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现代农业示范带这篇大文章

03.07.2017  18:29

  6月,阜新,气温最高时逼近40℃。

  烈日下,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务欢池镇西村公路两侧呈现出不同的景象:一边是三三两两的农户趁着6月20日前后的降雨,抢耕补种,另一边是已经流转出去的72公顷土地上,马铃薯长势正旺。

  同遇66年来最为严重的春旱,一地两个样儿。强烈的对比源于旱情,改变也同样源于旱情。

  十年九旱。阜新人意识到,如果不能闯过天灾这一关,现代农业建设、农民增收都将成为空谈。应对常态化的干旱,要拿出非常态化的手段。2013年起,阜新市委、市政府强力推动沈阜20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将其作为医治雨养农业的良方。三年多来,示范带建设确定的设施农业等重点产业效益相比于传统农业,增长幅度达几倍甚至几十倍,示范带内人均务农收入达到8655元。

  阜新市委主要负责同志说:“实践证明,现代农业建设是避灾减灾、农民致富的根本途径。”尝到甜头,看到希望,在大旱之年的2017,阜新再度启动实施新一轮现代农业建设三年滚动计划。

  摆脱年年抗大旱的窘境,把天灾当做机遇,阜新市一步步“借旱”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转换思路中做好现代农业示范带这篇大文章。  

   一次新实践 摆脱靠天吃饭破解农业发展“怎么干”新课题   

  “我种了40多年地,头一回遇到这么旱的年头。”务欢池镇沙力根村村民齐永吉经常拿着铁锹到地里查看墒情,“最旱那一阵子,两锹下去才能见到湿土。

  干旱一直缠绕着阜新。长期以来,当地农民祖祖辈辈种大田,靠天吃饭。好年景不多,这里曾连续遭遇了“叶儿年”“秆儿年”“板儿年”——基本没收成。

  如何扭转这种被动局面?多年来,阜新各地做了无数次尝试。

  务欢池镇党委书记梅爱田介绍,2005年前后,镇里采用政府提供部分贷款的方式,鼓励农民发展畜牧业养殖奶牛,结果收效甚微;2008年左右,镇里又将方向调整为一家一户扣大棚,这种方式后来也被证明行不通。

  种大田常常遭遇干旱,玉米等粮食价格又在调整,包括务欢池镇在内,整个阜新市的农业发展一度陷入窘境。出路在哪儿?从田间来,到田间去,真正的答案还是来自于地头垄间。

  这是一次新实践。从2013年举全市之力开始建设沈阜20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带,并以此为载体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到两年后大力度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阜新市委、市政府深刻认识到,改革成不成功,不仅要看供给体系是否优化、效率是否提高,更要看农民“钱袋子”是否鼓起来。

  与此同步,务欢池镇开始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大力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当年,镇政府把景泉生态家庭农场引进沙力根村。在村里,农场负责人周景泉在贴招聘启事,因为农活需要,要招工150余人。村民齐永吉表示:“我们不仅能在农场干活赚钱,在老周的带动下,去年我家种了三茬香菜,收益是玉米的十多倍。

  多年旱灾的现实和景泉生态家庭农场榜样的力量,使现代农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容易被当地百姓接受。梅爱田说:“总结多年的实践,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要让农民唱主角,引导但不能替代。

  去年,务欢池镇又引进了阜新康龙食品有限公司,顺利在西村流转土地72.4公顷,发展高效农业项目,种植马铃薯36.7公顷、花生35.7公顷。今年开春以来虽然干旱少雨,但凭借着去年兴建的水利设施,作物生长未受影响。“农事龙头企业+种植基地”的方式,引领村民一起转方式、调结构、抗灾害。

  几年来,务欢池镇通过发展设施农业、高效农业、果品林业、畜牧业等,使农民收入多元化,有效规避了旱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而在阜新县建设镇哈不台村,当地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在连续两年遭受旱灾的情况下,番茄种植户却逆势获得丰收。辽宁金地果蔬食品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番茄种植带动了1000多户农户增收致富。眼下,公司正在加快推进浓缩番茄酱加工项目二期工程,在原有的基础上,再上一条日处理能力达1500吨的大包装生产线。

