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女成立合作社与村民“抱团取暖”

17.04.2017  06:31

  清明刚过,沈北农村已经开始了繁忙的备耕生产。4月12日,记者在沈北新区黄家街道达连村晟粮种植专业合作社机械化水稻育苗现场,见到了社长宋丽君。

  上一次见到宋丽君,是在2017年春节前夕沈北新区举办的2016感动沈北人物先进事迹演讲会上。作为诚实守信典型,宋丽君的演讲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于是,便有了这次采访。

  农家妇女创办种植合作社

  长沿帽,大口罩,薄围巾,高腰防水靴……“宋大姐,你这身打扮都快让我认不出你了。”记者打量着眼前的宋丽君,凭记忆在大脑里努力搜索着上一次见到她时的情形。“在咱农村,一身土、两脚泥的,不这么打扮还像个干活的吗?!”宋丽君答道。

  现年63岁的宋丽君,是沈北农村的传奇人物。她生活在沈北新区黄家街道达连村,是晟粮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在社员们的眼睛里,宋丽君勤劳朴实,思想开放,是一名具有现代意识的农民。

  一次偶然的经历,彻底改变了宋丽君的生活。2008年春夏之交,耕种20几亩土地的宋丽君去离自家不远的新台子买化肥。对土里刨食的农民来说,购买生产资料那是能省一分算一分。当她向经销商提出希望能把化肥便宜一点卖给她时,经销商告诉她最少两吨才能按批发价销售。她一气之下返回家,联系了同村的5名村民一起去买,这样组团不仅买的化肥便宜,还节省了路费钱。尝到了甜头的5户村民,在宋丽的君倡议和组织下,于2009年成立了沈阳市晟粮种植专业合作社。

  105户村民“抱团取暖”

  合作社成立之初,5户入社村民互帮互助,统一水稻品种,统一购买农用物资,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水稻收割。由于合作经营降低了成本,增加了收入,吸引了众多村民的参与。村民们或以地入股,或出资入股,到2009年底,加入合作社的村民增加到33户。如今,已有105户村民参加的沈阳市晟粮种植专业合作社,成为达连村规模最大的专业合作社。

  加入合作社的村民多了,如何形成规模效应,让大家“抱团取暖”?宋丽君组织社员制定了合作社章程,定期召开理事会和成员代表大会,决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平时,由合作社组织人员统一作业,统一管理,按劳付酬;秋收时统一核算扣除成本,收成归社员自己所有。加入合作社的村民务农打工两不误,成了告别传统经营方式的现代农民。

  正在育苗大棚前忙碌的宋丽君告诉记者,如今合作社的水稻育苗已经实现规模化、半机械化流水线作业。“前年,一场春冻损害了1万多盘秧苗,由于合作社采取措施统一应对,最终摊到每户头上的损失也就很少了。”现在合作社拥有社员105户,农机11台,两条育苗流水线,种植水稻近5000亩。通过规模经营节约成本,每亩水稻至少比散户增收100多元。“规模经营已经成为合作社的制胜法宝。”宋丽君如是说。

  坚守承诺,赢得村民信任

  自合作社成立至今,坚守承诺,用高品质服务赢得村民信任是宋丽君的一贯追求。宋丽君说:“只要是合作社承诺过的,保证兑现。”

  通常,合作社统一水稻种植品种,方便田间管理。一户李姓社员要求在自家稻田种植10亩“小粒香”,需单独育苗,仅清理育苗生产线就要花费40多分钟时间,可宋丽君二话没说达到该社员的满意。

  日常生产实践中,宋丽君始终坚守为社员提供最好的生产资料,多年来通过她联系购买的农用物资没有出现过一次假货现象。合作社不但为社员提供育苗、防虫、收割等优惠服务,有时即使是没有入社的村民遇到难题,宋丽君也出手救急,帮助困难群众渡过难关。

  在宋丽君“互助合作、以强带弱、以富帮贫”的思想指导下,晟粮种植专业合作社日渐强大。如今,个别不务正业的村民找到宋丽君,希望能帮他一把。宋丽君说:“合作社是村民合作经营的经济共同体,不是社会救济机构。那些因懒惰、赌博等陋习导致贫穷的,我们坚决不帮。”

  眼下,年逾花甲的宋丽君已经开始谋划合作社的未来发展。她将本家在城里打工的侄孙召回村,从技术操作到经营管理手把手进行“传、帮、带”,希望他尽快成长为合作社的新一代“掌门人”。

  沈阳日报、沈阳网记者吕良德/文并摄

截至上月沈阳市营商办解决企业诉求200件
  本报讯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董丽娜报道截止到Syd.Com.Cn
小区消防通道画上停车位 警方取缔
  沈阳市和平区集贤街38号刚刚引进新物业,Sy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