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市双塔区妇联多举措为妇女儿童生存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04.12.2015  17:39
  

      多年来,双塔区妇联积极推进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的落实,大力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紧紧围绕全区工作大局,统筹发展、依法维权,夯实基础、优化环境,解放思想、共建和谐,为妇女儿童生存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促进妇女经济发展

  “双学双比”结硕果。围绕“项目进家”活动,新增致富项目户数4100户。围绕“科技进家”提质扩面要求,培训农村妇女2750人。围绕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争创“巾帼示范村”活动,巾帼科技咨询站、女农民技术协会、三八绿色工程基地、巾帼科技培训示范基地相继建立,培养树立了李朝兰等一大批妇女致富带头人。

  “巾帼建功”展业绩。加大对下岗失业妇女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力度,实名制培训妇女1480人,劳动力转移1200人,培养树立巾帼创业带头人30人,有900多名城乡妇女实现就业再就业。积极开展“巾帼文明示范岗”创建活动,涌现出一大批女劳动模范等杰出女性人物。五年来区妇联申请省妇联巾帼再就业循环金20万元,为辖区妇女创业提供资金扶持。2014年又开始启动妇女小额担保贷款项目,在朝阳邮储银行为我区150名城乡妇女争取小额担保贷款1000余万元。

  (二)倡导社会和谐风采

  和谐氛围全面提升。“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已纳入区党校教学课程,使性别意识逐步进入决策层。积极组建巾帼家庭志愿者队伍5000多名,涌现出苏玉霜等代表性的志愿者典型,成功举办了“巾帼家庭志愿者先进事迹报告会”。2014年主办朝阳市首届传统文化公益论坛,35000多名群众踊跃参与。通过新闻媒体宣传320余篇次,省妇联网站宣传信息100余篇。

  贴近群众便民服务。前进街道商行社区以服务群众、服务妇女、服务基层为目标,率先提出打造“十分钟服务圈”的服务理念,居民走出家门,步行最多10分钟就能享受医疗、健身、理财、家政等多方面的优质服务。社区为方便居民,专门印制了一张“社区连心卡”,在家只要打个电话,就有人帮你解决。社区为了满足居民多层次需求,推出了法律援助、计生服务、心理咨询等10余项公益服务活动。现如今“十分钟服务圈”已经在全市铺开,得到了领导和群众的普遍认可。

  走进妇女共促和谐。区妇联开展了“百名妇联干部走进妇女共促和谐”活动,由区妇联干部带头,乡(镇)街、社区(村)妇联主席全员参加,采取实名制办法,重点联系贫困单亲母亲、生活困难家庭妇女和部分城市下岗、失业妇女,开展一对一帮扶。举办了“百名妇联干部走进妇女共促和谐”主题活动培训班,对全区120余名妇联干部进行了培训,使她们懂得了切实履行“联系妇女、宣传妇女、代表妇女、服务妇女”的职责。

  组织建设全面加强。全面加强妇联干部队伍建设,积极与民政局、街道党委协调沟通,保证社区(村)换届选举中妇联组织的健全率,现乡(镇)街、社区(村)妇联组织健全率达100%,妇委会组织23个。加强妇女干部培训工作,妇联每年都举办业务知识、法律教育、通讯员培训班。协助区委组织部门和区人大、政协做好女干部、女代表、女委员的培养选拔工作,妇女参政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

  (三)依法维护妇儿权益

  加大普法宣传,发放法律宣传资料1万多份,开展法律咨询530多人次。区妇联充分发挥维权职能,五年来接待妇女来访200多件。开展“平安家庭”创建工作,在全市率先建起了15个省级妇女儿童维权示范站。2011年开始在全区探索推行了妇女信访代理模式,采用主导代理、协作代理、疏导代理三种代理模式,极大地解决了妇女群众不会访、无序访和走弯路的问题。五年来,通过三种代理方式已成功代理案件203件,阻止越级上访85件。建立留守流动儿童之家4个,建立省级“妇女儿童之家”2个,市级2个。走访慰问儿童100多个,“五老”与特困儿童结对638对。

  区妇联加强留守儿童管理工作,做好留守儿童动态统计、监护责任告知和安全教育工作。完善村规民约修订工作,突出“促进男女平等”、“关爱留守儿童”的条款。华夏心理学校教师对各乡镇留守儿童进行团体心理培训,通过团体内人际交往互动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同时,聘请区人大法制工作者为留守儿童讲解《未成年人如何预防性侵》等专题讲座。

  (四)加强妇儿救助保障

  区妇联加大对妇女儿童的救助保障力度,对于符合条件的城乡特困妇女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使用、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子女就学援助方面优先安排。落实省、市政府“援建单亲母亲安居工程项目”,五年来为特困母亲补助建(修)房款共计46.8万元,其中建房20户,修房24户。开展援助单亲贫困母亲妇科特种大病保险项目,为1202名妇女投保24040元,填补了我区农村妇女没有妇科癌症大病保障的空白。开展“两癌”患病农村贫困妇女救助活动,开展妇女两癌筛查,并为11名患病妇女发放救助金10.5万元。开展“单亲贫困子女助学”项目,先后为34名大学生发放每人发放1000元助学款。为两名家庭困难的大学生解决了学费和学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