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两山论”吗?

22.01.2016  10:12

  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日前在2016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两山论”和绿色发展理念,最为重要、影响长远。它从根本上更新了关于自然资源无价的传统认识,打破了简单把发展和保护对立起来的思维束缚,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内在统一、相互促进和协调共生的方法论。那么,“两山论”有何内涵,我们应如何科学看待发展与保护?本期应知为你解读。

  理论发展历程

  2005年8月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安吉县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实际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05年8月

  习近平以笔名哲欣在《浙江日报》发表评论指出,如果能够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

  2006年3月

  习近平以笔名哲欣发文,论述了实践中人们对“两山”之间关系认识的3个阶段。

  2013年9月

  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对“两山论”进行了最为全面、经典的一次阐述:“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15年3月

  《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通过,正式把“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进中央文件。

  内涵解析

  “两山论”体现了什么理念?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两山论”既阐明了经济与生态的辩证统一关系,也体现了可持续、可循环的科学发展观,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二者不可分割,构成有机整体。

  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保护生态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的过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的过程。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成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这是我们党积极探索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认识升华,带来的是发展理念和方式的深刻转变,也是执政理念和方式的深刻转变。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两山论”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

  体现了对民生福祉的关注。环境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如果坚持粗放式发展,资源环境恐怕完全承受不了。届时经济上去了,公众的幸福感大打折扣,甚至会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

  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人类片面强调人对自然的主体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常怀敬畏之心。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两山论”蕴含敬畏自然、尊重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体现了对历史的担当。“两山论”清楚地表明,我们绝不可再走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的老路,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我国生态环境矛盾有一个历史积累过程。我们必须善于选择,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两型社会。

  知识堂

  “两山论”蕴含哲学思维

  “两山论”在3个方面充分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其一,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方面,体现了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支配着社会发展进程。面对发展中依然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两山论”客观分析了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指出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为破解难题指明方向。

  再者,全面深化改革的策略方面,体现了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的观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产力是全部生产生活的物质前提,同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基础。“两山论”内容辩证统一,指出发展要按照生产力发展规律,推动实现物的不断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而不能为了一时利益违背规律,砸子孙后代的碗,充分体现了经济发展、生态文明“两手抓、两手硬”的战略思维,符合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另外,全面深化改革的根基方面,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两山论”对施政方略要依靠群众、为了群众提出了明确要求,真正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推动“保护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成为亿万群众的自觉行动。

  环保与发展协调并进

  专家建议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方位变革。专家表示,实现这场变革必须依靠制度和法治。

  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犹如指挥棒,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使之成为重要导向和约束。要把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突出位置,如果生态环境指标很差,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表面成绩再好看也不行。

  建立责任追究制度。资源环境是公共产品,若对其造成损害和破坏,必须追究责任。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导致严重后果的领导干部,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责。不能把一个地方环境搞得一塌糊涂,然后拍拍屁股走人,官还照当。要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建立健全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加快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健全能源、水、土地节约集约使用制度,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制度,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健全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等,强化制度约束作用。

  小链接

  什么是“1+6”改革举措?

  2015年9月,中央审议通过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和相关配套方案,推出“1+6”生态文明改革组合拳。

  “1”就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6”包括《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试点方案》、《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试点方案》、《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方案》。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的目标是,到2020年,构筑起由八项制度构成的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进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