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变味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坚决说“不”

27.10.2015  00:37

10月24日《长江日报》报道:10月23日,扬州4192公斤重的“最大份炒饭”刷新吉尼斯世界纪录,新纪录结果宣布后,炒饭就被工人踩在脚下,大量成品被装进垃圾车运走。有关负责人称,已由相关单位回收,并未倾倒浪费,“人不能吃,猪可以吃”。而此前,主办方对外称,这份炒饭在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结束后,将被送往高校食堂和参与的餐饮企业,供学生和市民免费享用。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连3岁孩童都耳熟能详的古诗,主办方太有必要再重温一番了。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浪费粮食忘本又可耻。在主办方刷新“最大份炒饭”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同时,又有一项新纪录随之“诞生”,可谓浪费最大份炒饭世界纪录。

刷新这项吉尼斯世界纪录,本意也许是为了扩大扬州炒饭在国内外的美誉度。如果主办方在实施环节中能将“世界最大份炒饭”物尽其用,分发给真正需要的人,也不失为一种美谈。然而,“世界最大份炒饭”被浪费了,无疑让许多乐观看待这项活动的人大失所望。在国家严厉打击铺张浪费、反对奢靡之风的大环境中,主办方追求虚名,不仅造成了社会财富与公共资源的浪费,更暴露出其浮躁和功利的心态,这是对公众劳动成果的亵渎,产生了极坏的社会影响。这种行为不但会使扬州炒饭的美名受损,更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时代潮流背道而驰,主办方担责是必须的。

近年来,国人陷入了追求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怪圈。某些顶着“最”字名号的“世界纪录”不仅没有任何正向意义,甚至劳民伤财。因此,我们应以理性、客观的态度,重新审视“吉尼斯热”,对那些一味贪大求多、只为吸引眼球的纪录说“不”。吉尼斯世界纪录也需要对规则进行改革,加强审核与筛选,如一味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纪录再多也没意义,可能很快被大众遗忘,或是成为负面性的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