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着力”引领辽宁全面振兴再出发

12.05.2016  11:38

      重大历史机遇再次垂青辽宁。

  4月26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即“中央7号文件”)正式对外发布,辽宁又一次站在了聚光灯下。可以想见,在中央全面振兴东北的重大利好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随着政策和机遇效应持续发酵,辽宁也必将成为资金、技术和人才等各类要素顺势而入的重要“洼地”。

  落实好中央政策,发展好各项事业,实现好群众利益,辽宁正以“四个着力”要求为引领,开启全面振兴再出发的新征程。

  5月6日,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精神 全面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推进大会,落实“四个着力”要求和中央7号文件精神,辽宁打响了决胜全面振兴的发令枪。

  中央的顶层设计,带给辽宁的是信心,是力量,是希望。去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春座谈会上提出了“四个着力”要求,随后,省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通过了《中共辽宁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着力”要求加快推进辽宁新一轮振兴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央7号文件印发后,省委、省政府又作出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加快推进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发展的实施方案》,辽宁坚定自觉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四个着力”要求和中央7号文件精神上去。决胜全面振兴,辽宁步履坚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东北地区全面振兴的重大战略思想,如照亮前途的灯塔,如指引前程的航标,为我们正确认识面临的新形势、走对走实走好振兴发展道路,廓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是引领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全面振兴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有了这一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就有了最可靠的保证。如今,全省上下正在“四个着力”要求和中央7号文件精神引领和指引下,狠抓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

  初夏的辽宁,生机勃发。一曲雄壮的全面振兴乐章正在辽宁大地奏响。

  一道必须破解的根本难题

  越是破解难题,越是考验勇气和信心。

  对于辽宁全面振兴来说,体制机制障碍就像一座大山,重重地压在我们的心头。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意义的难题。因其难,很多体制机制问题也就一直没有彻底解决,也正因其难,一旦解决了体制机制问题,辽宁的各项事业发展也将豁然开朗,步入一片崭新的天地。

  中央7号文件指出,要以知难而进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信心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同市场完全对接、充满内在活力的新体制和新机制。中央7号文件为东北地区完善体制机制提出了硬性要求,而这也是我们倒逼破解难题的好机会。

  我省已经明确提出,坚持问题导向,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勇于涉险滩、啃硬骨头,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同市场完全对接、充满内在活力的新体制和新机制。

  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完善体制机制的“重头戏”,也是老大难问题,必须在“卸包袱”“降股比”“促融合”“调布局”“建机制”上狠下功夫。围绕盘活国有存量资产,去年以来,我省已经组建了省交投集团、水资源集团和环保集团,这样的创新发展和整合重组还在继续。

  为贯彻落实“四个着力”要求,巩固扩大振兴发展成果,破解发展难题,促进辽宁经济提质增效,今年2月,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优化投资环境的意见》,决心下大力气把不该管的事情,能放的、能减的,统统放到位、减到底,真正放开市场、放活市场,增强市场的内在活力。

  沈阳市积极落实中央7号文件精神,将文件中提出的“高水平推进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作为大力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点,不断向改革创新要发展动力。自去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方案以来,中德装备园德国企业各类投资项目已达144个,当中不乏全球著名企业。

  作为我省体制机制创新的探路者,大连金普新区机构大幅“瘦身”。尽管动作很大,但极大地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和工作效率提高,全区干部精神状态为之一新,改革提振了精气神,释放出了新活力。改革不仅未“伤筋动骨”,反而“强筋健骨”了。

  着力完善体制机制,抚顺市修改完善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全市国资国企改革实施方案》,他们将在上半年做好市直党政机关脱钩改制企业全面接收工作,年底前对接收企业完成“一厂一策”改革方案。

  去年以来,我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积极构建“辽满欧”“辽蒙欧”“辽海欧”三条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为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产业竞争力提供了有力支持,正在不断地构建起对外开放的新优势。

  中央7号文件中提出“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锦州港作为中蒙铁路出海口建设的意义越来越大,让锦州看到了更大的发展机遇。

  落实“四个着力”要求和中央7号文件精神,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各地、各部门迅速行动,直面问题,直指矛盾,不断把完善体制机制引向深入。

  首要的是调整好优势产业

  结构问题一直困扰着辽宁经济健康发展。“加减乘除”一起做,在着力推进结构调整上持续加大力度,努力向着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制造业并驾齐驱、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相互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产业发展新格局目标迈进,辽宁正在全面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对于辽宁来说,装备制造业是实现新一轮全面振兴的优势和重点,在我省产业结构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推进结构调整,首要的就是把装备制造业这样的有优势、有潜力、对经济增长影响力大、带动力强的产业调整好。目前,我省已初步提出了围绕航空装备、海洋工程及高技术船舶、汽车装备、电力装备、机器人及智能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集成电路装备等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集中发力、精准发力,努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重大技术装备战略基地。

  为此,省经信委把落实中央7号文件精神与推进制造强省建设相结合,重点推进200个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项目,抓好首批50户企业,通过智能化改造提升,引领全省工业转型升级。今后,我省将围绕重点和关键,在努力突破重大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上狠下功夫,进一步擦亮辽宁装备的“金字招牌”。

  辽阳市主动接受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的辐射,借助沈阳装备制造产业特别是飞机、汽车等重大项目,承接产业转移,推动战略合作,发展铝板带箔及下游产业。

  项目是结构调整的载体,铁岭市对90个重大项目指定专门责任人,集中精力、集中力量、集中智慧一个一个推进。盘锦市为提升产业竞争力,正在推进333个亿元以上项目加快建设。

