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孩子一个都不能少!”

28.07.2017  07:13

  1992年,刚参加工作的慕善新被分配到皇姑区向工街小学任教,一干就是20多年。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使他对来自农民工家庭的孩子有着更多的了解,与他们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常说:“学生是我无法割舍的牵挂,特别是这些农民工孩子,一个都不能少!”

  如何成为一名让学生们喜欢,又能真正帮助学生的好老师?慕善新一直在思索着、校正着自己的行为。他曾经接管过一个班。在一次科任课上,62名学生不停地说话、打闹、吃零食。他知道后,气得举起了教鞭,重重地在自己的手心上连打了62下。不少学生哭了,说:“老师,我们错了。”慕善新则对学生说:“是我没教育好你们,老师该受罚……”这个班后来成为了区、市德育示范班。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慕善新觉得有些不妥:“现在想,这样的教育方式有些过激……”

  当班主任的这些年,慕善新一直坚持家访,凡是他教过学生的家,他都走到了。有人为他算了一笔账,20多年来,他家访走过的道路里程足有3000多公里。

  他曾偷偷帮一个学生承担郊游费用却不说明,只为了保护一个“留守儿童”稚嫩的自尊心——他的家境并不富裕,但这些年他花在学生身上的钱至少有30000多元。他曾陪着班里学生的爸爸、爷爷伤感痛哭,只为帮助一个因父母离异而迷茫失措的女孩重新找回自我。后来这名女孩在毕业考试作文中饱含深情地写道:“原来,我的世界一片荒芜。感谢老师,让我感受到了春天的温暖。”

  “孩子们需要我,和他们在一起我心安!”慕善新多次婉拒校内提职和名校调用。他公开了自己的手机号码,学生、家长不论遇到什么问题都可以随时拨打他的“热线电话”。2014年,他提议建立“向工·慕善新心灵工坊”,为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生活帮扶。如今,“心灵工坊”的覆盖面已由班级扩大到全校,24名年轻教师成了孩子们的心灵导师。沈阳日报、沈报融媒记者吕良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