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北票三巨兴村 用百年老物件做好吃的饸饹面

31.07.2019  09:52

  薛金财家的屏风。商越摄

  薛金财家的老院子。

  石碾子还在使用中。商越摄

  用家传的宝贝制作饸饹面。

  老屋房顶一角。

  白石水库上游的天鹅湖湿地成为候鸟的“加油站”。

  湿地的天鹅大多成双成对。

  核心提示

  敦实连绵的石头围墙、古朴大方的百年老宅院、饱经风霜的木窗,还有暗藏机关的老门闩、实木透雕的隔扇屏风、早年家传的榆木饸饹床子,这些都透露出三巨兴村村民的勤劳智慧和淳朴。走在村边土路上,就连道旁吃草的毛驴,也会投来亲切淳厚的小眼神儿,跟着你走出好远。村外,有水库、天鹅湖……这里呈现出的是一幅遗世明珠的优美画卷。

   村志

  北票市上园镇三巨兴村

  三巨兴村位于上园镇北部,属丘陵山区,东靠辽西第一大人工湖泊白石水库,辖区总面积25493亩,10个村民组,286户、809口人,在总村域面积中有耕地4193亩、林地1.57万亩、草场5600亩。植被覆盖率98%以上,其中有两条松树带:一条是白道岭,面积2000余亩,另一条是庙前山至水泉沟,面积500亩。春季可上山采集苦参、桔梗、苍术、柴胡等十余种中药材,夏季可采摘黄蘑、红蘑、山枣、山杏、山楂等各类山货。

  村里土质优良,适合种植五谷杂粮,过去以种植玉米为主,现在有了新思路,计划种植中药材,努力打造辽西药材种植第一村。此外辖区内物产丰富,地下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珍珠岩、沸石、石膏石、木化玉等,还有山兔、黄羊子、黄鼠狼、松鼠、刺猬、獾子等野生动物。

   这里有个天鹅湖

  三巨兴村紧靠白石水库。沿水库上溯10公里,有一片汪洋浩瀚的大型湿地——这是位于白石水库上游的天鹅湖湿地,面积约90平方公里。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东北亚候鸟迁徙路线中的重要栖息地。每年早春3月和初冬11月,约有一万只天鹅在这里迁徙停留,呈现出的是一幅天鹅翔集、雁鸭群飞的优美画卷。

  7月初,记者来到这片平静辽阔的水域。芦苇、蒲草等多种水生植物生长茂盛,里面藏着众多的鸟儿和鱼儿。北票市外宣股股长郭强告诉记者,这里是辽宁省最大的天鹅迁徙停歇地、天鹅湖湿地,也是多种候鸟的“加油站”。每年进入3月、冰雪还没有融化的时候,北飞西伯利亚的天鹅就陆续聚集在湿地栖息觅食,停留约40天才飞走。这些举止优雅、姿态曼妙的白天鹅,吸引来众多游人和摄影爱好者驻足欣赏拍照,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

  有村民告诉记者,因为天鹅是“一夫一妻”制,成双成对终生相伴,被看作是圣洁纯真的象征,当地人非常珍惜爱护。每年天鹅来的时候,大家都不去打扰它们,只是远远欣赏观看。很多将结婚的女孩特意把拍婚纱照的时间选定在天鹅来停歇的季节,这样可以拍到优雅美丽的天鹅群。作为婚纱照的背景,也象征着自己的婚姻美满幸福,如天鹅般生死相守。

  记者查阅资料得知,据野生动物保护部门调查,目前,天鹅湖湿地已经成为东亚至澳大利亚之间候鸟迁徙通道上的重要迁途停歇和觅食地,东北地区最大的季节性水鸟乐园。除了天鹅之外,这里还发现了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候鸟黑鹳、东方白鹳、白鹤、丹顶鹤、大鸨以及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大天鹅、灰鹤、白鹭、琵鹭、白额雁等候鸟。

