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乡贤:盘锦兴隆台西跃村村委会主任孙秀彪

12.12.2014  17:00

  孙秀彪长得高高大大的,典型的东北汉子,提到要打造壁画第一村,他很直白而自豪地说:上面要求继续推进美丽乡村的建设,可是你看看我们村,连排水沟都全部是石砌的,干干净净的比一般村强多了吧。于是我们就想了个点子:利用村民家的围墙手绘上壁画,既美化了乡村环境,又传播了正能量、而且让村民把握了时代脉搏。“美丽西跃村”,把家乡建设得跟城里一样,这就是我们村的“中国梦”。

   建设农村文化打造壁画第一村

  走在盘锦兴隆台西跃村的街道上,几十步就是一个垃圾箱,看不到泥土路,甚至看不到村民家门口摆放着杂物。

  这里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村民家房墙和围墙上的一幅幅手绘画,四下望去,农家墙上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大字下面,呈现的便是一幅反应遵守交通规则的壁画,学生在警察的指引下快乐的走在人行道上。敬老不再是单纯的画上给老人洗脚喂饭,而是孙子在教老人玩电脑。体现和谐也不是老爷爷在逗孙子,而是老爷爷手拿遥控器玩起了孙子的遥控车。“当时一百多名艺术家同时在我们村开画,后来我们又邀请了广东的艺术家为我们设计3D壁画。壁画成为了提升农村文化素养的有效载体,使得村民潜移默化中接受了主流价值观的熏陶。”西跃村支书孙秀彪说。比如按照村里的卫生员李连贵的要求,艺术家在他家的墙上画上了分类投放垃圾等保护环境的内容。“区里领导说希望将西跃村打造成中国壁画第一村。”孙秀彪说目前村里的墙体壁画手绘工作已经完成了百分之七十,明年全村都将成为文化墙。

  百名艺术家进村打造壁画第一村也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新尝试。

   厕所进屋冬天不再冻屁股

  美丽乡村什么样呢,也许该和城里差不多吧,街道上50米就有一个路灯,“不是摆设,每天都亮到9、10点钟。 ”5户人家就有一个垃圾箱,村里雇人配了2台垃圾车,而且专门在村边建了一个垃圾中转站。

  西跃村里早就没有了土路,就连排水沟都改成了U型石砌的,还建了一个占地45亩的大公园,光器材就投入了7万多元。为了让村民能够吸收先进文化,西跃村的农家书屋里有藏书5万多册,“我们和盘锦市和区里的图书馆专门有联络渠道,村民想看什么书,我们都能帮他们借到。”村里的便民店更是连火车票都能预定。

  新农村文化建设其实涉及到生活方式的改变。“我们村里现在有百分之八十左右的家庭都用上了高压水冲厕所。”孙秀彪笑着说,“你去别的地方看看,一般农村人都会把厕所建在院里,而我们这里都修进了屋。村民说了,再也不怕冬天上厕所冻屁股了。”

   12小时站岗保护村里环境

  整治村环境这么多年,孙秀彪从来没跟村民收过一分钱。“治理农村环境,建设美丽乡村,靠的就是党员干部带头,坚持走‘群众路线’! ”

  孙秀彪说,为了保持村里的环境,实行了党员干部包干制,建立12小时站街管巷制度,全年365天巡查路上垃圾、树木、杂草。“全村都划片,10位党员,2人一组,劝导村民爱好自己村的环境。”

  退休老支书陈景歧已经70岁了,仍然负责带领4个组长和8个环卫工监护村屯环境。每天一大早,他就骑着电动自行车围着村子转,在环境治理工作中,老支书一直带头走在前面——他家是全村最早一批安装无公害冲水厕所,最早实现猪圈、柴草垛、厕所、灰堆、杂物堆“五进院”的。在他的带动下,全村700多户100%实现了“五进院”。

  村委会副主任孙俊刚分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孙俊刚说:时间长了,村民们也就养成了习惯:每天早8点前把生活垃圾装袋放在指定地点,把灶台灰装好等村里的清运车收走,自觉做好家门前的绿化、卫生、管理工作。大人们还经常告诫小孩子,“别折道边的树,那是公家的”“要讲卫生,别往村里乱扔垃圾”。

