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医闹逼死医生”真相调查

04.04.2015  20:33




  患者龙女士的二女儿家琼和小儿子家兵(左)表示,他们对周医生的离世也感到很惋惜,但他们没有逼迫指责过周医生。 特派成都记者 康宇 摄

  4月1日中午,四川省人民医院各科室医务人员自发到医院花园里为周晓辉医生献花,寄托哀思。 资料图片

  4月2日中午,手机上的“天气”软件显示成都气温达到25℃。在成都市北郊某殡葬服务中心,却感受不到热意。周晓辉医生安静地躺在一处空房间里,无人打扰。

  这是周晓辉自杀身亡的第三天,他的离世引发的争议仍在继续。网上不少言论将周晓辉的死定性为医患矛盾所致,一时间将周晓辉救治的一名龙姓患者推到了舆论漩涡之中。

  到底存不存在严重的医患矛盾?是什么成为压倒周晓辉的最后一根稻草?还有谁是这起自杀事件中的受害者?辽沈晚报记者试图用调查呈现这起让众多医护人员和网友愤怒的“医生自杀事件”的背后故事。

  有口皆碑的好医生

  “走进肝胆外科病房,空气中弥漫着悲伤的味道。对于周晓辉医生的突然离去,同事们难掩悲痛和惋惜。周医生在大家的心目中是一个儒雅、内敛、温和而谦逊的好医生、好老师、好同事,说话总是轻言细语,这么多年来从没有见他和谁红过一次脸。 ”4月3日下午3时许,四川省人民医院的官方微博发布了一篇对周晓辉医生的追思长文。开头的这段评价颇能代表周晓辉在同事心中的形象。

  负责肝胆外科病房的一名年轻护士说,知道周晓辉医生走了的消息后,她都有些精神恍惚,“平时经常见的一个人说没就没了,还是那么好的一个人”。这名护士觉得,周晓辉医生是一个有口皆碑的好医生,不光同事喜欢他,他接收的病人也都觉得遇到了好医生,“有不少病人出院后给他送条幅感谢他”。确实如此,在肝胆胰外科的一间办公室的文件柜外,就挂着一幅红底黄字条幅,写着“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是送给周晓辉和郑波医生的。

  和周晓辉在一个科室工作的、肝胆胰外科副主任医师杨训眼里,周晓辉也是一名“业务上精益求精,生活里非常温和”的人,以至于杨训一直不敢相信周晓辉会在家中自杀,“不知道他为什么会那样,有工作烦恼很正常……”杨训并没有留心到出事前的周晓辉有什么变化,“3月30号周一那天他还来上班了,看着挺正常。

  按照规定,每个周二和周五是周晓辉的坐诊日。 3月31日适逢周二,本该周晓辉坐诊,那天也是周晓辉召集华西医院专家给63岁的患者龙女士会诊的日子。但医院的病人和科室同事没能等来他。

  周晓辉于当晚在其位于温江的住所内自杀身亡。是什么将一名有口皆碑的好医生逼上了绝路?周晓辉自杀的消息传出后,患者龙女士的治疗问题也被曝光。传言直指是龙女士和周医生之间发生的“医疗纠纷”最终让周晓辉不堪重压选择自杀。当“医疗纠纷”演变成“医闹”传言后,这起自杀事件在愚人节当天突然引爆网络并迅速发酵。

  传言中的“医闹”患者

  有爆料者以知情人士称,逼死周晓辉的“医闹”患者是正在肝胆外科病房住院治疗的龙女士。龙女士及其家人被拉进这场“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争议之中。 4月3日上午,自称“受尽委屈”的龙女士家属找到众多记者,表达了对于造谣者的抗议,坚称“承担了不该承受的压力”、“没有逼过周医生”,并强调他们是“医疗事故的受害者”。

  这背后又是怎样一段往来,还要从去年夏天说起。龙女士的大儿子周家波告诉记者,2014年6月中旬,母亲的胆道结石毛病又犯了,在凉山老家的县医院检查后,就想到四川省人民医院就诊,挂了专家号后被告知安排在6月24日入院。周家波说,并不是网上传言的“被多家医院拒收,是周医生好心收下的”,当时周家波根本不认识周晓辉。周家波承认,在入住四川省人民医院之前,母亲经历过三次手术,最早一次是在20年前,最后一次发生在2012年。周家一家人都认为,这三次手术很成功。以为这次只是母亲胆道内又长出结石,取出来就好了。

  龙女士在省医院的第一次手术安排在2014年6月30日进行,手术名称为“左外叶切除+胆道探察取石+胆道镜检查+T管引流术”。负责这次手术的就是周晓辉医生。龙女士家属在手术前签署了风险知情同意单。

  龙女士的二女儿周家琼认为这是一次“不成功的手术”,“我不知道怎么做的手术,但手术后麻醉刚过,我妈就说胃疼,喝水直接就从肚子里流出来了。 ”周家琼说,这样的结果已经不是简单的术后并发症问题,他们怀疑手术中出了问题。为此,一家人多次跟医生反映情况,被以会继续治疗,不用担心为由安抚。

  院方目前对此手术的看法依然是,家属讲的术后肚子漏水问题,实际上是并发的十二指肠瘘,属于正常情况。

  2014年11月21日,龙女士又进行了第二次手术“全麻下行十二指肠瘘口切除+胃空肠吻合术”。术后龙女士的情况依旧没有明显好转。而周家琼却在母亲的排便中发现了一根疑似手术用的缝合线。这一次,周家人判断应该是一起医疗事故。“医生就说还会继续治疗,医院也没有向我们要过住院费。 ”周家琼说。

  谁动了病人的病例?

