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23条“龙须沟”变成排洪沟

24.07.2015  09:09

  7月20日,跟随着中华环保世纪行本溪采访团来到溪湖沟时,记者眼前一亮:水流清清,毫无异味,而且河岸两侧还进行了绿化、美化、亮化等景观建设,时不时可见在此纳凉、游玩的市民。这简直与昔日那污泥遍布、垃圾如山、杂草丛生、蚊蝇飞舞的溪湖沟判若两样呀!“本溪城区的‘排污沟’已经完成了原有的历史使命,转职成为了排洪沟。”随行的本溪市环保局工作人员介绍说。

  本溪是座山城,“排污沟”的现象,可追溯到建市初期。当时,人们的环保意识还不强,有人灵机一动,就充分利用城高河低的落差原理和城区多沟的便利条件,加工制造出了多条明沟暗渠,将城市污水直排到河里。市里在册的“排污沟”就有23条,还有不在册的企业、社会大大小小的排污沟渠,都成了处理城市污水的重要渠道。当时还真认为找到了“捷径”,就连许多城中地名,如千金沟、福金沟、溪湖沟等,都是以“排污沟”才得名的。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排污沟”的弊端才越发显露出来。平日里,每条“排污沟”都尽职尽责,脏水横溢,污泥遍布;夏日里,臭气熏天,蚊蝇飞舞,路过的人都捂住鼻子,附近居民连窗户都不敢开,成为了这座城市一道极不光彩的“人造景观”。更为严重的是,那是几十条直接注入江河的“黑龙”,严重污染了河流,成了一项“公害”。细细想来,真是与当年闻名一时的北京“龙须沟”极为相似。

  为整治本溪的“龙须沟”,多任市领导也没少花心思。先后曾采取过“加盖”、建“沉淀池”、“出口拦截”等措施,终因积重难返,效果并不显著。解决问题的重大转机,出现在国家的“十二五”规划期间。本溪市响应国家及省里的号召,着手开展了“蓝天、碧水、青山”三大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其中仅“碧水工程”就投资达17亿元,上马了包括治理“排污沟”在内的50余项水污染治理工程。城市污水处理厂从无到有,如今已达到了12座,并针对23条“排污沟”开始建设截流和分流工程,通过铺设污水截流干管、增设截流堰、污水提升泵站等方式,将每天从千金沟、福金沟、郑家沟、溪湖沟等“排污沟”排放的7.5万吨污水收集到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达标排放,形成了“小污”注入“大污”,“大污”注入处理厂的水循环管网。这些污水截流工程的实施,使本溪市区段全面取消了污水直排沟,全市的污水处理能力达到了每日78万吨,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太子河本溪市区段污水实现了零排放。同时,他们还对23条“排污沟”进行了综合整治,关停小采矿、小选矿、小灰窑等主要污染源,严控企业直排现象,并对沟渠四周进行绿化、美化建设。“排污沟”因此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改头换面成为了城市“排洪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