  农村书屋的藏书有5万册,只有村民掌握了更多的知识才能更好地成就“中国梦”。本版图片均由北国网、辽沈晚报主任记者 李振村 摄

   村上支出要表决报账至少8个章

  当村官这么多年,孙秀彪说从来就没在村上报过什么条子。“村民服不服,关键看财务。葱是葱,蒜是蒜,干部不往一起拌,村民肯定没意见。”

  今年4月,孙秀彪在区里给20多位县处级领导传授做群众工件的“真经”:“走群众路线,必须尊重群众意见。我们村实行村民自治,办3000元以上的事,由村民大会讨论通过;3000元以下的,由村民代表会议通过。”“我们一直坚持这种一事一议的透明工作法,做到小事有沟通,大事会上定,就是通过之后,村民代表也必须要在会议记录上签上自己的名字。”孙秀彪说。村里的账本上,记载着这个村民组挖沟、植树的数量,出工人姓名等,一共十项,就连谁挑了多少桶水都记得清清楚楚。

  西跃村是“村账乡管”,也就是村里的支出是要到乡里报账的,实行了严格的审批制度,加强了支出管理。“我们村里的每一分钱都花得明明白白的。”孙秀彪说,“报账的时候,那得盖老了章了。”村会计掰着手指头算,“经手人、村分管领导、村里的民主监督委员会、村党员代表、村民代表、乡上的会计、财会主任、分管领导……”他说至少要盖8个章才能通过。

  “村里的事就是四议一审二公开。”孙秀彪表示:“当干部要做到心净、手净、嘴净,只要你一心为群众谋福利,群众自然就跟你走。”

   写条子送村民打工

  一晃,孙秀彪当了将近12年的村支书。当这个村官之前,“做建材生意”,知道他曾经参与修过一个水库就明白当时挣得不会太少。

  “当时我正在吉林修公路,渤海乡的党委书记打电话通知我当选了村委会主任,让我赶紧到任。”现在渤海乡已经更名为兴海街道,孙秀彪的月工资也只有2000多元。“开始是真不想干。可我当时回村一看,村里实在是太穷了。因为交不起水费,邻村的稻田都快插完秧了,咱村的田还没上一滴水。”孙秀彪没再犹豫,“干了!”当时村里外债就270多万。“这个村部都是我自己掏钱盖的。而且因为村里的欠债没还清,连续三年村干部的工资都是我垫付的。”当选村支书后,组织村民进行工程承包、到附近企业就业,很快,西跃村不但还清了债务,而且成为盘锦最富的村之一。

  抓好村里经济的同时,孙秀彪借助自己积累的人脉让村民走出去挣钱,“市里一个医院七成的保洁员都是我们村的。”每送一个村民出去打工,孙秀彪一定会写张条子,“就写着是我孙秀彪介绍的,去的人身份证号码是多少都要有。”

   专家解读

  张思宁。北国网、辽沈晚报记者 曲值 摄

   仰仗传统文化建构主流价值观

  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思宁在解释为什么会提出传统乡贤文化的回归时说:“文化是一种凝聚人心的力量,人既是自然人又是社会人,具有双重属性,这种群体性社会动物,在传统的封闭社会,价值观念是一元的。而改革开放后进入开放的现代社会,很多人出去求学打工,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人们的价值观念变得多元化。传统文化失去了约束的力量,很多人可能认为只要自己不伤害别人,在双方都愿意的情况下,自己做的事情就是合理的。其实传统文化的回归,是希望用传统文化跟社会所倡导的主流文化相结合,生活在多元化的社会里,群体生活需要以主流的价值观为指导,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相结合。”

  在传统文化根脉的基础上,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们才能在价值观的多元化的过程中,在整个社会的群体生活中,行为受主流价值观影响。比如外出打工人员有挣到钱的,也有没挣到钱的,他们对整个社会的评价就会不同,但是这些都是个人行为。而在群体生活中要有一个主流价值观,就是要以现在的乡贤文化为基础,让传统文化回归,目的就是在此基础上建构主流价值观,使大家有共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对于留守儿童的影响是特别大的,这时就必须要仰仗传统文化去建构主流价值观。让爱国、向善、扶老携幼、孝顺、助人为乐、带动大家致富等传统文化影响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