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典型发言摘登

20.10.2016  13:35

  10月18日,省文明委组织召开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旨在贯彻落实全国会议精神,结合我省实际,专题研究部署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上,本溪市、辽阳市,庄河市、宽甸满族自治县、建平县、盘山县,养士堡镇、红升乡等部分市、县(市)、乡镇介绍了以美丽乡村为主题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益经验。现将各地发言摘要予以刊发,为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借鉴。

   十年一剑 铸文明城乡 共建新农村

  □本溪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梅玉良

  近年来,本溪市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综合整治农村环境,大力弘扬先进文化,不断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文化生活、乡风民风逐渐美起来,文明程度显著提升。

  一、持之以恒抓“共建”,不断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从2005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做出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共建的决策部署。先后组织实施了三轮共建规划,制定了考核评比、项目化推进等系列长效工作机制。市财政每年拿出不少于300万元,用于城乡共建奖补资金,发挥“四两拨千斤”作用,撬动全社会每年2000余万元的投入,十余年累计投入2.2亿多元,有效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全市共有在本溪中省直单位、市县(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858家与288个行政村结对共建,形成了浓厚的共建氛围,产生了巨大的“虹吸效应”。

  二、从环境综合整治入手,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建设美丽乡村必须从改善农村环境抓起,我们本着先易后难、分步推进、逐步提升、打造精品的思路,将环境治理落实到美丽乡村建设的全过程。统一规划设计,清理违章建筑,修建路边景观、文化墙、栽花种树等。全市农村新增造林5万多公顷,新建秸秆气化站30处,每年保护森林植被4万公顷。打造精品特色村镇。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乡村旅游、沟域经济,建成省级特色旅游乡镇11个、旅游专业村45个。

  三、从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入手,全面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加强农村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推动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近年来,共投入资金2700多万元,创建农村特色文化基地172个,有17家文明单位与乡村学校少年宫结对共建。运用“培训下基层、辅导面对面”“结对子、种文化”等平台载体,加大对基层的文艺培训力度。先后建设了韩家“牡丹村”、田师傅“农民画家村”和同江峪、甬子峪“满族村寨”等一批特色文化村镇。

  四、从培育文明乡风民风入手,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

  深入持久开展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坚持百姓视角,精心设计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主题实践活动。坚持每年评选道德模范、每月选树身边好人等评选宣传活动。广泛开展“尚德奋进本溪人”“告别陋习、崇尚文明”“邻里守望”志愿服务等主题实践活动。目前已组建农村志愿服务队伍380余支,在册志愿者达万余人。把传承优良家风家训与“文明村镇”“文明家园”示范村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相结合,260多个村制定和完善了《村规民约》及自治章程。

   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牵动 全面加快庄河美丽乡村建设

  □庄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张春利

  近年来,庄河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安排部署,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牵动,着力突出乡村环境、民风、文化三个方面建设,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我们主要坚持了以下三点做法:

  一、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建设环境美丽乡村

  我们于2014年深入开展了“宜居乡村”建设活动,制定了工作实施方案。活动中,全市投入13.5亿元,植树2850万株;投资2.66亿元,完成路面硬化面积618万平方米,安装乡村路灯1.5万多盏,使全市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农民住房、饮水、出行等基本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2015年,着眼于庄河发展实际,庄河市委五届八次全会进一步提出“生态立市、港口兴市、产业强市、惠民富市”的四大战略,将保护生态环境、守护青山绿水作为庄河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去年以来,按照“生态立市”的战略要求,全市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工作,加大乡村环境整治力度。其中,投资2亿元加强农村垃圾收集体系建设,目前已完成招标采购项目1.3亿元,新上垃圾运输车辆212台,三轮保洁车辆769台,车载垃圾箱7286个,户用垃圾桶16万个,从根本上解决设施不完善的问题。

