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锡印马具 独具创新的古老绝技

24.06.2016  14:55

  刘锡印出生于1953年,自幼师从祖父和父亲学习马具制作,多年来制作出了许多精美的马具制品。他所制作的马具以牛皮为主要材料,马鞭和马鞍制作工艺精美、耐用。尤为特别的是,他独具创新,改两股拧制为4股编制,还有6股、8股和10股编制,增添了马具的使用价值和艺术价值。

  刘锡印制作的马鞭适用于各种场合,其中有骑马使用的短腕扣手鞭子,也有赶马车使用的长竹竿鞭子,还有武术表演使用鞭子。在装饰性马具方面,刘锡印保留了传统皮质马具的所有工艺及造型,传统工艺中对于皮的制作工艺相当讲究,要经过十几道工序,刘锡印将其融会贯通,在马具制作方面把美观和实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实用马具的制作中,尽量选择耐用、价格低廉的材料,使之能够让有实际农业耕种需要的人可以接受。

  通过多年的实践总结,他掌握了一套完整的熟皮子绝技,经其熟制的皮子柔软适度、韧性强,并始终沿袭传统方式进行制作。经过多年练习,他练就了一手硝制皮毛和编制马具的绝活,远近闻名,以致在本溪、抚顺等地均有许多人来“老刘皮铺”慕名参观。

  满族是女真人的后裔,早期生活以狩猎为主,在长期与生禽猛兽的搏斗中形成了剽悍的习性,崇尚骑射,有“马背上的民族”之称。对于一个马上得天下的民族来说,与马相关的事业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在沈阳市的浑南区便有这么一位满族后人,保留着世代相传的马具制作手艺,他就是刘锡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交通工具的发达,使用传统畜力马具的人越来越少,所以制作穿套马具的人正在消逝的边缘上,浑南区政府采取有力的措施保护这一传统文化,使其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

  在2007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刘锡印的原始手工制作马具技艺,被列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于2015年6月被选为沈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钉马鞍

  沈阳日报、沈阳网记者

  傅凇岩/文张文魁/摄

截至上月沈阳市营商办解决企业诉求200件
  本报讯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董丽娜报道截止到Syd.Com.Cn
小区消防通道画上停车位 警方取缔
  沈阳市和平区集贤街38号刚刚引进新物业,Sy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