  摆脱靠天吃饭,以务欢池镇和建设镇为代表,阜新县全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地正在逐步建立适合气候条件、符合农民意愿、契合产业发展的种植结构,通过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的规模经营和示范引领,带动农户共同参与农业结构调整。同时,通过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参与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项目投资,延长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去年4月份,农业部正式确定在阜新县实施为期三年(2016-2018)的农业结构调整试点,当年调减玉米面积1.3万公顷。阜新县一位负责同志说:“2017年市里下达阜新县调减玉米种植面积指标为420公顷,我们计划调减867公顷,重点发展设施农业、高效农业等优势特色种植业。

  让地种得精,才能土生“”。在阜新各地,正在转变思路,用生动的实践,一步步破解着农业发展“怎么干”的新课题。用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调动起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一场持久战 化天灾为机遇在加速推进改革中富农强市   

  十年九旱的现实,加上基层的实践探索,让阜新全市上下形成了一个共识: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农业大市的农业发展没有出路。

  2017年的大旱,再一次成为阜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遇。

  阜新市委、市政府拿出了一系列系统的抗旱减灾长远安排部署,全面启动实施新一轮现代农业建设三年滚动计划。在长达43页的计划书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阜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线图,有目标、有任务、有考核标准:利用三年时间,将现代农业建设扩展到全市所有65个乡镇,再建现代农业示范区6.67万公顷,预计实现土地产出率比传统农业提高6倍、农产品加工率达到70%、土地流转及土地托管面积达到70%……

  阜新市农委主任王城解释,阜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于这样两大思路。

  ——保证农民生活水平不降低,有基本保障,要靠避灾农业和高效农业。形成一户一亩园、一户一亩棚、一户两亩果,一户十亩地的产业结构。

  ——面对干旱状况,力争基本生产,要开展抗灾、躲灾生产。采取依不同时段选择不同作物品种,实施高水平的机械化作业和科学的栽培技术来保证及时有效播种。同时,打破以往“一家一户“的种植状态,由新型农业主体采取合作、委托代耕、土地流转等形式实现规模化经营。

  保持战略定力,一张蓝图绘到底。在阜新,推进农业改革发展已经成为一场持久战,而这场战役打响于2013年年末,历史性突破也起步于此。当年11月30日,阜新市委、市政府召开沈阜20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动员大会。

  阜新提出,此次农业领域的改革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不是简单的少种点什么、多种点什么,而是涵盖范围广、触及层次深的一场全方位变革。要更注重质量、效益、可持续发展;更注重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经营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绿;更注重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激活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此后,一项项改革措施在农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三年多的时间,示范带显示出点石成金的神奇魔力。

  一组数据显示:三年多来,示范带建设确定的重点产业增收效果显著,设施农业、高效农业、果品林业的亩效益分别比传统农业增长22.5倍、5.1倍、4.9倍;流转土地13万公顷,农民在流转土地里打工人均收入可达1.08万元,在示范带内务农人均收入可达8655元。

  种植结构的巨变不仅让农民富起来——在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干旱的情况下,阜新市农民人均收入仍增长6.3%和5%,还成为撬动经济结构调整的强劲动力。示范带源源不断出产质量上乘、品种丰富的农产品,激活了肉类、粮食、果蔬、乳品和油料等农产品加工业,带旺了仓储、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形成了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的大格局。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给阜新市农业、农村、农民带来了深刻变化,还创造了新资源和新优势。示范带建设被省政府列为重点工程,并向全省推广阜新经验。

  阜新市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农村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得到了解放,大家知道干什么、怎么干,学会了用土地资源入股、流转、招商。阜新正在逐步摆脱长年不变的“老传统”,埋头苦干之前,先抬头看看能不能增收致富,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2017年,阜新再次遭遇大旱,而今,这片土地上则多了一份淡定。采访中,一个直观的感受是,虽有天灾,但人心稳、信心足。相信,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进一步推进经济的转型升级,阜新必将实现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蜕变。

锦州义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
今年,义县按照农业“111”工程中人均一亩高效田的目标,围绕中药材、花卉苗木、裸地菜等特色产业,调减玉米种植面积3.农业机械化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