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日报]一个农村县区医院变成“小医大”的背后

02.03.2016  14:43

  分级诊疗,医联体,这两个略显专业的新名词,正在成为市民和村民口中的家常嗑儿。

  让技术跑而不是病人跑——这是组建医联体的初衷。区县基层医院与三甲医院联体,可快速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提升医疗效果。

  大医院干大医院的事儿,小医院有小医院的活儿——分级诊疗被认为是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好办法。

  沈北新区中心医院的变化让我们看到,医联体和分级诊疗已经落地了。

  什么时候生根呢?什么时候开花呢?

  我们关注,也期待。

  词条

  分级诊疗

  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将大中型医院承担的一般门诊、康复和护理等分流到基层医疗机构。

  医联体

  医疗联合体的简称,指一定地域内不同层级的公立医疗机构组合起来,实现医疗资源共享、医疗信息互联,从而达到医疗资源最大化利用和患者就诊的合理分流,实现分级诊疗的目的。

  引子

  43岁的乔玉平得了胆囊病,需要手术治疗。以往得去沈阳的大医院,现在,家门口的沈北新区中心医院就解决了。

  2月25日上午,病床上的乔玉平听医生给她算账:手术医疗费总计1.3万元,自费部分2000元。

  老沈阳人都知道,沈北新区就是过去的新城子,42万人口中,有17万是农民。虽然各类诊所大大小小有近百家,可关键时候真能“扛事儿”的医院几乎没有。

  记者调查发现,沈阳市医疗资源比较丰富,但省、市三甲大医院90%以上集中在中心城区。沈北新区中心医院,二级甲等,医护人员年龄老化、设备陈旧,做个简单手术都费劲。

  医生没有“金刚钻”,就不敢揽“瓷器活”,遇到稍微复杂一点的病患,没说的,转省城大医院。老百姓舟车劳顿不说,还搭着人力,耗着财力,无形中酿成了看病难看病贵。

  去年下半年起,因为有了医联体,这种状况开始变了。

  乔玉平的丈夫告诉记者,原先村里人就认医大,啥病都往医大跑。医大,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简称,辽宁人公认的最好医院之一。“现在,咱这医院也行!

  与沈阳四院联体 咱有了技术

  省城医生来坐诊 专家也能约来

  外转农合患者比例高达44.6%,未转走病人的均次住院费用达到6600元,药占比近60%——这是沈北新区中心医院的一张老账单。

  没人才,缺设备,技术“含金量”低,只能“以药养医”,患者不跑才怪。“眼瞅着一拨拨新农合患者外转,当医生的,伤自尊啊,有病不会治,不敢接,患者对医院没有信任感啊……”43岁的医务科长屈春宇向记者慨叹。

  真正的改变,是从医疗联合体确立开始的。

  去年6月,沈阳第四人民医院和沈北新区中心医院建立医联体后,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升,百姓的信任感上来了,门诊量的增加大大超出了预期。

  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副院长王绍龙,现在也是沈北新区中心医院的院长。沈阳四院与沈北“联姻”,王绍龙“”到了这里。

  王绍龙向记者介绍,这种医联体的组合让区级医院有了技术和专家支撑。

  2月29日上午,记者在沈北新区中心医院远程会诊中心看到,这里的大夫正与沈阳四院、沈阳市骨科医院、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进行网上数据传输。

  “这样的远程会诊,会根据患者情况随时开通,像四院眼科、七院皮肤科、骨科医院这些三甲医院的专家,随时都能与我们网上连线……”这些“一号难求”的专家,可以远程为患者诊病。

  王绍龙把现在的沈北新区中心医院定位为“漏斗”,他解释说,区级医院起着一种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上对大医院,接受专家教授的传帮带,向下辐射10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指导最基层的医生。

  “既能请进来,又能走出去……”这样的模式为分级诊疗奠定了基础。沈阳市卫生计生委医政处处长李斌告诉记者,沈阳市正在摸索一套独特模式,这种“医联体”可以快速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能力,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最终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它是架设在省、市属三级甲等医院与基层医院之间的桥梁。

  记者了解到,沈北新区中心医院是沈阳市的第二家“云医院”,这种现代网络新模式,不光能把省、市大医院专家“约来”,还能把北上广等大医院的全国著名专家“请到台前”,像北京协和医院、301医院、上海瑞金医院等,都能在网上实时和这里的医生、病患交流。难怪,许多患者把这里称作“小医大”。