  二、开展“爱我家乡,建设庄河”主题教育活动,塑造良好乡风民风

  深入开展“爱我家乡,建设庄河”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了“最值得尊敬庄河人”评选活动,评选出10名“最值得尊敬庄河人”,并积极向上级推荐,先后有11人被评为“辽宁好人”,有1人荣登“中国好人榜”。同时,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诚信个体工商户”等评比活动,围绕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开展了“讲家风故事,做文明村民”等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引导树立健康向上的乡风民风。一方面,组织乡镇机关干部成立驻村工作队,全市800多名机关干部,坚持每队3至4人、每周在村级组织集中工作一天,加强基层党建,调解矛盾纠纷,以党风带民风;另一方面,进一步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作用,全市205个村和52个社区都制定了“村规民约”,改变了陈规陋习,倡导了文明行为。

  三、推进“民间文化工程”项目,培育乡村文化

  坚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确立了“惠及民众,做优品牌”的思路,全面整合资源,积极推进实施“庄河民间文化工程”项目。先后投资2.5亿元修建了141个乡镇、村、屯三级文化广场,建立农村文化大院58家,建立村屯农家书屋260多个;全市还结合地方特点,建立了庄河民间剪纸、绘画、大鼓书、皮影等艺术基地12个。“庄河之夏”文艺演出坚持30余年不间断,全市每年还组织开展“文化大篷车”“文化惠民演出季”等文化下乡活动数百场,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

   创新载体建美丽乡村 突出特色筑文明家园

  □建平县长 王文佳

  建平是红山文化发源地。近年来,我们突出美丽乡村建设主题,全力打造匠心独具、风格迥异的文明家园示范村,努力实现乡风民风美起来,人居环境美起来,文化生活美起来。

  一、精心谋划部署,建设美的家园

  结合实际,坚持科学规划,做到美丽乡村建设与村庄布局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有机衔接。确立围绕“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镇村组街(巷)户”同步推进,“绿美亮净舒”齐抓并举,达到美丽乡村建设标准。明确推进载体,以“五进五化”为主线,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建设生活垃圾处理场,设置村级垃圾收集点,成立村级保洁队伍,配备垃圾清运车辆。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重点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予以突破,全面进行村屯道路硬化、主街路亮化、村屯绿化、乡间美化建设。目前,全县硬化村屯路面1200多公里,安装路灯6200多盏,栽植树木500万株,栽植花草60万平方米,建农村饮水工程1227处,建成特色示范村35个、推进村150个。把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纳入县对乡镇重点目标岗位责任制考核之中,实现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五进五化”美丽乡村建设网络。

  二、致力文化引领,打造美的生活

  建平县自2012年以来,久久为功,努力打造智慧建平。在全县260个行政村,建设“大喇叭工程”,利用大喇叭播发农村政策信息、科技致富信息。加强文化广场和文化墙建设,根据各村特点,建设各具匠心、特色迥异的文化广场。目前,全县已建成文化广场265个,文化墙4万延长米,农家书屋245个,文化活动室289个。通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不断壮大科技志愿服务队、文化志愿服务队、卫生医疗志愿服务队等10余类1万多人参与的各类农村志愿服务队伍。全县每年举办乡村运动会、文化艺术节等达1000余场次。

  三、弘扬文明新风,提升美的内涵

  努力构建崇德向上、文明和谐的乡风民俗。扎实开展了“五好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公婆”“十星级文明户”“学雷锋先进个人”“建平好人”“道德模范”等一系列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广泛倡导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先后涌现出各类道德模范70人。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引领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开展“邻里守望”“邻里互助”志愿服务活动,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障人士,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传承德文化、和文化、传统文化。设立“乡贤榜”“好人榜”“善行义举榜”,倡导乡贤文化,引导文明新风。选树在当地有较高威望和影响的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成为乡贤典型,用他们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文明乡风。

   坚持统筹协调发展 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再上新台阶

  □沈阳市辽中区养士堡镇党委书记 方辉

  养士堡镇紧紧围绕“三个美起来”的目标,统筹现代农业、村容村貌、文明创建三方面协调发展,全面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抓现代农业发展,着力提高农民收入

