成1000万以上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

  白皮书指出,目前,中国减贫所面对的多数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减贫任务十分艰巨。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还有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832个贫困县、12.8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人口达5575万人,相当于中等人口规模国家的总人数。未脱贫人口大多贫困程度更深、自身发展能力较弱,脱贫攻坚成本更高、难度更大。不少贫困户稳定脱贫能力差,因灾、因病、因学、因婚、因房返贫情况时有发生,新的贫困人口还会出现。

  白皮书指出,中国政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充足的财政支持。今后5年,确保政府扶贫投入力度与脱贫攻坚任务相适应,保证脱贫攻坚的需要。中央财政继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规模实现较大幅度增长,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各类涉及民生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和中央预算内投资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