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速慢行,寻回渐淡文化味

27.04.2016  11:56
    南锣鼓巷限流了?并不意外。去年此时似乎早有预兆。

2015年5月,因为商业气息浓郁,什刹海、南锣鼓巷落选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与南锣鼓巷齐名的皇城保护区、东四三条至八条、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则纷纷入选。据北京市人大城建环保委相关负责人透露,南锣鼓巷之所以未入选,在于“商业味儿太浓”。

与落选相悖的,却是南锣鼓巷的久负盛名。曾经,要问北京人气最旺的胡同在哪里,很多人会不约而同地想到南锣鼓巷。那时,无论白天或者黑夜,晴天或者雨季,老巷子里总是行走着络绎不绝的游客。南锣鼓巷与元大都同期建成,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位列首批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是胡同系统保留最完整的传统居民区,也是我国唯一完整保存着元代胡同院落肌理,规模最大、品级最高,资源最丰富的棋盘式传统民居区。古色古香的四合院,洋溢着浓郁的京味儿,保留着历史的痕迹。正因这份独特的历史底蕴,美国《时代》杂志把“亚洲风情体验地”必去的25处留了一席给古巷。

古老建筑与现代化商业的结合使全球游客慕名而来,体验令人向往的“北京迷失”。伴随人群的涌入,新的烦恼接踵而至。商业气息太重、环境污染、文化核心缺失、噪声扰民,南锣鼓巷不堪重负。2015年的落选,值得南锣鼓巷为之反思。

亡羊补牢,也许不晚。近日南锣鼓巷因客流量严重超出景区承载能力,主动取消3A级景区资质,正式暂停接待旅游团队,迈入“散客时代”。在绝大多数景区倾力申请加A之际,南锣鼓巷主动去A,是痛定思痛之举。长久以来,过多的负荷让老巷子不堪重负,游客也难有良好体验,不免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限流并主动取消3A级景区资质,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管理者充分自省的决心、主动保护的意识。限流不是目的,而是保护的手段之一。作为有740多年历史的北京最古老街区之一,南锣鼓巷的魂是历史和文化。既然如此,理应驱散南锣鼓巷的过度商业化气息,恢复其文化气质,管理者此举值得五星好评。

回归南锣鼓巷的文化核心,自然要先找准历史的准绳。这些年不少到过南锣鼓巷的游客普遍感受是,只见商业不见文化,只见利益不见品位。古巷的老住户称,“南锣刚兴起的时候,街上都是创意文化商铺,而且京味儿十足。这两年游客越来越多,各种商铺蜂拥进驻,东西不仅贵,还庸俗,南锣的味道跑偏了”。

南锣鼓巷历史厚重,可看、可开发的元素比比皆是。比如其中有一块水准点石碑,不仅是北京的水准点,也是测量北京地区海拔高度的基准点。这块石碑是1914年~1916年民国期间的产物,当时京都市政所测绘用石碑80余块,精确度达到1%。目前北京仅存的这种石碑不超过3块。相信很多游人都与它擦肩而过,却不识庐山真面目。

小到一块石碑,大到一个老宅子,南锣鼓巷如蜈蚣似分布的每条胡同都有自己的故事,传奇般的经历以及趣闻掌故,好像一座座民俗风情的博物馆,烙下了人们各种社会生活的印记。在历史文化的挖掘过程中,对名人故居的保护性开发也是一种方式。茅盾先生的故居存有两处,一处在乌镇,一处在南锣鼓巷圆恩寺胡同13号。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的确需要开辟一方净土,静下心来慢慢规划。

北京胡同众多,如何打造一个凤凰涅槃的南锣鼓巷,留待管理者深思。希望能让南锣鼓巷自内而外散发文化的韵味,否则即便人流少了,却仍像暴发户似的,又有何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