  近年来,我镇积极引导和带领全镇党员干部群众发展果蔬反季节日光温室产业,不断增强作为沈阳市果蔬经济区核心区的竞争力和辐射力。打造以养前村、养后村为核心区,辐射夏堡子、王家岗、细河沿等村的万亩绿色蔬菜标准生产示范区;建设107省道和304省道沿线两侧现代旅游观光采摘带。建立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供、销一体化产业经营模式。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8家,家庭农场21家,在提高农民市场竞争力方面发挥着引领作用。目前,有3个村集休闲、观光、采摘为一体的休闲农业已初具规模,“两带”沿线果蔬采摘、垂钓园达到15个,实现了一年四季都有采摘和垂钓,每年观光旅游的游客达到7000多人次。到2015年末,全镇日光温室占地面积达到2133公顷,占全镇总耕地面积的70%,年产果蔬5.7万吨,年产值实现4.7亿元,有9500栋大棚,户均2栋,仅此一项全镇农民纯收入就达到了2万多元。

  二、抓村容村貌整治,着力提升农民人居环境

  大力实施村屯硬化、绿化、亮化、净化工程,农民生活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观。近年来,全镇累计投入2750万元用于村屯硬化、绿化、亮化,修建柏油路面135公里,砂石路70多公里,村屯巷道全部实现了硬化;栽植乔灌木300余万株,街道绿化率达到90%以上;安装路灯500盏,亮化街道32条。共筹措投入1500多万元,为各村修建自来水井泵房13处,使全镇5500户村民吃上了放心水,改造农户厕所500多个,农民享有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全镇共安放垃圾箱1500多个,有铲车14台、清运车30台,各村设立临时垃圾转运点20处,组建垃圾专业化清运队伍15支,实现定点排放、定时清运,建立起了户集、村收、镇运的垃圾治理模式。

  三、抓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着力提振农民精气神

  通过强化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搭建文体活动舞台,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现有农家书屋14个,藏书2万余册。建有村级文化广场14个,占地面积2.1万平方米,安装健身器材420余套件。搭建文体活动舞台,坚持“三贴近”原则,组织村民成立了锣鼓队、秧歌队、广场舞队等多个民间文体活动组织,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落细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好儿媳”“好婆婆”等评选活动,全镇共评选出“十星级文明户”200户,“身边好人”15名。持续开展“明礼德,树新风”道德讲堂活动,倡导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

   围绕“三个美起来”目标着力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辽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张东

  近年来,辽阳市高度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按照中央提出的“乡风民风美起来、人居环境美起来、文化生活美起来”目标要求,坚持高站位谋划、高标准引领、高水平建设,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一、以环境整治为重点,建设宜居家园,凸显人居环境美

  我们把农村环境面貌的改善作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和民生实事来抓。一是开展道路绿化,抓好农村生态建设。从2011年开始,累计投入资金达3亿多元,绿化面积4000多万平方米,全市村屯的进村道路两侧绿化率达到98%,有71%的村屯栽种了绿篱和特色的花草树木。二是开展庭院美化,抓好家庭环境建设。三是开展广场靓化,抓好农村文化建设。对全市70%以上自然村的文化广场进行升级改造,为农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提供便利。

  二、以民风建设为重点,弘扬核心价值观,凸显乡风民风美

  紧密结合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我们立足农村实际,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每年组织市、县两级讲师团、报告团深入各村镇开展核心价值观宣讲。辽阳有178支郭明义爱心团队,网上实名登记的志愿者有8万多人。坚持弘扬为本,让农民感悟核心价值观。从2014年开始,我们在全市建立起“善行义举榜”和“辽阳好人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载体上化虚为实,形成知行合一的有效抓手。两年多来,全市农村“两榜”建设中,上榜好人达1.5万多人,好事12万余件。在全市大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移风易俗等活动,持续治理有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良现象。

  三、以品质生活为重点,实施惠民工程,凸显文化生活美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是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是加大财政投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几年,先后投入2.4亿元,用于乡镇综合文化服务站,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农民书屋和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工程建设,初步改变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对薄弱且滞后的局面。二是组织团队帮建,助力文化资源向农村流动。要求每个帮扶单位都要为帮扶村建一个宣传文化活动室,添置一批文化器材,建立一支宣传文艺小分队。三是弘扬传统文化,培育农村文化带头人。全市农村长年坚持活动的文艺团体达到800多支,参与群众8万多人,有文艺骨干2500多人。

