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开放促外向以品牌铸美誉 辽中现代农业由量变迈向质变

22.10.2015  11:34

   核心提示

  以开放的视野为引领,以品牌的塑造为基础,以一、二、三产业的协同发展、齐头并进为支撑——辽中现代农业建设正在由量变迈向质变。今年7月召开的全国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现场会上指出,我国农业已经到了不转变方式就难以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关口。而在辽中,改革创新引爆发展动力,推动传统农业这一弱质产业蝶变竞进“蓝海”的实践探索早已展开。

  以创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县为契机,辽中走出一条基础牢、品牌响、特色强、质量好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子,全县已有5种农产品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占沈阳地标产品总数的41.7%。

   农业品牌越擦越亮

  10月20日、21日,辽宁工业展览馆1号展厅里,辽中的果蔬、花卉、大米与俄罗斯的面包、干果、啤酒、深海鱼美丽相遇,来自辽南地区的苹果、葡萄、李子、梨也共赴此约,为这场跨越国境的牵手作以见证。

  走出县域,请进国门——首次举办的中俄(辽中县——伊尔库茨克市)农产业展销会,可以看作是辽中县农业发展品牌化、市场化的一个标签。有着“小江南”、“大粮仓”美誉的辽中,正在农业转型升级道路上快步疾行。

  辽中县位于辽宁省中部、沈阳市西南端,地处沈辽鞍营城际连接带的中心位置。全县区域面积146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0万亩,水域面积46.9万亩,粮食、果蔬、花卉和畜禽、淡水养殖等主导产业发达,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

  近年来,辽中县依靠近海港、接腹地、靠母城的区位及交通优势,凭借丰富的农业资源和良好的产业基础,深入实施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规模化生产、标准化认证、品牌化经营,着力发展精深农业,先后荣获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级生态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绿色无公害农业生产基地、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县等20余个国家级荣誉,培育了一批优秀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品牌,“辽中寒富苹果”、“辽中鲫鱼”、“辽中玫瑰”、“辽中大米”、“辽中葡萄”5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也走向国际。

   产业链条越拉越长

  今天的辽中,已经成为领跑沈阳市乃至辽宁省县域品牌农业的一面旗帜。

  整合三次产业功能,叠加三次产业效应,是辽中探索农业转型升级的实践路径。

  插上创新的“隐形翅膀”,辽中借助“农业+”的发展模式,以都市农业与农产品加工、旅游产业、城镇化建设融合发展为框架,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描绘现代都市农业的全新版图。

  10个国家地标产品示范基地齐头并进,5大地标品牌产品竞相绽放,现已建成20万亩“辽中大米”、13万亩“辽中寒富苹果”、6万亩“辽中鲫鱼”、1.5万亩“辽中玫瑰”、2万亩“辽中葡萄”……在辽中,品牌农业已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1%。

  地标产品产业龙头企业强势发展,农民经济组织联合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每一个地标产品都已“成片、成链、成名”,其产业都有现代农业基地、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来支撑,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链条和品牌集群加速形成,产品附加值由市场低端向中高端快速迈进,地标产品成本纯收益率提高22%。

   市场空间越做越大

  地标产品的影响力、美誉度显著提升,农产品交易和流通市场空间日益拓展,“辽中鲫鱼”每年出口至韩国等国家2000吨,“辽中寒富苹果”每年远销俄罗斯等国家3万吨,“辽中玫瑰”成功入围“中欧地标互认”,并每年出口欧洲6000万枝。

  特别是2014年成功举办了沈阳市(辽中)农产品经贸洽谈会,吸引俄罗斯及国内农贸企业百余家,成交额高达21.5亿元,创下沈阳市县域农产品交易之最。

  市场空间越做越大,带来的最直接效果就是农民收入越来越高。

  农民生产组织化、产业化程度大幅提升,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能力显著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得到极大提升,有力助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现已呈现出“用活一枚地标,带动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良好态势。

  去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已实现155亿元,同比增长7.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869元,同比增长11.5%,在全省44个县市中排在第8位。

港口生产忙
  近日,大连湾辽渔深水码头生产作业现场一派繁忙景象。港区码头工人奋战在生产一线,迎来进出口装卸高峰。据介绍,今年以来大连海港口岸对俄贸易量大幅增长,据最新统计,中俄出入境贸易船舶共41艘次,较往年同期增长455%,进口货物12.人民政府
春回大地暖 水稻育秧忙
  天气转暖,春耕备耕到了关键时期,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