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东北地区经济一体化”专家座谈会观点综述

23.11.2020  11:38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的要求,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中,发挥东北地区的重要作用,11月15日,由东北大学、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主办,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承办的“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东北地区经济一体化”专家座谈会在海口举行。来自中央部委、国家级智库、东北地区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新发展格局下推进东北地区经济一体化对东北振兴的重要意义、新发展格局下推进东北地区经济一体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新发展格局下推进东北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路径与政策等议题深入研讨。

根据现场速记,将与会专家学者发言的主要观点整理如下:

一、加快东北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具有迫切性

在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的特定背景下,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中,以东北经济一体化加快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 加快推进东北经济一体化进程势在必行。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院长福林认为,尽管东北经济一体化已提出多年,但受制于自身的体制性、机制性和结构性矛盾,在现实推进中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由于区域市场化程度不高,与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相比,东北三省城市之间经济联系不够紧密,没有形成错位发展的有效分工,中心城市建设和城市群经济发展明显滞后,严重阻碍了东北地区资源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进而对东北整体的振兴形势造成不利影响。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李凯认为,东北地区有向一体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但城市群间区域经济联系程度低,整体上一体化水平不高。推动东北地区经济一体化有利于发挥东北雄厚的产业基础优势,形成地区间的目标导向合力,这是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2. 东北经济一体化有利于发挥整体优势。 迟福林认为,加速东北经济一体化,可使东北地区更好的参与双循环,在扩大内需中发挥作用。东北经济一体化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东北经济一体化是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形成的重要前提,实现东北经济一体化可以形成东北的整体优势对接东北亚。黑龙江省社科院东北亚研究所所长笪志刚建议,在面向东北亚的开放中,东北三省应该通过组团开放,实现共同发展,以一体化的格局打造东北对外开放新前沿。

二、加快城市群、都市圈建设引领东北经济一体化

1. 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带动作用。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刘世锦认为,东北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很高,东北的都市圈、城市群建设具有非常大的潜力。迟福林认为,城市群的发展对释放消费潜力具有重要作用,城市群的发展有利于为东北服务业发展提供重要空间。建议以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四大中心城市为主体建设现代化都市圈,以中心城市紧密合作加快推动东北经济一体化进程。李凯认为,东北地区应该以中心城市引领东北大都市圈,以城市群的协同发展为基本模式推进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东北经济一体化应围绕东北中部的“哈长沈大”发展中轴,重点发展哈长城市群和辽中南城市群。

2. 以统一的城市群发展规划引导东北经济一体化。 李凯认为,东北地区城市群规划较多,缺乏统一的发展规划,地方政府间协作困难。应明确不同城市群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强化轴带引领作用,加强城市群内部和城市群间的分工协作。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银国际公司董事长曹远征认为,在制定城市群规划时,要将东北整体看作一盘棋,放在全国的经济布局中来考虑,否则会造成严重浪费而且效率很低。

3. 哈长沈大”发展轴是东北经济一体化最重要的发展方向。 曹远征认为,城市群、都市圈是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形式,在东北地区“几纵几横”的发展规划中,应将“哈大”中轴放在最重要的位置,适当调整原有区域规划。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孟继民认为,应通过共建“哈长沈大”城市群,带动“”字型经济带,进而形成有竞争力的东北经济区。

4 . 东北东部经济带是东北经济一体化重要的生态功能区。 李凯认为,东北东部各市自然禀赋、产业结构各有千秋,产品结构各具特色,自然风光壮美,发展潜力巨大,应发挥东北东部地区生态良好、名山大江汇集、独具边疆风情的优势,通过边境开放、环境生态保护、绿色经济开发等方面的合作,加快谋划区域建设、环境保护和旅游一体化。

三、加快推进东北地区产业一体化进程

1. 加强东北地区制造业一体化协作机制。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认为,未来15年,是智能制造新一轮工业革命发展的关键时期,东北地区应抓住机会,实现制造业的弯道超车。东北地区的制造业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要做到协调配合,集中力量突破不同的产业方向,打造产业链的长板,形成更有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迟福林建议,辽宁应突出金属冶炼、钢铁加工、智能制造、燃料化工、石油化工,吉林突出汽车制造、医药制造,黑龙江突出食品制造、医药制造,内蒙古突出钢铁制造和食品制造等。