   思想引领 文化汇融 品牌推动 全面开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新局面

  □宽甸满族自治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 王悦

  近年来,宽甸满族自治县全面开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新局面,扎实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现将具体做法汇报如下:

  一、思想引领,不断改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新思路

  在先期确定的77个美丽乡村创建重点村中,以墙面、广场、道路两边、村委会等为阵地,制作大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梦娃”系列等为主要内容的公益广告,通过寓情于景、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宣传形式把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百姓生活,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之中,形成向上向善的正能量。目前,全县共建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宣传墙539延长米,围挡1530延长米,建立“善行义举榜”“好人榜”“乡贤榜”500余块。

  二、文化汇融,切实增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新活力

  重点打造青山沟满家寨的满族博物馆及《八旗山水谣》演艺、下露河三道河朝鲜族民俗庭院集聚区、青椅山赫甸城大遗址公园、宽甸历史陈列馆等11个文化产业项目,努力把宽甸特色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融合在一起,共同推进宽甸经济发展。

  举办了“观江景·赏桃花”旅游文化惠民活动。同时通过油菜花节、漂流节、枫叶节和冰雪节等节庆活动,让更多人“春看桃花观候鸟,夏来避暑玩漂流,秋赏枫叶摘鲜果,冬嬉冰雪泡温泉”。

  从强化农村文化阵地入手,不断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目前全县179个行政村文化活动广场实现了全覆盖。全县每年不定期举办各种广场舞大赛、送文化下乡、百姓春晚等活动,让群众无障碍、零门槛共享公共文化,增强人民幸福指数。

  三、品牌推动,全力打造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新格局

  以“中国十大最美乡村”河口村为牵动,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目前,全县旅游“农家乐”从原来的几百家,增加到1500家,形成了全域、全民、全年的大旅游氛围。

  确定“四美十有”创建标准。“四美”即生态文明自然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和谐美;“十有”即组织建设有活力、文化广场有创新、医疗服务有保障、基础建设有投入、集体经济有增长、村风民风有规范、精准扶贫有成效、精神文明有典型、文体活动有内涵、幸福指数有提升。

  城乡联动,彰显美丽乡村创建的影响力。2015年以来,全县投资3亿元,开展了“四场五化六整治”活动,修建农村公路250公里,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使农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另投入8700万元资金,完成了植树造林8000公顷,总植树2490万株;完成村屯绿化美化48个; 打造边境绿色景观大道38公里。

   打造文明家园示范带 谱写文明创建新篇章

  □盘山县委副书记 尹久辉

  盘山县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高村民文明素质、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为目的,有组织、有重点地推进陈家—高升—得胜—太平—胡家—甜水的“文明家园示范带”建设,辐射带动全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全面提高。

  一、推进镇村环境净化工程,实现镇容整洁环境美

  注重特色,建设镇区示范一条街。在镇区建设中,全县共投入5662万元,清理镇区垃圾7661吨,栽植绿化树木21.12万株,铺设维修镇区道路3.51公里,更换道路牙石1万米,铺设人行道板6.3万平方米,改造墙体立面184万平方米,治理广告牌匾83处,拆除镇区违章建筑120多处。

  突出重点,建设美丽乡村示范村。2016年,全县重点打造美丽村62个,其中市级美丽村37个,县级美丽村10个,镇级美丽村9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重点是实施道路提升、垃圾治理、边沟硬化、围墙(栏)建设、入户桥建设、污水治理、危房改造、路肩绿化、道路亮化等九大工程。截至目前,全县投入4.5亿元,修建村屯黑色路面736公里;全县投入1.07亿元,硬化边沟完成4.9万米,修建围墙(栏)5.7万米,改造村屯墙体立面24.4万平方米,修建入户桥2571座,共栽植树木152.1万株,平改坡完成914户,垃圾治理实现常态化运行。