  术后的不良反应让周家人心生不满。周家波承认,他在和医护人员沟通母亲病情时确实有过纠纷,“但我绝对没有和周晓辉医生发生过冲突”,周家波说他也觉得周医生人很好,说话从来都是很温和的,没有对病人发过火,“主要是几个医护人员对待我妈妈很不好,换药都很不负责。

  周家波也不明白周晓辉医生为什么会自杀,接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他正在成都赶往宜宾的车上。“我心里也很不好受,但他自杀应该有其他原因,跟我们一家人没有关系。

  周家波最后一次见到周晓辉是3月30日下午,“我们当时已经想转到华西医院,当天上午去挂了那边的号,回来就找医生谈这个事。周医生还劝我们再等等,说他已经安排了专家会诊”,周家波记得那天的周晓辉脸色很不好,“他的脸上很红,说话声音很小,但还是很客气。

  也是在3月30日,周家波和周家琼向医院医务部提出了封存母亲病例档案的申请。按规定,此时周氏姐弟对母亲接受治疗过程中的不认可,由医疗争议正式进入医疗纠纷的处置程序中。然而,在整理病例时,周家波注意到有一张留存的病危通知单的复印件和他曾经拍下过的原件不一样,认为有人改动过了。

  “我还特意问了周晓辉医生怎么回事,他告诉我说不晓得,不是他签的字。 ”周家波说,他现在不知道母亲在该院接受的三次手术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太专业的我不懂,但在别的医院做手术都没出过问题,怎么这次就一直治不好呢?”他和家人都猜测应该是发生了他们不知道的医疗事故。

  是谁动了那份病例资料?周晓辉医生在给龙女士手术过程中,有无出现医疗事故,目前不得而知。四川省人民医院宣传部门的负责人谨慎表示,一切尚需要等待专业鉴定结论。不过,这名负责人也说,就算以后鉴定为医疗事故,也不能简单地将这起医疗纠纷与周晓辉医生的自杀建立起因果关系。

  被放大的“拖欠手术费

  在这起所谓医疗纠纷中,患者和医院始终对“拖欠手术费”的问题各执一词。患者龙女士的家属一再说,他们只在第一次手术前后交过45000元费用,后来发现手术有问题后,没有再交过任何费用,医院也从来没有催过他们缴费。在他们看来,这恰说明医院理亏,不得不为他们免费治疗。“周医生也从来没提过费用的事情,他一直都说我们一起治,再看看。 ”周家琼回忆说。

  针对这个“理亏”的说法,四川省人民医院宣传部门的负责人杨女士予以了否认。她表示,院方一直在发催款通知,“这是按程序来的,是他们一直没有给回应。 ”事实上,龙女士的治疗费用目前确实呈现为“拖欠”的状态。网传的住院账单,除预交过的45000元外,已欠账352874元。这份住院账单得到了杨女士的确认。“拖欠手术费”一事,在网络爆料中也被提及。有网友猜测就是因为病人拖欠治疗费,影响了整个科室的绩效考核,收入减少,这也是导致周晓辉医生心理压力过大的原因之一。网传他留下了的遗书上写着“今生的爱留给了老婆”、“对不起同事”等句子。这些也为猜测留下了空间。

  周晓辉会不会是因为这些才想到卖房子,最终又不堪重压选择轻生解脱,这一切都只能是猜测。没有人知道把自己关在尚未装修的住所里的周晓辉在自杀前最后一刻想到的是什么。

  事实上,四川省人民医院宣传部负责人杨女士证实,根本没有所谓的遗书,周晓辉的家属和公安机关都没有发现遗书。至于拖欠手术费的影响问题,杨女士认为在大医院拖欠手术费的情况并不少见,“我们是公立医院,不可能因此不给患者治疗,这些都不太会与科室绩效挂钩。 ”不过,杨女士也坦言,周晓辉医生责任心很强,在自己科室内遭遇医疗争议,不排除会产生很深的自责。

  目前,周晓辉医生的追悼会何时举行还未最后商定。由于其爱人患病多年,母亲又是高龄,院方已经派工作人员给予照顾。

  脆弱的医患关系

  一名医生的自杀在网络上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此时此刻仍有不少网友打着追思的旗号,为自杀的周晓辉医生鸣不平。一名网友留言说,“周医生的抉择太错了,错在最开始不该给这样的人手术,错在后来不该一味忍让,错在最后不该走上自尽的绝路。 ”类似的留言非常多。很多网友对于一点深信不疑,就是“医闹”的长期骚扰将好医生逼上了绝路。哪怕四川省人民医院在第一时间就曾辟谣,并不存在医闹,周晓辉医生自杀的原因还在调查中。

  院方宣传部门一名工作人员向辽沈晚报记者透露,网络中的“医闹”传言甚至给患者龙女士一家带来了人身威胁,“有周医生以前的病人找到医院,要找患者家属去理论,要为周医生出气,让我们给拦下来了。 ”这名工作人员感慨,网络传言让本就容易激起公众敏感神经的医患关系变得更为脆弱了。不禁要问,谁又该为这个局面负责?

  在网络上,有一篇点击量超过20万的悼念周晓辉的文章,出自一名医生之手。这名医生还没有弄清楚医疗纠纷中患者的性别,就开始表达他对于周医生遭受不公平对待的“愤怒”。医生们的“感同身受”或许可以理解,只不过这种“在别人的故事里流自己的眼泪”的情绪宣泄,可以不用去考虑伤害到其他对象的可能吗?“在这场事件中,我们也是受害者。”患者儿子周家波的这句话不应忽视。如何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当医疗争议发生时,如何得到有效解决?或许才是这场轩然大波中值得反思的地方。

  特派成都记者 康宇