   石头围墙戴着“墙头帽

  朝阳北票市上园镇三巨兴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自然村,据老人们口口相传,三巨兴名称的由来,是因为这里四面环山,分布着平顶山、喇嘛洞山、老虎洞山等,山下有三条小河,分别是张五道河流水、麦地沟流水、高家沟流水,这三条河汇集在三巨兴自然屯,然后继续自南向东北流入大凌河——即今天的白石水库库区内。当年有个做烧锅(酒坊)的大买卖人家,曾请风水先生选址,说这里“三处水流汇集于此,是百福之地,只看水来,不见水走,买卖一定兴旺发达”,故此得名“三聚兴”,后写成三巨兴。

  北票市上园镇党委副书记崔守均告诉记者,三巨兴村大约在400多年前开始有人居住,明确记载是在1616年,也就是明万历四十四年,当时,河南山东闹饥荒,饥民为了生存,四处寻路,听说东北地大物博,河南顺天府门姓和山东济南府杨姓、张姓、李姓、习姓等家族,分别来到三巨兴村安居,现在已是第13代子孙,人口达800多人。

  在三巨兴村党支部书记门孝华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传统村落集中的麦地沟。因为这里是山地丘陵地貌,先民遵循“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建筑理念,将房屋都建在山坡南面,可接纳充足的阳光,躲避凛冽的寒风,防止洪水的侵袭,还方便引水灌溉庄稼。记者看到,这里的民居多是沿着沟谷布局,一字排开。各家各户的院落,都是用大小不等的石块垒起来的围墙,石块与石块之间用黄泥找平,错落有致。

  门孝华告诉记者,整齐利落的围墙都是村民们自己动手,或者邻居之间互相帮工垒起来的。走在村中土路上,放眼望去,石头围墙连绵不断、古意盎然。指着石头墙上面的一层泥土和长出来的草,门孝华说,这叫作“墙头帽”,是把高粱秸秆切碎,和上泥巴,砌在石头墙上加固,防止雨水将石头墙浇塌,百年来家家户户都沿用这个土办法,非常有效。

  三巨兴村村民的住宅都是单进合院,1949年以前的建筑以土坯房为主,后来以土石结构为主,最老的建筑已经有100多年历史了。传统民居多为一间正房两间厢房式样,正房光线充足,用来居住,厢房充作仓储或牲畜圈舍。民居进门便是灶间,两侧正房多为两代人居室。厢房间数不等,一般2至5间,都在很大程度上保留和继承着传统建筑的材料与风格。

   木质窗棂、老式门闩和最传统的东北民居

  走进村民孙秀云家整齐的小院,此起彼伏的犬吠声就响了起来。棚架下的三头毛驴,也极通人性地走出来迎接记者一行。指着一旁的大板车,崔守均说,这里几乎家家养毛驴,农耕时用毛驴拉犁杖种地,平时毛驴还能拉大板车运货。而且毛驴性情温驯、吃苦耐劳,吃的比牛马少、身体皮实还不爱得病。记者看到,在院落西厢房,堆满了用粉碎机打碎的玉米秸秆,都是喂毛驴的草料。现在草木繁盛,新鲜的青草毛驴特别爱吃。在一旁的鸡窝里,还养着十几只花色的小鸡崽,一派欢乐祥和的景象。

  59岁的孙秀云热情地将大家让进屋。进门的堂屋就是厨房,一边一个大锅灶。右手边的正房是一铺大炕,住着孙秀云82岁的老母亲。土炕上开满一溜窗,保证室内日照充分。门孝华提醒记者留意炕上两扇木质窗棂:方块格窗错落穿插,组成优美的传统图案,插接工艺十分考究。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面的风景,好似镶在框中挂在墙上的一幅画。