  为补齐短板,现代服务业一直是我省努力发展的重点产业。把金融、物流、旅游、健康等对国民经济支撑能力强的产业作为重点,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我省正努力实现服务业发展提速、层次提升、占比提高,也正在加快发展文体、休闲、养老、医疗保健等产业,努力培育新的增长点。

  本溪市把加快发展大健康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突出强调抓紧完善规划、强化创新驱动、营造发展环境,力争早日实现全域大健康产业产值千亿元、税收百亿元目标。

  朝阳市在中央7号文件的任务分解和责任分工方案中,把“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作为突破方向,把培育和建设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最根本、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确保“四个着力”要求落地生根。

  软环境已成为辽宁振兴发展的突破口

  “着力鼓励创新创业”,这是决胜之要。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创新的理念深植于辽宁大地,并已成为辽宁人的行动自觉。在新一轮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中,辽宁把创新驱动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作为培育东北老工业基地内生发展动力的主要生成点,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从顶层的科学设计到基层的生动实践,创新已成为引领和支撑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的重要抓手,创新创业风生水起。

  不久前,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国务院批复,辽宁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又增添了一个重要平台。随后,我省出台建设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实施意见和三年行动计划,沿着这份时间表和路线图,我们已触摸到创新的强烈脉动。

  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不断推进,鼓励创新创业的绩效评价机制已经形成……创新的沃土日益培厚,创新的活力明显增强。最新统计显示,今年一季度,全省发明专利申请3389件,同比增长20.6%。

  “软环境问题是我们的痛点,也是我们改进工作的着力点。”一位基层干部在工作日志中写道。

  软环境已成为辽宁振兴发展的突破口。各地各部门提出要把软环境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综合施策、精准发力,以更加强有力的措施和实实在在的办法,全力构建务实高效的政务环境、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

  5月10日,鞍山市召开全市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企业大会,确立以营商环境的优化带动整个发展环境的改善,并出台《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及相关配套措施,开通24小时营商环境投诉举报热线,全市亲商、爱商、扶商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

  同一天,葫芦岛市召开全市“双评”活动部分参评科长座谈会,“双评”是对科级干部既评优又评差。葫芦岛市将“双评”工作作为争先选优、促进软环境建设的有效措施,营造务实高效的政务环境、充满活力的人才环境,充分激发“双创”热情。

  我省不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进营改增,降低创业门槛,创业环境日渐改善,投资的吸引力不断增强。

  今年一季度,全省每天平均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983户,平均新增注册资本(金)2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3%和137.6%。这些数据已释放出积极的信号,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创业热情持续高涨,经济活跃度不断增强。

  让群众在新一轮全面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这是发展之基。

  “抓民生也是抓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是判断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成功的重要标准。”民生是检验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重要标尺。

  这一标尺既丈量出我们的智慧与胆识,也丈量出我们的作为与担当。

  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出发,更清楚工作落脚在何处。这样,工作就有了根基,也有了发力的着力点。”西丰县一位机关干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复杂艰巨。“越是在困难的情况下,越要高度重视民生,全力保障民生,坚决防止经济下行压力传导到民生上面。”这是各级党委、政府做出的民生承诺。目前,全省各地在中央7号文件精神指引下,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全力确保民生链安全运转,让群众在新一轮全面振兴中有更多的获得感。

  作为全省重点民生实事之首,今年以来,我省坚持就业优先发展战略,实施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提出以高校毕业生和去产能过程当中的职工安置为重点,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人群的就业工作。一季度,全省城镇新增就业6.1万人,同比增长37.9%。

  稳定的就业、积极的创业带来全省城乡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全省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87元,同比实际增长5.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33元,同比实际增长5.6%。

  “住有所居”是重要的民生目标。我省已编制完成2015年-2017年三年棚户区改造计划。计划提出,切实改善困难群众的住房条件,并将需要拆除重建和改扩建的城市危房、城市规划区内急需改造的城中村纳入城市棚户区改造范围。同时,落实各级配套资金,加大农村危房改造投资力度。

  越是困难,越要兜好民生的底线,把钱花在刀刃上。各级政府牢牢守住民生底线,丝毫不退让。丹东把做好民生文章作为永恒的主题,加大投入力度,将实施社会保障、安居、扶贫和生态环境等系列民生工程; 营口统筹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不断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力度,做好扶贫攻坚工作,确保提前完成脱贫任务;阜新坚持共享发展,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着力做好就业、社保、保障性住房、地下管网改造等民生工程,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正是因为紧紧守住民生底线,去年我省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75%以上的财力投向民生,同比提高了2.9个百分点,成为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运行的一块“压舱石”。

  理念是实践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正是因为有了这一系列中央关于东北地区全面振兴的重大战略思想,辽宁才能走对走实走好振兴发展之路。全面振兴的美好愿景正在变成生动的现实。

      (记者  杨忠厚 柏岩瑛 李波)

大连持续增殖放流丰盈“蓝色粮仓”
大连持续增殖放流丰盈“蓝色粮仓” “十三五”期间水产品增产18.辽宁频道
棕榈油期权6月18日在大商所上市
棕榈油期权6月18日在大商所上市 成为我国首辽宁频道
朝阳高新区融入京津冀建特色产业集聚区
重点发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 朝阳高辽宁频道
前四月大连市经济延续稳定恢复稳中向好态势
  记者从市统计局获悉,今年1月至4月,辽宁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