2. 发挥东北冰雪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冰雪经济。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特约高级研究员李洪彪认为,东北三省的寒地旅游在全国最具特色,应以满足公众个性化、多样化的旅游消费需求为目标,对别具北方特色的旅游资源进行统一整合,打造国家级的“冰雪旅游带”。孟继民认为,铁岭以北的地区气候寒冷,应突出东北地区的地理资源优势,在黑龙江和吉林大力发展冰雪经济。

3. 以服务业为导向考虑东北的产业布局。 曹远征认为,“十四五”时期是以服务业占主导的经济,服务业是城市群的基础,随着城市群的发展,制造业将不再是东北地区的主导产业。产业链布局由以前的面向全球、面向全国向面向城市群发展,产业链的长度将大大缩短。应着手调整优化产业组织与布局,围绕服务业为中心抓好产业链建设。

4. 合力培育若干优势产业集群。 辽宁省政府参事陈永满认为,应该充分研究东北地区的比较优势,创新发展具有持续竞争力的主导产业,进而形成特色主导产业,最终形成新的支柱产业。迟福林建议,辽宁应发展以智能制造与装备制造为重点的产业集群,黑龙江以农产品加工形成优势产业集群。李洪彪建议,东北地区应进一步发挥旅游产业的品牌优势和市场影响力,打造东北区域旅游产业集群。

四、加快推进东北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其他举措

1 . 携手推进东北亚基础设施一体化。 迟福林建议,依托东北地区独特的地理区位条件,在加快东北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中实现东北亚陆海联运,以东北经济一体化为目标加大东北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例如,围绕中蒙俄经济走廊构筑东向出海、南联内陆的大通道,加快建设面向东北亚其他国家和地区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网络,推进“图们江开发开放”等。

2 . 成立东北科技成果转化联盟和品牌联盟。 陈永满认为,要着力发展新动能,在科技成果转换上把存量资源变为产业发展的资源。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徐家力认为,东北地区科研实力很强,具有知识产权优势,但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东北地区的产品很好,但未发挥出应有的品牌效应。建议成立东北科技成果转化联盟,把所有的科研成果转化出去,这样才能把高新技术嫁接到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议成立东北品牌联盟,从战略的高度培育品牌。

3 . 优化国有经济布局促进东北经济一体化。 张占斌认为,国有企业是东北制造业的主力军,国企主导的特征对东北制造业有特殊的影响。迟福林认为,国有经济布局要与东北经济一体化相适应。如果国有资产布局做好了,会带动更多的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进入东北投资。孟继民认为,东北优化国有企业布局,一是要贯彻五中全会精神改革调整东北国有经济,二是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利用政策引导调整区域布局。建议加快鞍钢、本钢整合重组减少同质化竞争。

4 . 用市场化改革的方式来打造东北经济一体化。 原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副主任、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顾问宋晓梧认为,东北地区经济一体化最深层次的问题是经济体制问题,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不能用行政的手段来实施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于东北经济一体化,应该保持积极的态度,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用市场化的方式自然形成一体化。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认为,应该突破“三层锈带”,第一个是体制锈带,包括国有经济占比大、市场化程度低等;第二个是结构锈带,包括对外开放度低、发展动能不足等;第三个是文明方式锈带,包括官本位思想重、缺乏契约精神和生态文明思维等。

五、找准发展定位是东北经济一体化的基础

宋晓梧认为,中央对东北地区的定位从“全国经济增长的一极”,到“五大安全”,再到“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东北应该把维护国家安全放在第一位,不应把GDP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唯一指标。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张燕玲认为,在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格局下,区域在全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的角色将面临大洗牌,定位也必然发生明显变化。东北地区要在参与国内大循环中找准自己的位置,要稳住基本盘,守住风险底线,敏锐地抓住机遇。例如,东北是农产品的主产区,农产品是最重要的战略物资和生活物资,东北要守住粮食安全的底线,抓住绿色农业生产的机遇。辽宁大学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院长王厚双认为,在双循环的大背景下,东北地区在把五大安全搞好的基础上,可以从维护产业链安全、进口替代、都市圈发展、科技创新和开放新前沿等方面进行突破。

据悉,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是在国家发改委的直接指导下,由东北大学和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共同发起设立,由东北地区政府和相关高校、研究机构共同参与建设,以东北振兴理论和政策研究为特色,为中央政府和东北地区各地方政府提供政策咨询,服务于党和国家全面振兴东北政策决策的新型智库。

(中国日报辽宁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