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四风”的根本在于公私分明

23.09.2015  06:2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作风问题上,起决定作用的是党性,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反腐败斗争和作风建设的实践充分证明了总书记的论断。就我省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向社会公开通报违反八项规定和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四风”问题、腐败问题典型案例104起。剖析这些案例会发现,少数党员干部犯错误,都是私欲膨胀、以权谋私、以公肥私,混淆了公私界限。

  一起起公车私用、公款旅游、公款吃喝、公款送礼的案例表明,公私不分是产生“四风”问题的根本原因。一些干部之所以被“四风”刮倒,很多是因公私关系没有摆正造成的。他们对身边的公款消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视节日送礼为小节,在公与私的关系问题上常“模棱两可”、打“擦边球”,更有甚者把“私”凌驾于“公”之上,公私不分、假公济私、以公谋私。节假日里的公款送礼、公款吃喝、公款旅游等歪风还与腐败有着直接的演进逻辑。从省纪委近期查处的腐败案件来看,史联文、张东阳、高宝玉等人就是从春节、中秋等节日送礼开始,越过公私的楚河汉界,把自己分管的单位当作自己的“自留地”,把人民的财富当作自己的钱仓。长此以往,滑向腐败的泥潭也就不足为奇了。

  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习近平总书记的“公私观”告诉党员干部要公私分明、克己奉公、严格自律。毛泽东为中国革命牺牲了6位亲人,却几次拒绝为亲属安排工作,甚至连女儿上学也不准用公车接送。有次毛泽东的生活管理员打听到国外有种带嘴儿的烟,便委托外交部购买了两打,并想从招待费中报销这笔开支。毛泽东知道后严肃地说:“中国不缺我毛泽东一个人吃的花的,可是我要是生活上不检点,随随便便吃了拿了,那这个国家还怎么治理呢?”在沈阳解放初期,时任沈阳特别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的陈云非常重视入城部队的纪律,要求接管后的一切财物、家具都要留在原处。当警卫私自把宾馆的沙发垫搬到陈云的住处时,陈云发火了:“我下的命令,自己不执行谁执行。我20多年的党龄了,怎么能带这样的头呢?”公生明,廉生威。领导干部公私分明,清正廉洁,本身就是无形的感召力。正因为这些革命老前辈令人敬仰的大公无私、廉洁自律的形象,我们党才赢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戴,我们党才得以凝聚人心取得胜利。

  要从根本上消灭“四风”,必须正确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党章》明确要求:“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这就是说,所有党员不仅要把“公”列于“私”前,而且要把“私”控制在“法律和政策规定的范围内”。

  要从根本上消灭“四风”,必须树立大公无私的思想,广泛深入开展“公私观”教育,增强自律、自省、自警意识,筑牢思想上的“防火墙”;必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把公款关进制度的保险箱,防止钻制度的空子、打制度的“擦边球”;必须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严纠“四风”,严肃查处群众身边的“四风”问题、腐败问题,露头就打,违纪必查,以“零容忍”的态度常抓不懈。

  古人说:“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根治“四风”,说到底是“公”与“私”的较量,也是廉与腐的博弈,更是兴与亡的考验。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反“四风”没有休止符。让我们抓住根本,分清公与私,打赢反“四风”的持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