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后农民创业先锋张敬红:选良种用良法种“良心稻”

13.07.2015  13:06

张敬红(右二)正在稻田里,与种植户一起查看水稻的长势情况。沈阳日报、沈阳网记者 李春山摄

“自2008年回到沈北新区锡伯族镇兴隆台村创业,成立了沈阳市锡伯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和沈阳锡伯有机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现在,公司每年销售绿色、有机大米2240吨,水稻河蟹5万多公斤,‘双孢菇’2万多公斤,年收入600多万元。”说起创业来,张敬红信心满满。

1967年出生的张敬红是沈阳市锡伯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当过3年兵,在沈阳打过7年工,干过13年个体客运……

创业从普通的打工生涯开始

1987年退伍那年,张敬红没有直接回村,而是揣着几十元钱,来到沈阳南站货场,开始了打工生涯。每天卸货、搬运、装货,全凭力气挣钱。尽管很苦、很累,但每天4元的收入,让他非常充实。

1995年春,张敬红拿着打工攒下的4万多元钱,又借了2万元,买了一辆二手客车,跑起了从市府广场到石佛寺乡的客运线。虽然,搞客运很辛苦,付出的也很多,但也有了很好的回报!到2008年初,他已经有5台客车,跑4条线路,包括沈阳到法库、沈阳南到新城子等线路。

二次回乡创业种“良心稻”

张敬红虽然富了,但村里老乡们的生活没有多大的变化:还是种水稻,产量在增加,收入却不见涨,生活还是那么紧紧巴巴的。他心里总觉得不是个嗞味!于是,2008年春,他怀着“做有良心的农民,种有良心的水稻”的愿望,毅然决然地卖掉了5台车,带上所有的钱,回到村里成立了沈阳锡伯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创业。

当年,他承包了2700亩水田。为了让水稻卖出好价钱,他聘请了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专家陈温福院士做技术指导,按照“品种调优、生产绿色”的发展思路,从育苗到插秧,从插秧到管理,进行了全程改造。他和20个工人一起学习,一起操作。工人每天5点下地,他就4点钟到田里;工人每天晚8点收工,他晚10点才回家。为了更好地掌握生产技术,搞好生产,他干脆吃、住在地里整整1个月。现在,全镇绿色、有机水稻已达3万多亩,占水稻种植的80%多;大米的价格也由过去的每斤2块多钱上升到4块多钱,每年增收达450多万元,有500多户从中受益;合作社入股农户也由不到100户,增加到了220户,有机水稻每年利润达到了500万元。

用6万元资金养殖沈北稻田蟹

  种植有机水稻成功后,他就想到了稻田养殖大闸蟹。盘锦地区稻田养殖大闸蟹在省内有名气。他想,盘锦能做到,他们兴隆台村为什么不能做呢?于是,2009年初,他去了盘锦,专门考察了稻田养河蟹项目。回来后,用6万元资金,聘请了4位师傅,到他们村技术指导,整整干了4个月。河蟹苗在每年6月下旬投放,一直到8月份,这段时间防止蟹苗逃跑非常关键,要仔细查看防止河蟹逃跑的纱布、塑料布围网是否有漏洞。这样,他每天要围着1000亩地至少走6圈,一圈3000多米,一次就需要40多分钟。虽然非常辛苦,也非常累!但看到每年有数十万的增收,他的心里就非常乐!现在村里有30多户农户开始了稻田养蟹,面积达到500亩左右,每年他都高价收购。他现在正在申请注册“锡伯贡大闸蟹”商标,要让它成为品牌,成为他们农民增收致富的新的摇钱树!

  2011年初,经过考察学习,他投资200万元,建立了“双孢菇”栽培基地,带领乡亲种植“双孢菇”。4年来,“双孢菇”项目取得了非常好的效益。张敬红告诉记者,返乡创业的历程,使他深深地感到,在家乡创业,可以大有作为!

  沈阳日报、沈阳网记者  李莉、高志广

截至上月沈阳市营商办解决企业诉求200件
  本报讯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董丽娜报道截止到Syd.Com.Cn
小区消防通道画上停车位 警方取缔
  沈阳市和平区集贤街38号刚刚引进新物业,Sy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