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优势 突出特色积极探索儿童工作新模式

03.06.2015  19:32
  为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及未成年人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和平区妇联发挥职能优势,从培养和谐社会建设者的高度整合社会资源,运用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全面培养未成年人的良好道德品质,我区儿童工作不断创新发展。2014年,区妇联被评为辽宁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集体。

  一、加大宣传,营造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良好氛围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新方法、新举措,着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网络体系,利用社区宣传板、电子屏等媒介平台,充分发挥文明小使者等典型作用,广泛宣传先进事迹,培养未成年人以典型为榜样形成积极向上、文明守礼的良好习惯。同时依托“母亲课堂”、“家长学校”等活动阵地积极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法律常识,动员各方力量优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利用节假日、寒暑假期开展小公民道德建设实践、创建学习型家庭评选等活动,使家长和孩子在活动中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不断提升家庭成员素养,以小家和谐促社会和谐,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和谐氛围。

  二、发挥优势,将“母亲课堂”打造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践基地

  为充分发挥妇联组织在推进家庭教育中的职责和特色,区妇联立足社区、面向家庭,全力打造“母亲课堂”这一家庭教育工作品牌,引导母亲提高自身整体素质,帮助和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成立了家庭教育讲师团,广泛发掘吸纳家庭教育、亲子育儿、心理咨询、儿童权益维护等多领域的专家和社会热心人士,作为“母亲课堂”的家庭教育工作顾问,不断提高全区家庭教育服务水平,目前全区有家庭教育专家顾问386人,志愿者队伍已达511人。同时,在全区建立马路湾街道电业社区、和平区少儿图书馆等省、市示范母亲课堂30 个,每年授课600余场次,内容涵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良好道德美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儿童权益的正确维护等多方面,受益母亲达万余人次。全面提升了社区“母亲课堂”的品牌效应,增强了妇联家教工作的生机与活力,成为我区家庭教育工作中的主阵地。

  三、创新载体,开展各具特色的家庭教育活动

  不断创新思路,积极搭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载体,开展“我爱和平我爱家,争做合格小公民”等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小公民道德实践活动。特别是依托社区母亲课堂,开展了内容丰富的家庭教育活动。在马路湾街道电业社区举办“三加一”家庭教育大讲堂竞赛活动。即由三名家长和一名专家组成,每名家长现场讲述自己教育子女的经验方法和亲身感受,最后再由专家就其中涉及的家庭教育疑难问题进行点评和分析。此次活动沈阳电视台新闻频道和沈阳日报进行了专题报道,同时“三加一”互动家庭教育新模式正在我区各个社区“母亲课堂”普及推广。围绕家长普遍关注的未成年人德育教育、法律知识、智力开发、心理健康、做合格家长等内容开展专题讲座,组织开展“关爱宝宝健康”知识系列讲座活动,为新婚及0-3岁婴幼儿家庭的母婴保健及早期家庭教育提供了专业性的指导。加强对进城务工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在农民工较集中的砂山地区、鲁园劳务市场建立打工妹服务中心,开展家教、法律普及宣传活动,每年开展各类家庭教育800多场次,促进了广大家长“以德育人、科学教子”能力的提高。

  四、注重维权,开展爱心扶贫助学活动

  牢牢把握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基本职能,从解决好妇女儿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采取最实惠、最贴心的方式,使妇女儿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实惠、普受惠、长受惠。继续开展“大手牵小手、爱心1+1”扶贫助学活动,组织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为贫困儿童献爱心、捐资助学等。开展百名“爱心妈妈”牵手百名贫困儿童活动,组织全区百名“爱心妈妈”通过作一次家访、赠送学习用品等多种形式进行关爱帮扶,为结对子的贫困儿童送去祝福。同时,为体现对流动留守儿童的关爱,充分发挥留守流动儿童之家阵地作用,区妇联每年与区卫生、计生部门联合投入资金,打造流动留守儿童之家软硬件环境,并开展各类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如组织满融村留守儿童之家儿童和爱心妈妈到沈阳科学宫科普基地参观,组织流动儿童参观档案馆等,让孩子们开阔眼界、受益匪浅。积极开展对农民工子女的关爱帮扶和救助工作,为他们送去书包、文具等学习用品,同时还积极为外来打工人员协调解决子女就学、生活困难等问题,有力地促进了全区贫困儿童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