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载“创新接力赛”引领富农路

02.04.2015  11:39

从平地背阴种植到林下大规模发展,再到平地暴晒种植,桓仁镇大甸子村的木耳种植产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改变而不断发生着变化。唯一不变的是,一场持续十年之久的食用菌产业“创新接力赛”一直在引领大甸子农民在致富路上阔步前行。
      十年前,大甸子村倪淑芬家里种植的木耳被大雨打烂后,被丢在了前山的落叶松林里。不料一个月后,没人照看的木耳竟在林下长得十分黑亮、茁壮,质量、口感都远胜于平地生长的木耳。于是,大甸子村开始大面积发展林下木耳。一个个菌袋被整齐地排列在了一片片树林里,为40余户村民带来了每年户均8万元的年收益。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林下木耳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往往是第一年在这里长得很好的木耳,到了第二、第三年就减产很多,质量也大不如前。原来,林下种植的木耳因为菌袋被放在厚厚的松针上,就像垫上了一层整洁的菌床,把菌种与土地隔离开来,隔绝了其他有害菌群的侵害。但随着林地的反复利用,风吹雨打的浸染渗透,再次滋生繁衍了许多不利细菌,破坏了天然菌床的整洁,于是木耳减产,口感也差了许多。
        面对这一现状,起先村民只好“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今年在这块林地种,明年就换个地方,让林地“休养生息”。而一个轮回往往需要3、4年时间,不仅浪费人力、财力,也没有更多林地可供轮回。这可让村民犯了难。那么,可否人工做一个整洁的可以“永续利用”的菌床呢?在村民的不断实验下,平地暴晒木耳应运而生。
      该村九组的郭庆发一家有着14年的木耳种植历史,是第一批种植林下木耳的人家。2014年,郭庆发再次成了全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面对林地紧张,他把自家门前的1亩地变成了木耳基地,铺上地膜隔绝细菌,又安上自动喷灌设施,加上菌种、菌袋的成本,一共投入了4万元。在他的精心培育下,木耳一天天长大,口感、色泽、外观等与林下木耳十分相近。这证明,平地暴晒木耳这一创新理念十分成功。一年下来,郭家这一亩地产干木耳1500余公斤。
      在制木耳菌袋时,往往会因各种原因淘汰下一批“残次品”。往常这些残次品只能晾干后当柴禾烧掉。可因制作菌袋的技术要求较高,残次品数量总是很可观,烧掉真让人心疼。经过一番研究实践,还真让村民琢磨出了变废为宝的好法子。从2009年开始,四组的刘喜军用废置的木耳菌袋种植冬蘑就取得了不错的效益。因为冬蘑培育方法较木耳简单,对生长条件要求也相对宽松,6月,刘喜军和几个亲属利用旧菌袋在河边柳树林里种植冬蘑,10月左右,新鲜的冬蘑就走进了桓仁的大小市场,用旧菌袋生出的冬蘑无论肉质还是口感都有保证,即使每公斤20元的价格,还是受到市民的欢迎。刘家去年种了4000袋冬蘑,占了半亩林地,虽然地少、投入也少,但还是给家里增添了万余元的收入。
      除此之外,其他村民也都充分利用自己十几年的木耳种植经验,发展各类食用菌,如今村里冬蘑、香菇、猴头菇等均有种植。村两委每年也会组织村民进行食用菌技术培训,并带领种植户外出参观学习,还邀请县农技部门技术人员走进农户指导,村民的技术日臻成熟,食用菌也真正成了村民致富的主流产业。2014年,大甸子村凭借食用菌产业创下了600万元的净利润。
      新的一年,大甸子村的食用菌产业也会像那袅袅升起的水蒸气一样,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