  孙秀云家的老房子是村里有代表性的传统建筑,为弯梁、檩结构,横墙顶上立着不等高的短柱,自然弯曲的梁木架设在短柱上。梁上架檩,多为原木,檩上再铺高粱秸秆,最上糊泥,形成弧形屯顶,能够抵御大风暴雪。在屋里抬头一看,就能见到顶棚捆扎得紧密结实的高粱秸秆,同行的上园镇党委宣传委员张国静告诉记者,当地村民就地取材,都用高粱秸秆做棚顶加厚,铺得越厚冬天屋里越暖和。

  孙秀云自豪地向记者展示自家的老式大门和上面的门闩:只见她从屋里面关上两扇门板,熟练地把门闩横着插上,然后让记者原样把门打开。记者试探着,可怎么也打不开、挪不动,木质的门闩被反锁了。“解铃还须系铃人”,孙秀云把这里暗藏的机关告诉了记者,原来门闩上藏着个小巧的木质插销,门闩插上后,插销很自然地卡住了门板,需要轻轻一抬才能开启,从中可见传统建筑中隐藏着的精致和智慧,让后人不得不佩服。

   百年屏风、榆树菜板和老手艺

  随后记者来到村民薛金财家。薛老汉今年75岁,身板硬朗,总是满面笑容。他家院落宽敞,7间老屋依山坡而建,地势很高。走进薛老汉的灶间,是与孙秀云家相似的格局,不过吸引人的是一个宽大的榆树菜板,被心灵手巧的薛老汉自己动手,钉了四个腿,活灵活现的样子。“菜板已经用了七八十年,长年剁菜剁馅的,厚度也由40多厘米减了一半。”薛老汉说。

  薛老汉家的传家宝,是一面老隔扇,有100多年历史了。隔扇是过去老一辈与少一辈人住一铺炕时,用来分隔室内空间的屏风。薛老汉告诉记者,“我小的时候,我妈带我住东头炕梢,我太奶住西边炕头,中间就用这个隔扇隔开。”仔细看这面棕褐色的老隔扇,有一铺炕宽,高度能顶到房梁,上面的弧形花束图案环环相扣,布局均匀,全由实木雕刻,隔扇上面没有一颗钉子,全是卯榫结构。虽然历经沧桑,还是能够感受到当年透雕工艺的精美细致。

  在正房屋内,靠墙摆放着几代人留下的老式箱子柜子,还有挂满一面墙的家人照片镜框、老式方框镜子等,充满历史感。抬头看看房顶,也是铺设着紧密厚实的高粱秸秆。薛老汉领着记者一行走进里屋,展示自己攒着的木锹、木叉等老式农具,“现在铁锹啥的都很好用,为什么还用过去的木锹这些老物件呀?”薛老汉说,咱家的地不多,收的玉米也不太多,秋收后在自家的院子里就加工了,因为自己家是老宅院,院里地面还是土地,用早先的木锹不带泥土,这些老农具好用着呢。

  薛老汉的院子里,还有一个家传的石碾子,由碾盘、碾磙和碾杆等组成,还在继续使用。薛老汉一手扶碾杆,一手拿扫帚,乐呵呵地给记者演示石碾子的用法:“把苞米粒磨成苞米公式子,可好使呢。”如果需要碾的粮食多,常常需要用毛驴,把毛驴套在碾子上,蒙上眼睛,它们就会拉着碾子,不知疲倦地在碾道里转着走,直到碾米任务完成。

   康熙赐名的饸饹面和乡村特产

  饸饹面,吃起来柔韧劲滑,爽口开胃,是朝阳北票一带的风味面食小吃。在三巨兴村村民孙秀云家,记者看到她家珍藏的老榆木饸饹床子已经有百年历史。每逢年节或者喜庆日子,孙秀云都要拿出家传的老榆木饸饹床子,给全家老小和亲朋好友做一顿香喷喷的饸饹面。

