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消暑三境界

23.07.2015  11:25
    夏日炎炎,避暑祛热为第一要事。现如今,电扇空调早已普及。可千百年前,古人是如何消暑的呢?

古人消暑大致分3类:外物相助、饮食内疗及清心静气。

先说外物相助。外物消暑有“四宝”:扇子、凉屋、瓷枕和冰鉴。

古时,扇子称为“摇风”,多用竹篾编成。文人墨客常在扇上作诗绘画,增添雅致,因而扇子又被称为“凉友”。到汉代,“人工风扇”开始在富贵人家流行。《西京杂记》载:“长安巧匠丁缓作七轮扇,大皆径丈,相连续,一人运之,满堂寒颤。”可见其纳凉效果非常好。

唐代时,出现了凉屋:江果瑶池实,金盘露井冰。甘泉将避暑,台殿晓光凝。凉屋一般临水而建,采用类似水车方式推动扇轮摇转,将凉气送入屋中,或者利用机械将水传到屋顶,然后沿檐而下,如此往来,屋内很快凉爽。到了明代,凉屋更为完善高明,有文为证:霍都别墅,一堂之中开七井,皆以镂刻之,盘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

古人不但用瓷器制作出碗、碟、杯、瓶,还发明了取凉之器——瓷枕。瓷枕的枕面覆盖一层釉,冰凉沁人。据说,乾隆非常喜爱瓷枕,一次得到一瓷枕后,诗兴大发,题诗一首:“瓷枕通灵气,全胜玳与珊。眠云浑不觉,梦蝶更应安。

周礼》中提到“冰鉴”,堪称古代的冰箱。冰鉴类似盒子,内部空,将冰放入其中,再把食物放在冰中间。这样,食物可以防腐保鲜。

古人消暑第二类是饮食内疗。诗人杨万里就大赞过冷饮:“似赋还咸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消。”宋朝就已出售冷饮,诗云:“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宋代冷饮已经有冰糖、冰雪、冰元子、雪泡豆儿水、雪泡梅花酒、酸梅汤等。元代之后,冷饮品种越来越多,像《红楼梦》中出现的玫瑰露、木樨露、玫瑰卤子汤等。

除了冷饮,消暑食物还有瓜果凉茶。“过雨荷花满院香,沈李浮瓜冰雪凉”,讲的是冰镇瓜果的凉爽。“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不须河朔饮,煮茗自忘归”,说的是饮茶,品茗也能祛热。

最后一类是清心静气。白居易诗曰:“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这般超脱心境令人佩服。

前两类消暑方法今人也能轻松做到。但这第三类方法乃消暑祛热的最高境界,需要静下心来不浮不躁,心平气和才能心静自然凉。相比科技发达的现代,古时的消暑方法既低碳环保,又趣味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