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专家学者这样评价“王大花”

21.05.2015  17:40

  朱利祁

  大连电视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

  在当天的座谈会上,朱利祁介绍了该剧引发的良好社会反响和积极评价,还特别介绍了在北京举办的作品研讨会,以及李准、仲呈祥、曾庆瑞等权威评论家对该剧的评价。朱利祁认为,《王大花的革命生涯》是含有大连元素最多的电视剧之一,它不但是一部谍战剧,还是一部地地道道的大连本土剧。这部电视剧能够激发剧迷对故事真实性的探索的兴趣,有人甚至还想到故事的发生地去看一看,这对宣传大连、提高城市的知名度都是很有帮助的。

  杨锦峰

  大连艺术研究所所长

  大连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杨锦峰认为,在谍战剧、抗战剧越写越神奇、越写越不堪的今天,很多剧迷对这类电视剧甚至产生了反感情绪。《王大花的革命生涯》的出现,为此这类电视剧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编剧并不靠情节离奇来博人眼球,而是把目光投向王大花这样的小人物,着力表现平民革命者在中国革命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这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正能量。“大连电视剧现象叫响了很多年,但我们还没有培养出自己的制作团队和影视明星。我们应该让大连电视剧现象往更深层次发展,打造出几个有眼光、有实力的电视剧制作团队,争取大连编剧写出的好作品都留在大连,力争培养出更多的好作家。另外,大连作家在创作时,也不能满足于讲述大连故事和本地的风土人情,还要在追求地域特色、挖掘城市性格等方面多下功夫。”

  秦岭

  大连戏剧创作室副主任研究员

  秦岭笑称郝岩是大连城市文化中的“大熊猫”,他开启了“王大花时代”。她认为郝岩在创作“王大花”的过程中敢于直接面对市场,能在多变的电视剧市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这是非常难得的。“另外,郝岩拥有出色的题材把握能力,在小说和剧本之间的文本转换毫无隔膜。‘王大花’是在电视文学画廊中可以立得住的人物形象,她的出现代表了历史理性和抗战题材的回归。”

  孙学丽

  大连市作协副主席、秘书长

  孙学丽表示,她更看重《王大花的革命生涯》中包含的文学元素,“小说写得比电视剧更好看。作品中对王大花的心理刻画细腻,对其泼辣性格进行了精彩的描写,具有很强的文学性,人物成长的特征也非常明显,这都体现了作者扎实的文学功底。郝岩拥有扎实的文学功底、敏感的文学嗅觉以及不舍的文学情结,这是非常令人敬佩的。郝岩的心态特别好,这也是他能写出好作品的原因之一。郝岩的成功对大连的作家和编剧都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

  杨道立

  国家一级导演、作家、社会活动家

  杨道立认为,郝岩是一个会讲故事的编剧,《王大花的革命生涯》充满情怀的作品,能激发大连人的乡愁,让他们对“城市宗谱”产生认同感。“王大花”是一个极具特色的大连小人物,具有大连女性的典型特色,大连人看了会觉得非常亲切。《王大花的革命生涯》这部剧写出了战争年代普通人的情怀和情感,郝岩试图通过这个富有新鲜感的小人物告诉人们,即使是在战争年代,人们的生活也是有情趣的。

  李英姿

  大连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

  大连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李英姿认为,这部电视剧对大连地域元素的挖掘,正在逐渐转化为经济价值。而该剧在表现王大花这个人物时,让她与她的社会关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是对城市精神的深度挖掘,让观众有了更深刻的身份认同感。“郝岩在创作这部电视剧时,具有明显的品牌意识和很强的社会象征意义,很好地把抗战、家国情怀融入到电视剧中,为我们寻找城市的价值取向,它时刻提醒着大连人,作为大连人,我们应该怎么样。在一部电视剧中能做到这些,我觉得是非常了不起的。”

  蒋耀辉

  大连档案局副局长

  大连地方史专家

  身为大连地方史专家的蒋耀辉则结合“王大花”一剧中涉及到的大连城市历史和建筑文化,阐述了城市历史文化对电视剧创作的独特作用。他认为大连是一座独特的城市,其城市规划和建设都极具特色,即使与国外的一流城市相比也不逊色,大连的艺术家应该在自己的作品中多写这座城市,让更多的外地人了解大连的建筑之美和规划之美。“大连的建筑非常漂亮,拍到电视剧里面一定也非常漂亮,以后再拍摄影视作品时,可以考虑更多地进行实景拍摄,这对宣传大连文化和建筑都很有帮助。”

  (以上排序为当天座谈会发言顺序)

沈阳市和平区打造沈水之阳文旅创意产业带
  6月6日,在和平区文旅局指导下,辽宁频道
沈阳市第三届市民运动会6月11日开幕
  辽沈晚报记者王琳报道 沈阳市第三届市民运动会开辽宁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