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李成梁墓”闹乌龙
贾晟南辽宁省档案馆科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清末民国历史。
广宁分司城巡按衙门前的门照壁。
上世纪80年代的李成梁石坊。
“发现李成梁墓葬事件”档案复印件。
核心提示
1929年,一篇报道称,在北镇发现了明朝辽东总兵李成梁的墓葬,旋即引发社会关注。后来政府派员调查表明,这是一条彻头彻尾的假新闻。民间传言为何畅行无阻地登上了报纸版面,在澄清传言过程中又闹出哪些故事?现存档案披露了其中的细节。
李成梁与北镇
明朝在北部边疆设置了九个镇,以辽东镇为众镇之首,京师左臂。辽东镇最初设在辽阳。
明朝隆庆四年(1570年),李成梁代理辽东总兵后,就从辽阳迁至广宁(今北镇市),此时的广宁虽称为“分司”,却是真正的总镇。当时辽东面临蒙古兀良哈三卫中的泰宁卫的威胁。泰宁卫的首领为速巴亥,经常侵入明朝领地,辽东边民深受其害。
万历十年(1582年),速巴亥率大军侵犯义州镇夷堡(今义县东北三十公里处),李成梁领兵迎敌,几经酣战,李成梁义子李平胡射中速巴亥肋部,速巴亥坠落马下被斩首,其弟炒花儿大哭后逃遁。李成梁剿灭了为害辽东二十载的速巴亥,对蒙古各部的震动极大。
据《北镇县志》记载,李成梁第一次镇守辽东的22年中,“先后奏大捷者十,边帅武功之盛罕与伦比。”万历八年(1580年),朝廷为表彰李成梁镇守辽东的功绩,命辽东巡抚周咏等人在广宁为李成梁修建石牌坊。石牌坊高9米,宽13米,四柱五楼,饰有浮雕,刻有“世爵”“镇守辽东总兵官太保兼太子太保宁远伯李成梁”等字。该石坊一直留存至今。
此外,从明中叶到清朝康熙末年,李成梁家族入品官员达百余人,在北镇一带有持续影响。1902年4月,清末著名学者章太炎在起草革命宣言时曾写道:“愿吾辽人,毋忘李成梁”,亦让李成梁再度引起世人的关注和敬慕。
那么,李成梁的墓葬究竟在哪儿呢?《明史·李成梁传》并无记载。贾晟南说,李成梁死后葬于北京仰山。时至今日,李成梁墓尚未发现,只在其出生地铁岭存有衣冠冢,李成梁究竟葬于何处,一直是谜。
北镇李成梁墓纯属子虚乌有
辽宁省档案馆保存着一份有意思的档案。事情发生在1929年,当时一家创办于大连的报纸在报道中称:在北镇县(今北镇市)城东五里兴隆山附近发现明朝辽东总兵李成梁墓葬,墓内有碑匾、盔甲等物,发现人阎某用墓中发现物品以及两块巨石建造了一个小庙祭奠总兵李成梁。
“明代辽东总兵李成梁曾将府邸设在北镇县,李成梁在北镇驻守了多年,加上新闻报道绘声绘色,煞有介事,因而报道一出,读者信以为真,引发社会关注,纷纷要求对墓葬进行保护,这引起了官方的高度重视。”辽宁省档案馆研究人员贾晟南说。
记者在省档案馆查阅了编号为JC10-1-23190的档案,该档案保存着当时的省政府于1929年6月30日下发的训令,写道:“令北镇县:据《满洲报》载,北镇县城东五里兴隆山地方阎姓住户发现明朝辽东总兵李成梁之坟墓,墓内有碑匾、盔甲等物,阎姓搜罗净尽,建小庙于墓上等语。查保存古物古迹载在法令,该报所载各情是否确实,仰该县长切实查明具报,此令。”
得此训令,北镇县政府官员自然不敢怠慢,立即责成警察局着手调查。贾晟南讲道,接到训令后,北镇县警察局局长路立中颇为恼火,因为这件事已属“旧案”。因为早在此事见报以前,民间即已盛传阎某在北镇县城东门外北汪村耕地中发现了李成梁墓葬。路立中曾将此事上报,并派出督察员张印方前往北汪村查看。
据档案记载,张印方在查访中发现,北汪村确有一户姓阎,叫阎振和。其人确有耕地,位于营盘山。耕地上确有一古冢,从未见人祭扫。至于建小庙的原因,阎振和交代并非为祭奠李成梁,而是为了帮阎家的雇工王兴华祛病驱邪而供奉“狐仙”。
查明建小庙原因后,督察员张印方又到实地勘察,并询问村长等人,发现古坟没有被挖掘的痕迹,也没有看到碑匾、盔甲等物,村长等人也称,没有发现古物这回事。张印方认为此事已经查明,即北镇发现李成梁墓一事纯属子虚乌有。
张印方于是据实回禀局长路立中,但后来该传闻流传越来越广,“风声甚高”,路立中竟然有些不相信下属的调查结论。他担心张印方图省事,在调查过程中弄虚作假,决定亲自督办此事,命令卫生队队长带警员前去核实,并将有关人员一并带到警察局内询问。
仔细询问后,路立中发现相关人员均证明传言并不属实,与督察员张印方所回禀的内容基本相符,这才放下心来。
[1] [2] 下一页 尾页(责任编辑:李京) 作者:傅淞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