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博物馆:八大亮点展现“和合中国”

28.10.2022  13:00

2022年10月8日,“和合中国”展览在辽宁省博物馆开展。展览是辽博史上规模最大的特展,以精品文物阐释“和合”文化,解读“和合”思想,向世界展现了有国宝、有历史、有文化的辽宁形象。

展览综合运用彩陶、青铜器、瓷器、丝绣、书法、绘画、古籍、碑刻拓片等各类文物,以各自的时代和文化背景来分别阐释主题,标示指向。借助一件件传世重器、一幅幅精品书绘、一部部缥缃翰墨,在宏观历史脉络中,通过文物之美解读和合文化,以丰富的图片文字链接、数字化场景营造、展厅氛围渲染、网红打卡地设计、互动体验等多样化、高科技的展陈手段为依托,体现了“和合”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及蕴含的中国智慧,讲出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并观照当下,揭示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契合于人类文明共通内核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理念,突显了“和合”思想对现在及未来的借鉴和启迪。

和合”文化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天下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此次展览共有八个亮点,完美诠释了“和合中国”:

第一,对各类文物资源进行融合,以主题文物展的形式解读“和合”文化。展览计划展出“和合”文化有关文物、古籍402组件(436单件),其中一级文物88件/组,在我省首次展出的文物197件/组,外借文物121件/组(177单件)。是在“和合”文化主题下,各类有关文物的首次聚集展出。同时对文物资源进行融合解读,一是通过甲骨、青铜器、瓷器、丝绣等工艺品,体现古代中国与“和合”有关的物质文化创造;二是选取与“和合”文化有密切关系的墨迹、古籍,丰富展览内涵;三是选取体现人与自然生态文明、人与社会家国情怀、人与世界交流互鉴的文物;四是选取反映“和合”文化发展及其当代影响的其它文物。

第二,突显“和合”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的重要意义。人与自然和谐相融、“天人合一”的和谐生态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主基调,这种“和谐”“和合”思想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为世人展示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存的全新价值取向,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文明。

第三,通过主题文物反映中国古代以和合为美的文化与社会生活。展览通过青铜器、瓷器、丝绣、书法、绘画、古籍、碑刻拓片等各类文物,结合丰富的链接引申,充分运用数字影像技术,以各自的时代和文化背景来分别阐释主题,让观者近距离了解“和合”文化与文学、书法、绘画等的关联,体会“和合”文化的丰富内涵。

第四,与古为新,突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天下观。中华文明作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一种未曾中断的古老文明,文化体系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华夏先民对世界与自然的认知、对文明与制度的发展、对礼仪之邦血脉的延续,都体现了人对自然的认知与升华。“和合”精神蕴含了中华民族天下大同的思想,人类世界因“”而存在,因“”而发展,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一体性,在文化认知层面就是主张交流互鉴、和衷共济。

第五,部分重点文物分期展出,看展有新意。展览中,为了让观众欣赏到更多的精美文物,部分重点展品以分期展出的形式出现。比如《清徐扬姑苏繁华图卷》与《明仇英清明上河图》,《北宋宋徽宗草书千字文卷》与《唐欧阳询千字文卷》,宋缂丝朱克柔牡丹图与宋缂丝朱克柔山茶蛱蝶图等,每次观展,都有新体验。

第六,专业设计,努力打造舒适愉悦的数字体验。为了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向观众呈现中国“和合”文化的历史信息,生动展现文物中的历史知识,根据本次展览主题,采用了视频、投影等多元、AR立体眼镜展览等数字化手段,融合实体与虚拟环境,拓展文物展示空间,努力创新“和合中国”的展览方式,更好地提升观众的参观体验。此外,为了满足多方面人群的参观需要,还将在线上开设VR虚拟展览,形成多元、多种方式的参观体验。

第七,展览期间辽博将举办夜场活动。省文化中心整合所属艺术院团资源,推出《又见辽博——“和合中国”主题晚会》。让广大观众体验沉浸式观展模式,感受博物馆的夜间魅力。

第八,为观众提供多元的服务。在展览举办的同时将出版精美的展览图录,作为《和合中国》展览在纸上的重现和传播延伸,让读者在色彩缤纷的愉悦中,增强对“和合”文化的历史信息、文化内涵的理解,更好地体会展览主题。

此外,为配合展览辽博将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教育活动。拟邀请历史学家、文化学者、考古与文物学家、博物馆学者等举办学术论坛,深入挖掘“和合”思想的深刻内涵,以及对当下的现实意义。展览期间,还将安排多场学术讲座和针对青少年开展的教育活动,并举办学术研讨会。

近年来,辽博打造了一系列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博展览,为广大观众展示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强支撑。

(中国日报辽宁记者站)

【责任编辑:蔡东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