  二、推进村民道德建设工程,实现道德高尚心灵美

  凝魂聚力,推广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陆续建成一批“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主题公园、主题广场、主题村屯、主题街路。全县文明村“图说我们的价值观”宣传墙已达5万延长米,基本做到了满视野、全覆盖,成为农村一道亮丽景观带。

  固本强基,开展美德培育活动。深化文明家庭创建,倡导家庭文明新风。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培育文明校风。积极培育新乡贤文化,发挥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新乡贤的引领作用,大力弘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高尚品德。

  典型示范,传播崇德向善正能量。通过举办道德讲堂、设立“善行义举榜”“好人榜”和组织典型事迹文艺演出等方式,宣扬“身边好人”,讲述“盘山故事”。

  三、推进文化惠民建设工程,实现文化丰富生活美

  以文育人,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全县117家农家书屋书柜、桌椅等配套设施齐全,全天候对农民开放。全县文明村建成了一批1200平方米以上,有文体器材、有音响设备、有照明设施、有宣传栏、有硬化地面的标准化文化广场。

  以文砺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组织业务人员到各镇进行专场广场舞指导培训; 组织文化志愿者到各镇集贸市场举办“我们的中国梦”,送福字、写春联、志愿者服务活动;组织全县书画爱好者创作交流,书画骨干现场书写,切磋技艺。

   建美丽乡村 筑文明家园

  □新宾满族自治县红升乡乡长 赵维海

  新宾满族自治县红升乡地处抚顺东部山区,近年来,红升乡党委、政府始终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同步发展,全乡省、市、县文明村创建率达100%。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实施环境工程,建设美丽乡村

  提升乡村面貌,改善人居环境。2012年,全乡7个村的党员干部全部行动起来,带动1000多名群众参与环境整治攻坚战。这场攻坚战持续近两年时间,乡党委通过各方筹集资金,累计投入近5000万元,全乡7个行政村全部完成标准化建设,清理垃圾河32公里,各村屯的巷道全部实现了硬化、绿化、亮化、美化。乡党委依托山区特色,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实施退耕还草还湿,土地流转集中经营,建设了辽东山区最大的短梗五加生态产业园。

  二、实施素质工程,培养新型农民

  只有把老百姓的内在素质提升上来,致富能力提高上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才能保护好、巩固好。近年来,我们将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培训纳入重点工程来抓,通过内请乡土人才现场指导、外聘专家授课,将农民培训课堂延伸至村屯,形成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氛围,涌现出种植养殖、电子商务、农村经纪人等致富能手500多人。今年,我们又以县委提出的全面实施农村垃圾减量为契机,帮助群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集中派出机关干部利用早晚时间深入农户家中,向群众发放“垃圾减量倡议书”,做农户的思想工作,使“餐厨垃圾不出户,生活垃圾不出村”成为大多数群众的良好习惯,老百姓的文明素质、环境意识有了明显的提升。

  三、实施立德工程,引领文明风尚

  开展“树德明礼”主题实践活动。在7个村党支部选调250名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基层党员,开展“党员服务群众先锋路”活动,做到村屯的每条街巷都有一名党员负责环境卫生监管、道德文明监督、政策宣传引导、社情民意收集、邻里纠纷调处等工作。以“幸福红升、与爱同行”为主题,在全乡组建了10支志愿者服务队伍,围绕“三关爱”志愿服务内容,每月开展一次志愿服务活动,在全乡形成了“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的社会共识。

  四、实施文化工程,丰富群众生活

  在乡村两级成立了文艺辅导员、道德文明监督员等6支队伍。先后建设文化广场22处,总面积2万平方米,标准化篮球场1座;每个村都建有农家书屋、好人榜、文化墙以及大型宣传牌专门阵地,此外,乡党委还保证每年不少于5万元经费用于文化工作,仅2015年就投入资金近10万元,用于开展乡村广场舞比赛、文艺骨干培训、各项典型表彰等。乡村两级紧紧抓住妇女广场舞这支队伍,全力为她们创造活动空间,让她们成为美丽乡村建设宣传员,努力把群众的注意力、关注点吸引到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中来,在活动中着力培育团结和睦、守望相助、相互关爱的新型邻里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