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年中的“最晚”春节 农历乙未羊年有354天

19.02.2015  10:32






  北京地坛庙会开门迎客。 2月18日,两个女孩戴着“2015”字样的眼镜开心逛庙会。□新华社发

  2月17日拍摄的广州西湖路花市。□新华社发

  2月17日,在广州西湖路花市,游客拍照留念。□新华社发

  核心提示

  农历乙未羊年是平年,只有354天,比农历甲午马年少 30天,是1986年~2033年这 48年中的“最晚”春节。流传的“十羊九不全”“属羊的人命薄福浅”“女人属羊,独守空房”等怪论太荒唐。

  2月19日,正月初一,迎来农历乙未羊年春节。天文专家介绍说,农历乙未羊年是平年,只有354天,比农历甲午马年少30天。

  “十羊九不全”太荒唐

  天文年历显示,农历甲午马年从2014年1月31日开始,至2015年2月18日结束,共有384天,而农历乙未羊年从2015年2月19日开始,到2016年2月7日结束,共354天。

  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史志成介绍说,与阳历年固定在365天或366天不同的是,不同农历年的天数有时会相差一个月。

  为了协调阳历与农历之间的天数,古人采用了“19年7闰”的方法,即在19个农历年中加上7个闰年。农历闰年因为多了个闰月,因此一年有383天~385天左右,而农历平年一般有353天~355天。

  天文专家表示,农历甲午马年因为闰了九月,故有384天,而农历乙未羊年则是平年,共有354天。

  随着农历羊年的到来,在社会上流传的“十羊九不全”“属羊的人命薄福浅”“女人属羊,独守空房”等怪论,让很多人感到很困惑。

  对此,史志成表示,属相与人的命运完全没有必然联系,一味根据属相来决定是否生育小孩的做法不可取,而根据属相来决定寿命长短、福浅福厚更是荒唐。

  48年内“最晚”春节

  2月19日,农历大年初一。天文专家表示,由于阴阳历转化的缘故,农历乙未羊年春节是1986年~2033年这48年中的“最晚”春节。

  据了解,我国目前同时使用国际通用的公历(阳历)和中华民族传统的农历两种历法。其中春节每年固定在农历的正月初一,但它在阳历中的日期却非常不固定,1月下旬到2月中旬中的任何一天都有可能。

  在阳历中,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回归年,平年365天,闰年有366天。而我国传统的农历是以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为依据,一个月约29.5天,12个月为354天或355天,比阳历年少了10天至12天。

  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史志成表示,若是任由农历和阳历间的天数如此相差下去,那就必然会出现春节在夏天过的现象。因此,我国采取了“19年7闰”法,即在19个农历年中加上7个闰年。这样,如果上一个农历年没有闰月,那么下一年的春节就会“提前”到来,反之则要“迟到”。由于农历甲午马年是闰年,因此羊年春节就会相对迟到。

  农历春节与阳历对应日期变动较大,“早春节”和“晚春节”能相差整整30天。天文年历显示,乙未羊年春节是1986年~2033年这48年中的最晚春节,直到2034年这一记录才会再次出现。

  天文专家提醒,尽管春节在阳历日期中的早晚仅是阴阳历转换带来的正常历法现象,但是公众还是要根据时间变化合理安排好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链接

  LIANJIE

  现行“春节”今年“102岁

  “百节年为首。”19日,农历正月初一,春节。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一度最为看重、庆祝最热烈的传统节日,但在其数千年历史中有过“元旦”等多个名称,日期也多次变化。

  民俗专家表示,直至1914年为接轨西方历法才将“元旦”之名移到阳历1月1日,阴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照此推算,乙未羊年正月初一,是1914年以来的第102个春节。

  民俗专家、天津市专栏作家由国庆介绍说,春节是中华民族全年生活的首个重要节日,民间俗称“过年”或“过大年”。春节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是亿万中国人情感的聚合,是炎黄子孙美好精神世界的升华。

  从起源上来看,春节是由古代的丰收祭祀活动演变来的。 《说文解字》中说:“年,谷熟也。 ”由于一年之中分为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谷物多少意味着年景的好坏,因此。 “过年”或“过大年”的意思就是庆祝五谷丰登。

  我国传统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在古代,“春节”被称为元日、新岁、元正、元旦、正旦、三元日等。

  据相关资料记载,1913年7月,由当时北京政府内务总长向袁世凯呈四时节假的报告,称:“我国旧俗,每年四时令节,即应明文规定,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假一日。 ”但袁世凯只批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同意春节例行放假,次年(1914年)起开始实行。

  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改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元纪年。从此,正式将公历1月1日称 “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到2015年乙未羊年春节,我国现行‘春节’整整‘102岁’了。 ”由国庆说,“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过年的形式在与时俱进、更加文明,同时也诞生了不少新民俗,但春节广大民众期盼团圆、祈福纳祥的美好心愿不曾改变。

  解读

  JIEDU

  “春节”为啥叫“过年

  “欢欢喜喜过大年”。 19日是农历正月初一,农历乙未羊年春节。春节是中华民族全年生活的首个重要节日,民间俗称“过年”或“过大年”。那么,“春节”为何又叫“过年”呢?

  民俗专家、专栏作家由国庆介绍说,过年的风俗源远流长,古代民间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南北朝时代,甚至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辛亥革命以后,逐渐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历、阳历两节,人们把农历新年正月初一改称春节。

  那么,春节为什么叫过年呢?由国庆解释说,在远古的神话传说中,“”是一种怪兽,每逢除夕,它一来,百草不生,万物蒙灾。为了美好幸福的生活,人们扶老携幼纷纷逃离,以便躲避“”的伤害。同时,将屋里屋外布置红火一新,张灯结彩,放鞭炮,守岁,这样,“”就过去、远离了。因为“”惧怕红色、火光、炸响。

  另外,春节从起源上来看,是由古代的丰收祭祀活动演变来的。 《说文解字》中说:“年,谷熟也。 ”由于一年分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谷物多少意味着年景的好坏,因此。 “过年”的意思就是祈盼、庆祝五谷丰登粮满仓。

  此外,“”还是时间的单位,一年365天,春夏秋冬周而复始,称为一年。大约在西周时期,年就由谷物成熟之义引申为表示时间的词了,并且,“”和“”常常联系在一起。古代民间习惯根据二十四节气安排生产,人们习惯将春天看作是一年的开始,有谚语“一年之计在于春”,说明春季对人们的意义重大,既是一年之始,又要力争有一个好的开头。

  由国庆表示,自古以来,人们都强调春节作为一年开端的意义。 《尚书·大传》中说:“正月一日为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亦曰:‘三始’。 ”意思是说,正月一日是一年的开端,一月的开端,一日的开端。一年之计在于春。新年的意义就在于告别过去,为新的一年而努力奋斗。

  本组稿件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