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尔尼诺致天气任性 沈阳启动“蒸锅模式”

10.07.2015  17:14

  “小暑过,一日热三分”“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接大暑、热得无处躲”……进入小暑后,沈阳的气温开始应景地升了起来。今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引起广泛关注,中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多国气象机构都确认厄尔尼诺已经形成,并且“几乎肯定”会持续贯穿北半球整个夏天,甚至有观点认为,将出现“史上最强”厄尔尼诺现象。

   今年的厄尔尼诺到底有多强?

  “厄尔尼诺充电振子理论”是当今国际上广泛认可的厄尔尼诺机制之一,通常的强度定义是,升温0.5至0.9摄氏度为弱;升温1到1.4摄氏度为中等;升温1.5到2.4摄氏度为强;升温2.5摄氏度以上为超强。到今年年底前升温应该会超过1.5摄氏度,一个“比较强”的厄尔尼诺是很有可能的,但要达到历史最高纪录(1997年至1998年)的厄尔尼诺,可能性比较小,最终会是什么样的强度还需要一两个月时间的观测才能判断。中国气象局权威人士称,今年厄尔尼诺事件已经出现并且海温偏高已持续很长时间,最近数月温度上升明显,这样的情况在过去少有,不过,此次厄尔尼诺强度却远不能跟1997年至1998年出现的厄尔尼诺相比。

   沈阳任性天气:六月多雨七月热

  进入6月份,全球范围的强厄尔尼诺事件对辽宁省天气气候的影响已经逐渐显现,特别是受6月1日至2日、4日至6日、10日至11日、17日至19日、26日至27日、28日至30日6次东北冷涡天气过程频繁影响,全省暴雨、短时强降水、雷电、冰雹、雷雨大风等局地性、突发性灾害天气呈多发频发趋势。6月1日至30日,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心共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号154个,较2014年历史同期(129个)偏多19%,其中暴雨预警信号43个,雷电预警信号71个,冰雹预警信号16个,雷雨大风预警信号2个,大风预警信号15个,大雾预警信号7个;共发布气象灾害风险预警28个,其中地质灾害气象风险Ⅲ级预警27个,高速公路大雾Ⅳ级预警1个。同时,6月全省平均降水量为105毫米,比常年(90.8毫米)偏多约两成。预计7月全省降水量将比常年偏少一至两成。未来7天,全省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偏少五至九成。自东北冷涡撤离后,辽宁被稳定的暖高压脊控制,出现了持续晴朗少云的天气,加之同时吹来暖热的偏南风,种种气象条件因素综合起来,沈阳和辽宁大部分地区的气温日益升高。

   厄尔尼诺成任性天气主因

  已有研究揭示,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表面温度平均升高1℃,就会使海水上空的大气温度升高6℃,造成大气环流异常。厄尔尼诺现象与全球气候有密切联系,它往往会引起全球多个地区天气异常,其中一些地区暴雨频繁、洪涝成灾,另一些地区则高温少雨、干旱严重。平均来看,厄尔尼诺3到5年就要来一次,一般每次持续12个月左右,但也有持续时间长达18个月的情况。厄尔尼诺通常都会跨越两个年份,比如上一次厄尔尼诺出现在2009至2010年。

  中国国家气候中心认为,本次厄尔尼诺事件发端于2014年5月,到2014年10月正式“成型”,其强度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今年5月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表层(即洋面以下)暖水不断增强,次表层暖水强度也在不断增强,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增温更加显著;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已经比常年同期偏高1.3摄氏度,是本次厄尔尼诺现象形成以来最高值。世界气象组织今年3月发布关于厄尔尼诺现象的一份简报称,太平洋赤道海域水温异常已持续5个多月,大多数气象模型预测,今年中期将出现厄尔尼诺现象。

   今年的厄尔尼诺有什么不一样?

  通常,厄尔尼诺事件只会持续6至8个月,但是今年的厄尔尼诺持续期可能会增加到两年或者更长

  如果像预测所说的,今年的厄尔尼诺持续变强的话,2015年将很可能是有气候记录以来最炎热的一年

  厄尔尼诺会把海洋中巨大的热量转移到大气中,可以想到的是,今年的厄尔尼诺若与已经在逐渐升温的全球海洋结合,将可能会让全球变暖的趋势加强。另一个反应较慢的数据——PDO指数(The 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即太平洋十年涛动指数亦称“拉马德雷”现象),在去年12月和今年1月也达到了破纪录水平。

  POD持续较强的年份下,美国东部会出现冷冬,加利福尼亚州会出现干旱——这几年的情况确实如此。如果PDO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的话,将会从根本上强化厄尔尼诺,从而可能使2015年成为有气候记录以来最炎热的一年。

  通常,厄尔尼诺事件只会持续6至8个月,但是今年的厄尔尼诺持续期可能会增加到两年或者更长。曾在1985年首次帮助团队预测出厄尔尼诺的哥伦比亚大学气候科学家史蒂夫·赞比亚克说,如果像预测所说的,今年的厄尔尼诺持续变强的话,2015年将很可能是有气候记录以来最炎热的一年。2015年的厄尔尼诺可能会对全球天气带来长期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厄尔尼诺会导致中国南方梅雨期推迟。厄尔尼诺会给南方带来持续降雨,导致北旱南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