  饸饹床子是古老的加工饸饹面的木质机械。孙秀云告诉记者,她家的饸饹床子是用两棵碗口粗的榆树做成,长1.2米左右。在下边的木头上挖出一个圆洞,装上网眼漏孔,在上边木头的相应位置装上木塞。使用前先和面,把高粱米面、玉米面、榆树皮面混合和好,软硬适中。然后将饸饹床子放置在大锅灶上,把和好的面团放进底部装有圆形网眼的腔堂内,运用杠杆原理,压动上边的长杆,带动木塞挤压面团,这样面团就被压成滚圆的长面条,直接漏入锅中的沸水里煮熟。因为借助工具,操作简便,制作起来比家常手擀面还方便。

  做好了面,还需要美味的卤子浇汁。西红柿、茄子、芸豆、胡萝卜、蘑菇、木耳,菜园子里的菜,都可以做卤,然后放上黄瓜丝、鹌鹑蛋、芝麻,还可以加入肉馅,再放上调料,芥末油、辣椒油之类,红烧的、海鲜的、清真的、蛋炒的、凉调的……不一而足,可以按自己的口味随意添加。

  这种传统、独特的饮食制作方式,不知从何时起一直延续至今,成为朝阳北票以及我国北方地区独特的风味小吃。饸饹面古称“河漏”,据民间传说,在清朝康熙年间,康熙皇帝曾指派专人对全国风味小吃进行统计上报,而“河漏”也被作为其中一种上报朝廷。一日,康熙在民间寻访小吃,看到叫卖“河漏”,因为名字古怪,就特别留意,于是命人做好品尝,其独特的风味让康熙帝边吃边赞不绝口。但“河漏”这个名字,与治理河道不和谐,康熙皇帝心中不快,便挥笔把“河漏”改为“饸饹”。

  在薛金财家的院子里,种着一片紫色的植物。“这是苏子叶,我们这边,一般人家都在地里种点儿留着吃。”薛金财笑着告诉记者,苏子叶有两种,一种是白苏子叶,是绿色的叶子,开白色的花;一种是紫苏子叶,叶和花都是紫色的,薛家种的是紫苏子叶,养生入药大多选用紫苏子叶。

  薛老汉喜欢吃紫苏子叶结出的苏子籽,比小米粒还小,上锅炒熟,再用碾子压碎,加入咸盐,拌菜吃,类似芝麻盐,鲜香可口,主要是用来补脑、降血脂。苏子叶还能做拌菜吃,或者用来包黏豆包,不粘锅。

  记者查阅资料,说紫苏籽油是一种高不饱和度的天然油脂,含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其作用不小。

  皮薄肉厚、核小甜脆——这是北票特产金丝王大枣,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而正宗金丝王大枣原产地就在上园镇。崔守均介绍,受独特自然环境影响,当地盛产的金丝王大枣质地松脆、酸甜适口、汁液偏多,外形也大小整齐,色泽深红,肉厚核小,很受人们欢迎。曾荣获“辽宁特色经济林产品”“全国首届森林食品博览会金奖”“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殊荣。

   记者手记

  今年6月,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公布,三巨兴村因浓郁的风土人情入选,如何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也纳入后期发展计划中。上园镇副镇长郑源向记者讲起目前与天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合作、保护传统村落的初步设想:首先要结合危房改造计划,制定传统建筑的维修方案,并在短期内实施,主要为结构加固、屋面翻新、残损门窗更换。其次要建设一批提升项目,如建设村落入口标志性建筑物,提升村落的精神面貌,增加村民文化认同和凝聚力,同时为未来旅游产业发展打下基础。建筑物以简单造型为主,要体现麦地沟、杨家窝铺石材、木材等建筑特点,并展示、介绍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资源。

  此外,公共活动空间场地和休憩设施投入建设,为居民提供适宜的活动场地。在居住环境改善方面,需要做的是旱厕改水冲式厕所、燃气供暖、院落土路面的硬化及街巷卫生改善。

  传统村落的发展目标大多离不开旅游业。三巨兴村将如何引进游客,如何留住游客,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图片除注明外,由张国静和北票市委宣传部提供)


(责任编辑:李京) 作者:商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