  大医院的诊疗水平 小医院的收费标准

  药费住院费都降了 满意的人多了

  在沈北新区中心医院,两个新门诊大楼,区财政投了上亿元,装饰一新的门诊大厅、舒适整洁的病房让人想起了城市大医院。

  血液透析室增添了新设备,每天能透析患者48人,这个变化让兴隆台镇的农村患者王振奎尝到了便捷和实惠。

  58岁的王振奎患肾脏衰竭,家距区医院30多里路,每周必须做两次透析,每次透析4小时,个人仅掏50元,其余390元新农合报销费用由医院先行“垫付”。

  “实惠啊,价格能接受,省了报销环节的许多麻烦……”躺在病床上透析的王振奎对记者说。

  “透析设备由11台增加到24台,可满足辖区内150多名患者的透析需求,这些设备的安装调试、医务人员的操作培训等都是由沈阳四院的专家完成的。”透析室负责人宋丽说。

  儿科病床由11张增加到52张,仍“一床难求”。记者手里的调查数据显示,医院日门诊近700人次,内一科、内二科住院患者床位全部爆满,还得临时加床,尽管如此还是满足不了需求。

  王绍龙介绍说:“三甲大医院不但输入技术和人才,还把先进的管理制度植入基层医院,这样就带来了‘两降两升’,患者的住院费用下降,在小医院享受到了大医院专家级的治疗,均次住院费用下降了1000多元,药占比下降到40%左右; 医院通过优质服务,患者满意度上升,达到98%;医院和医生的收入也在上升,医务人员的工资平均涨了2000元。

  刚完成一台囊肿切除手术的屈春宇告诉记者,以前这样的手术不敢接,在沈阳四院肝胆外科专家孙巍老师的指导下,现在不仅可以独立完成,还能独立做膀胱镜下的检查和手术。

  记者注意到,这里的妇科大夫已能独立完成妇科附件囊肿等一系列手术,大大方便了农村妇女。

  内科主任刘颖向记者演示了手机“微信专家群”,记者看到,微信圈里,有沈阳四院的6位知名专家,沈北新区中心医院内科的32名医生也在群里。刘颖说,这个“专家微信群”很实用,有了疑难问题随时和专家电话沟通、视频,解决了不少突发的、棘手的医疗难题。

  李斌说,建医联体平台,就是要探索多种形式的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为分级诊疗做铺垫。

  分级诊疗 从慢性病开始

  国务院

  《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

  2017年,分级诊疗制度政策体系初步完善

  2020年,基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

  辽宁省

  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和精神疾病探索实施分级诊疗

  完善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医保差异化支付

  沈阳市

  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

  结核病等慢性传染病和精神疾病是分级诊疗的重点

  鞍山市

  糖尿病和高血压进行分级诊疗试点

  大医院专家下沉社区医院坐诊

  李斌介绍,去年沈阳市组建了9个医联体试点,大东区、和平区、沈河区、辽中县、沈北新区、浑南区为试点区县。今年还将组建9个,每个区县市至少有1个医联体,明年再建10个。

  时下,省人民医院、沈阳医学院附属二院、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省肿瘤医院、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沈阳军区总医院等20家三级医院成为沈阳市首批建立的28个医联体试点的核心医院。医联体内转诊将享受绿色通道,“小医院”也能有大医院的著名专家坐诊。到2017年末,实现首诊、康复、预约、慢病用药都在社区医院。

  记者从省卫生计生委了解到,目前,我省分级诊疗采取的方式有对口支援、委托经营管理、组建医疗联合体等。今年,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和精神疾病将探索实施分级诊疗。在推进过程中,全省将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医保差异化支付。

  沈阳市拟将市级、区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作为初诊医院,主要承担常见病、多发病一般诊疗、转诊等服务,而后逐步完善双向转诊。今年将逐步探索实施分级诊疗病种,重点做好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结核病等慢性传染病和精神疾病的分级诊疗。目前,沈阳市推出的城市三甲大医院与县、区小医院“结盟”,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是分级诊疗的一种形式,也是一种有效过渡。

  去年10月起,“首诊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这种分级诊疗制度在鞍山全面实施,9家三甲医院与2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了9个医疗联合体。分级诊疗初期,鞍山市选择糖尿病和高血压两种病为主进行试点,大医院专家下沉社区医院坐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